我陪母亲登泰山
文/敢当
我对泰山的情愫,最早源于著名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尔后在读书与生活中,不断加深对她的了解和认知。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她神秘和深奥,又反过来促进我对她的探寻,有意识地去关注和探访。慢慢的对她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她在中国人文历史中的作用是特别突出,是一特殊的文化符号。

我母亲对泰山也有独特的亲情,对她念念不忘。母亲是个文盲,是一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泰山的历史文化了解也不多。她对泰山的念想,是源于亲情。是去拜谒她的“老姑”——泰山老奶奶,为子女儿孙及家人祈福、许愿。我们当地传说,泰山碧霞元君是渤海南岸、徒骇河畔久山村花姓人,母亲的娘家就是久山村。久山及附近村,都和碧霞元君亲称老姑。母亲对老姑感情很亲,心中装着很多老姑保护家乡父老,送子赐福的美丽传说。母亲不是一个封建迷信的人,也无确定的宗教信仰,所谓信的神佛,只是农村老百姓传统的朴素向善祈福的依靠。
为了满足母亲的登泰山念想,一四年初夏的一个周五,拨开繁杂的琐事,决定陪母亲登泰山,母亲高兴的应允。

我们早饭后,先参观了泰山行宫和岱庙。然后自岱宗坊开始上山,岱宗坊实际就是泰山的山门。向北到一天门,一天门是登泰山天梯的开始,“一天门”石坊古朴简洁,建于明朝。向上就是孔子登临处,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明朝始建。坊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左右书:“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然后到红门,检票上山。
当时母亲已七十岁,因年轻时重体力劳动多,腰椎劳损,背已微驼。母亲为表心诚,不同意坐代步工具,坚持要步行到中天门。我们心怀虔诚,有说有笑,随着大家缓缓而行。最初台阶不多,多是缓坡,左边是森林,多是柏树,郁郁葱葱。偶有几处名人题词,有的已经模糊,有的尚很清晰,我认真的甄别阅读了几处。在“经石峪牌坊”岔道右拐到“经石峪”,很大的一片石坡上有石刻,很壮观。母亲对这些书法不懂,但她平时就喜欢我读书学习的样子,我读字,她看我。

再往上一段是自然地质公园段,路边和右边山涧中有很多标识牌子,向游客说明泰山特有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特点, 展示28亿年前形成的石头的壮美。我也现学现卖,向母亲介绍泰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母亲只是轻轻的自豪的回了一句:不是好地方,老姑也不来。
再往上,台阶见陡,很多年青人,已开始气喘吁吁,相互依偎,倚在路旁的树干上,坐在石阶上休息。我已大汗淋漓,劝母亲休息一下,母亲却不以为然,上山心切,不肯停步,坚持再走一段,侄女、媳妇要扶她,她也不肯。引得同行的登山人,包括很多年轻人的啧啧称赞。母亲热情的回应他们,同他们边行边交流,自豪地讲着她老姑的故事。很多小青年,好似受到鼓舞,打个招呼后,呼呼地向前奔去。有几个老外见母亲头扎蓝色“包头”,脚上穿着布鞋和花袜子,觉得服饰有特点,又面目慈祥,一路多人请求和母亲合影。
右边山涧对岸偶有人家。走过三官庙、壶天阁,山涧中一木桥,对面是一村庄。临涧有一小饭馆,小院中有花有草有藤,郁郁葱葱,柴门石墙,似世外桃源。我们就走过,藤架之下,有一老婆婆,见我们到来,热情的打招呼,和母亲似多年未见的亲戚一样,相互聊起天来。据本地传说,古时泰山上的饭馆,待上菜前,要先询问“有久山的客吗?”如果有,免费提供馒头和豆腐。我寻思老婆婆的热情也可能源于此吧。喝了几杯茶,疲劳已缓解,与老人家道别,我们又启程,一气走到中天门。

中天门是登泰山东西两条路交汇处,自此到山顶只有十八盘一条路。中天门石坊两柱单门,是清朝所建。我们此时按计划,吃了午饭,乘索道向上。在索道车厢里,眺望左右前后。满山叠翠,白云深处,隐隐约约有村落,盘山道路若隐若现的在山坡上盘绕。向下观看,山溪潺潺,湖潭如碧。观十八盘如登天天梯,白云蓝天中与南天门相接。
我们到了南天门后,母亲的心思只在拜谒碧霞元君,上香祈愿上。所以我们匆匆走到天街东首的碧霞元君祠。到此,母亲在山门前台阶下,抬头凝望许久,连连称好,赞气派。

碧霞元君祠位于岱顶天街东端的高崖之上,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分别祀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铁瓦覆盖。殿前有香亭、铜铸千斤鼎、万岁楼和乾隆御碑亭,错落有致,熠熠生辉,香烟袅袅,游人如织。是泰山山顶最大的一组建筑。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在中国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作为民间传说中她的娘家,鲁北一带更是对她别样的推崇与尊重。进香之时,母亲面色郑重虔诚,似心灵已与碧霞元君相通,告诉了老姑自己美好的祈求和祝愿。

而后我们游览了天街。它位于岱顶,西起南天门,东止碧霞祠。是一条神韵天成的天上街市,路面宽阔、平坦,依岩而建的仿古店铺流光溢彩,这是任何一座名山所无法比拟的。游人漫步天街,飘然若在仙境。
山顶之上一步一景,历史文化厚重。自秦朝到现在,历代名人名家的墨宝与题词比比皆是,每一题词、墨宝、人物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美丽的故事。清刘廷桂的“虫二”,风月无边的精妙。《经泰山铭》的气势磅礴、遒劲典雅,我印象最深。当然还要在五岳独尊石前,给母亲拍下灿烂的笑脸。
时到下午四点左右,细雨霏霏,山顶向下满山雨雾,淹没了森林、山峦,只见雨蒙蒙雾蒙蒙的一方天地,山顶仿佛脱离了尘世,已在仙境之中。此时气温也降下来了,恐母亲着凉,就匆匆的下山。下山途中,母亲毫无倦意,继续与同行的人聊天,谈着她老姑。
我也觉得这次陪母亲登泰山,与以往相比,别有另一番味道。
2022.7.12

【作者简介】:刘芳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胶东散文年选》(2022)副主编。山东省优秀律师,山东省优秀社会监督员,滨州市十佳律师。山东芳军律师事务所主任,省律协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滨州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主任。沾化区十七、十八、十九届人大代表,滨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区委区政府一至五届党政一体法律顾问。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常务理事,滨州学院地方立法研究院客座教授。散文诗歌作品一百余篇散见于巜胶东散文十二家》三、七、八辑,《清泉录》、巜胶东散文年选》、《胶东散文二十家》、齐鲁晚报、首都文学、烟台日报、滨州日报、滨州网大平原、黄河文艺、中国乡村杂志、欧洲时报等国内外杂志报刊。著有刘芳军散文诗歌集—《流淌在岁月里的记忆》,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滨州学院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