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山有个战斗家族
——沂源县韩旺村张氏家族抗敌轶事
文/沂源县红色文化研究会 张 波
在蜿蜒六百里的沂河上游,有一个山明水秀的美丽村庄—沂源县韩旺村。自元末始有村落以来,这个村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自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韩旺村有无数先贤奋起抗争异族侵略,投入争自由求解放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壮歌。据韩旺张氏族谱记载,据不完全统计,那个时期,韩旺张氏家族参加八路军、解放军牺牲的烈士就有12人,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后来成为师团营连排级的各级指战员的就有30多人,还有一些则留守家乡,坚持生产,支援前线。那些参军参战侥幸活下来的人,身上大都留有累累伤痕。今年82岁的胜利油田物探局原党支部书记张玉福老人回忆,那时候因战乱好多人家背井离乡逃荒闯东北,在村里有户口无人住。再是因为生活困苦,多有年轻人找不上媳妇而打光棍。以致那个时期韩旺村只有300多户、500来口人,平均每户不到两口人。在当年不到500口人的韩旺村,张氏家族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参军参战的几乎占全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在战争年代撇开犁耙、跪别爹娘、别妻离子、毅然参军参战的老前辈,在民族遭受劫难、人民饱受压迫之时,正气贯日月,生死置度外,敢于亮剑,投身到反侵略、反压迫的伟大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巨大贡献。至今思之,仍令我们感怀不已。现在 社会安定、环境安宁,人们安居乐业,是这些老前辈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身上洋溢出来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令我们感动、自豪和骄傲,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敬仰和讴歌。韩旺张氏家族中最早反对帝制、支持革命军北伐,有口碑可传的是张葵南。还在民国初期,张葵南就敢为人先,率先剪掉了辫子,表示反清的决心。因为没有了辫子 ,村民称他为“三秃头”。1928年初,北伐军扶持的沂水县黄县长到东里、韩旺走访时,张葵南组织和带领一众村民打着小旗到村头迎接,鲜明地表达了支持国民政府的态度,以此得到了黄县长信任,遂被委任为国民政府沂水县三区区长。1929年农历8月12日,土匪杨广胜攻破韩旺村围子。打死张奎南的夫人等韩旺人十四人,其中张葵南家死人最多。土匪绑架了在家养病的张葵南,并掳其一子一女押解往蒙山。途中,他佯装脚疼走不了路,拖延时间以待救援。张葵南身材高大,趁一土匪去邻村找驴子驮载他之机,用拄着的磨棍打昏了看守他的土匪,自己以长衫蒙头滚下山去,躲在菠萝棵中。另一土匪返回发现同伴昏迷,张奎南逃走,胡乱朝其逃走的山下方向射击,子弹洞穿了他的长衫,幸未射中本人。土匪走后,张葵南为附近民众发现并救助,以担架送回韩旺。面对房屋被烧、夫人被打死、儿女下落不明的惨景,张葵南一病不起而逝。据原韩旺镇党委书记刘学江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讲述,这个土匪杨广胜,外号“杨盒子”,常常挎着一把盒子枪,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杀人如麻。后来被共产党抓住,绑在张家坡的树桩上,通知百姓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冤,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论有多大的仇恨,都不能一次结果他。如果一次处死他,会有很多人家解不了恨。张家坡村有个青年,曾被“杨盒子”打去了一根无名指。这个青年的父亲得知要公审“杨盒子”的信息,把斧子磨得风快,别在腰里要去找“杨盒子”报仇,计划也剁掉他一根是手指头,了却心头之恨。结果到那里一看,这个“杨盒子”已经少眼缺耳,令人目不忍睹。老人心一软,骂了句“歪你娘”,没下狠心再剁他的手指头就回去了。这个杨广胜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下场。在党的影响和教育下,张葵南的儿女三人后来都参加了革命,成为“全家红”。长子张天一在八路军“联社”中采购粮食等后勤物资,支援抗日战争。解放后历任草埠焦厂书记、厂长和东里区财贸教导员等职。张葵南的次子张利一,1921年3月出生,1939年4月入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女儿张桂一,1917年生,1940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三区委妇联工作,先后任蒙阴县坦埠区妇联主任、南四区公安局干事、青岛市公安14师后勤干事、青岛市化工局行政科长和市北区商业服务公司书记等职。 
张葵南之长子张天一
次子张利一
女儿张桂一
张葵南的次子张利一,1921年3月出生,1939年4月入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10月,敌人对南沂蒙进行“拉网合围”,他根据沂北工委和行署关于采取“泥鳅战术”的指示,组织和发动韩旺、南桃花坪、龙王峪和新民官庄等村的群众抗日。为躲避敌人搜捕,夜间常常住在“青草万”村基本群众为他挖的地堰里。他了解了周边敌情,及时到龙王峪东山向地委书记王涛、组织部长潘维舟和民运部长李道德等领导汇报工作,并多次安排和掩护区委领导转移,保护了一大批当时的地下党领导人。1943年2月底伪军对沂北一带根据地进行扫荡,张利一参加了在韩旺村东“青草万”附近的歪头崮子战斗。这次战斗,敌人出动了三千多人,并调动飞机轰炸八路军的阵地。当时鲁中军区2团1营三个连中有两个连突出了重围,但2连被紧紧围困。2连指战员奋勇作战,毙敌200多人,最后8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无一人向敌人屈服。战斗结束后,张利一发动张耿村和河西村的干部群众打扫战场,把牺牲的同志抬下山去,动员各村收集村里现成的棺材,埋葬牺牲的八路军指战员。周围村里许多老人主动把自己的寿材献出来给烈士们用。张利一发动和组织群众开辟了一块墓地,将烈士们安葬在张耿村东面的山坡上。又把符基和刘干(符基是八路军某部的团政委,1940年秋被派来当地帮助工作,路过沙地村时被当地反动头子杀害,刘干同时被害)两位同志的棺木也迁移到了这里。为了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张利一主持在这里修建了烈士陵园(今仍存),请韩旺文化名人张玉琇撰写了悼词,又请韩旺书法名家张迎斎写了碑文,经区委讨论后定稿,于当年的清明节召开了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大会由徐爵三主持,张利一宣读悼词。追悼会后组织区、村干部在烈士墓地栽植了松柏。1942年11月张利一任沂北三分区区委书记,后随部队南下,一路征战,先后任中共淮安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南下干部纵队第八大队中队副指导员、中共兰溪县委副书记、分水县委副书记、东阳县委书记、浙江省地质局整风工作组组长、镇海县委副书记、县长、镇海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宁波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宁波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宁波市委副书记、宁波市人民政府顾问、浙江省委第五届省委候补委员、第六届省委委员等职。 
张华一1940年1月入党,是韩旺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张华一1940年1月入党后,1940年8月和几位党员在麦子峪村椿树沟成立了韩旺村第一个党支部,是韩旺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耿兆吉、宣传委员耿文忠)。与王峪村的耿永元、耿永昌发展了韩旺村第一批党员。他们在敌占区单线联系,先后发展了张玉璉、郑学仁等入党,为韩旺村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玉圣,1940年第一批入党,曾任支部委员。后被人告密出卖,其父被三纵队抓去活埋。
张树一
张树一入伍后,曾任鲁中军区12团8连2排排长,1947年临朐战役中负伤复员。
张吉一
韩旺村有位被村里人尊称为“大炮”的荣誉军人张吉一。张吉一1940年参加华东野战军八纵(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 26 军),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 9 月参加葛庄战斗,多次立功。他参军后多年与家里失去联系,家人以为他已牺牲。后来南桃花坪村一个农民赶韩旺集,说张吉一没死呀,我还在《大众日报》上看到了他的英雄事迹呢。后来家里人到部队查找,果然还在,而且被部队命名为神炮手。他所使用的炮被命名为“功劳炮”,后来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他1954 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副连长,传说他曾一炮炸死30多个美国鬼子,遂以“大炮”闻名。后来他因伤残回乡务农,曾任韩旺四村副大队长。
张化一(1894——1980)沂源名中医
张化一,原居韩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天资聪慧,承受家教,潜心医学。《内径》、《难经》、《本草经》、《伤寒》、《金匮》等历代医学名著无不博览披阅,对脉学钻研尤深。他18岁设馆课童,兼习医业,24岁挂牌行医,30岁后医术名噪乡里。曾有沂水县长女儿久病不治,张贴告示,遍寻名医。张化一凭着自己的医术亲自揭榜。初,县长不准,后听闻张化一真乃名医,遂备轿来韩旺迎接。张化一望闻问切,摸准病因,药到病除。沂水县长厚资致谢,一时传为美谈。他为乡邻治病救难,不辞辛苦,病人随到随治,无不用心。1956年调入东里医院工作,从医60年,医德高尚。
张玉璠,字宝石,中共党员,1945年1月参加革命
张化一之二子张玉璠,中共党员。1945年1月参加革命,在沂中县十区利民医药合作社做勤务员,1947年调沂北县韩旺区联社任业务员,1948年转干,副处级。
张健,曾任空军军医学校训练部政委等职,副师级
张化一之三子张健,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沂水县张庄八路军开办的儿童合作社社长,1946年1月参加26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志愿军第9兵团办事处任排长,后调空军第7航空学校任飞行员、政治部干事、第3团政治教员、飞行大队政委、空军军医学校训练部政委等职,副师级。
张翠一、早年为生活所迫到东北打工,1934 年回老家韩旺,是韩旺首批加入共产党的人。在前任支部书记被叛徒出卖,遭日本鬼子追杀的困难时期,他临危受命,接任党支部书记,发动群众转移,组织民兵自保,使小股土匪不敢进山欺压百姓。他宣传抗日,领导减租减息工作,记忆力超人,对韩旺当时各户的人口、房屋、土地、雇工和地主的剥削程度记得清清楚楚,为划阶级定成分提供了依据。是韩旺首任农业救国会会长。
张洪一, 1942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4月入党
张洪一(韩旺有两个张洪一,重名),1942 年 10 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 年 4 月入党。曾任华东三野24师师部警卫班班长、豫皖苏 5 分区骑兵连排长,参加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1948 年任河南省独立团 9 连连长, 参加了开封战役。1953 年 10 月至 1959 年 11 月任东明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后任开封市外贸局轻工公司经理。张玉寿,1941 年参加革命 , 建国后曾任某县卫生局局长。
张玉德,1905——1967,中共党员
张玉德,抗日战争期间曾是韩旺村中共地下党支部成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区委粮秣委员。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期间,率领支前民工为前线送军粮及枪支弹药,为两大战役的后勤供应做出了贡献。张玉田,1939 年入党,参加抗日工作,曾任韩旺村地下交通员。解放战争时期南下,在济宁、藤县、邹县等地工作,在邹县副县长岗位离休。
张玉琏,1940年2月入党,1940年9月参加革命。
张玉琏,1940 年 2 月入党,1940 年 9 月参加革命。曾在鲁中军区卫生部警卫连任指导员。后任26 军辎重营教导员,建国后历任一机部一局办公室秘书科长、一机部一局技工学校、北京宣武区技工学校、北京机电局技工学校、北京第七机械制造学校副校长、校长、北京第四机床厂党总支书记等职。
张毅征,1954年摄于南京
张毅征,1940 年 5 月参加革命,1943 年 8 月入党。总后勤部3503厂党委在他的告别词中说“张毅征作战勇敢,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和战斗模范”。1943年夏天日军扫荡路过韩旺村,大队鬼子从龙王峪口到了张耿和河西村,有一批汉奸赶着抢来的耕牛到了韩旺下河的公路上。张毅征和民兵张玉涓、张玉景从东山上下来,插到公路上打跑了汉奸,夺回10多头耕牛。由于当时没有战斗经验,不懂隐蔽,张毅征站在地堰上朝鬼子开枪,幸亏张玉景把他一把拽到,刚拽到他,日本鬼子的机枪就扫射过来,打得土石飞扬。抗日战争初期,张毅征发动民兵拆卸日本鬼子扔下来没爆炸的炮弹,掏取炸药自造手榴弹。在拆卸炮弹时,当场牺牲张志德等两名民兵、炸伤三名民兵,张毅征因为回家喝水幸免于难。他曾任山东八路军鲁中军区沂水县中队武工队长、鲁中军区特务营警卫连副连长、第三野战军归队处政治指导员、第一和第四医院组织股长等职。战斗他中头部负伤,头顶被敌人的子弹犁了一道沟;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时,大腿根部被刺刀刺中。解放后多年奋战在军工战线,领导筹备和建设了多处三线军工厂,离休前任南京3503厂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等职,正厅级。曾荣立2等功一次、3等功一次。先后获得国防部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和中南解放纪念章等荣誉嘉奖。1970年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武汉军区陈再道司令员一起受到毛主席接见。张毅征的妻兄弟张济武、张济程也参加了八路军。张济武后来任太原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济程入伍后在老二团当兵,在歪头崮子战斗中突围时他所在的班只剩下两个人,其他战士都壮烈牺牲。他和部队失散,逃回罗汉崖的家中时,血迹湿透了军衣,干了后衣服粘在身上脱不下来,用剪刀把衣服剪开才脱下来。
张玉瑄,中共党员,1945年参军,1946 年参加四平战役,胸部受伤
张玉瑄,中共党员,1945 年参军,1946 年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胸部受伤。
张玉景,中共党员, 1946年秋在四平战斗中负伤
张玉景,1938 年 6 月始先后在鲁中军区、东北野战军三纵当兵,1946 年秋在东北四平战斗中受伤致残。
张玉鸿(1924.5.17——1991.2.24)中共党员,1945年7月入伍东北军区后勤部
张玉鸿,1945 年 7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1948 年在华东警备旅 3 团任侦察排长,曾被授予二等射手。
张玉琢,早年入党,抗日战争中曾任韩旺村财粮委员
张玉琢(1908.9.6—1984.6.6),曾任韩旺村财粮委员,淮海战役支前,1955年前后曾任韩旺四大队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
张玉勤,中共党员。1946年参军
张玉勤,中共党员。1946年参军,解放后转入公安部队,1952年在临沂劳改大队第二中队任指导员,1957年复员回乡,曾任韩旺三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解放战争期间随军南下,曾任洛阳市食品公司经理等职。当兵后一去不返,从来没回过老家。
张玉升,中共党员。1944年参军,47年入党 张玉升,1944 年参军,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荣立二等功一次。1958年毕业于合尔滨医科大学,调到卫生系统工作。
张志诚,1941 年 3 月参加工作,同年入党
张志诚,1941 年 3 月参加工作,同年入党。曾任韩旺村地下党支部书记、韩旺区抗小教员、校长、沂北县人民政府战勤科副科长、江淮一分队支前司令部人力科科长、苏南支前司令部征粮工作队队长、南京西南服务团干部大队大队长等职,1950 年至 1982 年,历任中共云南省弥渡县委书记、永平县委书记、云南建设兵团三师、一师副团长和团党委书记、中共西双版纳自治州党委副书记之职。张志传,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青年抗日先锋队长、解放区公安盘查站站长等职。淮海战役期间南下,先后任连云港市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常务副局长之职。张秀一,早年参加革命,后随部队进军西藏。
张志滨 1942年入党
张志滨, 1942年入党,1945年任互助组组长,1955年任初级社社长,1956年任韩旺八大单位党总支委员、大队长,1961年—1979年任韩旺三村大队长。
张延庆,1947 年参加解放军,1950 年— 1953 年参加抗美援朝。张志俊也是早年就参加革命,转业后在村里任支部委员。男人们参军参战, 留在家里的人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家里少了劳动力,没人种地,留下的妇女就要种地劳作,学会扬场、耕地,侍弄庄家,维持生活。还要被误解、受剥削和欺负。土改时期, 有一段时间“左倾”冒进,把中农也抓起来吊打。张毅征的父亲手指头上被拴上麻线吊打。直到有人说“这个老汉的儿子当八路军,还是个连长”时,批斗会才“轰”地一声散了,侥幸免去了一顿毒打。张玉奎当兵后,家里没人种地,吃不上饭,妻子就沿街讨饭,穷得连件囫囵裤子都没有。韩旺张氏家族的老前辈当兵打仗,不图升官发财, 就是为穷人打天下。张玉田参军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拿玉米秸当褥子,老婆孩子连床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他大儿子饿得受不了,跑到邹县找他要口吃的。那时候张玉田是副县长,但副县长也没吃的。大儿子待了几天受不了,偷偷跑到汽车站坐车回老家。张玉田早上起床不见了儿子,估计是到汽车站坐车回老家去了,情急之下,光脚穿着“草窝子”在雪地里追,追到汽车站也没把儿子追回来。张利一多年担任领导干部,职务到了行署专员,但他不搞特权,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他把女儿安排在老家韩旺插队,后来回城后,几年都在家待业,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女儿安排工作。80年代他回韩旺看家,大家去看他,他就坐在沙发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听兄弟爷们说话,从不高谈阔论。成了高干的他还用着普通的旱烟袋,从集市上买来黄烟叶自己烘烤,装在一个瓢头子里,自己抽这样的烟,也让大家抽,村里人象见了鲜一样,议论了好长时间。张利一真正自觉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韩旺张氏家族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后来很多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但他们不忘初心,职务变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变。解放后他们从外地回家看家,从县城到家乡,有时坐公共汽车,有时就找熟人借辆自行车自己骑着回家,从不向当地政府要车,干扰当地政府的工作。这三十多位老革命,直到临终也没有一个贪污腐败,都保持了革命晚节。

韩旺张氏家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2 人之多,因为战争环境的残酷,他们牺牲了,有的连尸骨埋在何处都无从查找。这些烈士当年都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青年,很多都没有留下后代,很早就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张玉广,男,1904年生, 1938年10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鲁中军区侦察排班长,1942年牺牲于东里战斗,安葬于东里。张彬一,男,1918年出生,工作于第四野战军医院(四所),1946年牺牲于沂水华庄战斗,安葬于沂水跋山烈士陵园。还有一个重名的张彬一,1919年4月出生,1943年3月参加革命,山东军区12团1营1连战士,1941年12月牺牲于崔家峪战斗,安葬于崔家峪。张玉亮,1919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山东军区1团战士,1941年牺牲于南沂蒙战役,安葬于南沂蒙。张玉怀,男,1922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第3野战军23团战士。1946年10月牺牲于渡黄河战斗。张玉堂,男,1923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第3野战军26团战士,1948年牺牲于开封战役 ,安葬于开封。张玉清,男,1945年参军,1946年牺牲于四平战役。张志秀,男,华野8纵排长,牺牲于莱芜战役。张志友,男,1916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山东独立营战士,当年牺牲于崔家峪战斗。张志杰,男,1922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党,华野8纵排长,牺牲于莱芜战役,安葬于莱芜。张志全,男,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1942年入党,鲁中军区12团排长,1945年牺牲于益都,安葬于石马山。张玉俊,后举家迁居西长旺,男,1930年5月出生, 1947年1月参加革命,鲁中军区3团3营7连通讯员,1947年牺牲于蒙阴坦埠战斗,安葬于西长旺。面对牺牲,韩旺张氏族人不屈不挠,怀着满腔怒火,揩干净伤口的鲜血,继续参军参战,投入更加残酷的战斗。他们走了,留给亲人的是撕肝裂胆的痛和无穷无尽的思念。张玉堂牺牲于开封战役。那他时刚结婚不久。战斗结束时,有人告诉他的同族哥哥张毅征,你兄弟牺牲了!张毅征立即赶到他牺牲的地方,但战事紧急,没有时间掩埋他,只得围着他的尸首摆了一圈石头当作标志,让家里人日后来认尸。那时遍地硝烟,家里还要种地,山高路远,步行到开封的战场谈何容易,他家里也没人能去认尸,直到战役结束后部队才安排人把他掩埋。张玉堂的妻子听信后,趴在屋里地上哭了两、三天, 谁也劝不住,谁也拉不起她来,那惨景让过路人都为之动容。“涟涟泪水木为浮,欲哭无声咽腔喉。洞屋红花成昨梦,垂天挽帐更惊秋。三邻四舍同吊唁,五岳三山共敌仇。新墓纸花君战死,又添新恨记心头。”张玉堂的遗孀孤苦伶仃,一个人含辛茹苦撑起家庭的重担。多少年后,为了生计,和一位伤残的荣誉军人徐作瑄结合。徐作瑄是北桃花坪村人,年轻时受过很多苦,很早就参加革命,一只手受伤致残,有几个手指头不过弯来。他家里穷,年轻时冬天还穿着破了的单鞋,双脚被冻得裂开口子,为了暖脚,就跟在牛群后边,等牛拉屎,把脚伸进刚拉出来的牛屎里取暖。烈士们牺牲了,家人们也遭受无边的苦难。
韩旺,英雄的村庄!张氏家族,血性的家族,战斗的家族。革命前辈不畏惧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事迹和精神让后人永远怀念。他们以浩然正气铸就的民族之魂,永远激励后人奋进前行。
资料1:韩旺张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张玉琛 张玉池 张玉安 张玉瑗 张玉春 张玉恩 张志高 张志盛 张 波 张志春【张志涛】张志远 张志利 张 华 张洪路 张洪祥 张洪顺 张洪方 张洪洲 张洪果 张广磊。 主 任:张玉恩 张洪顺 副主任:张广磊 张志利
资料2:韩旺村其他姓氏的家族也有很多前辈早年就参加革命。如耿姓、徐姓、王姓、赵姓、李姓等,因资料匮乏,不能一一记述。象耿文忠、耿文法、耿才、耿学义、耿兆吉、耿兆林、郑学仁、崔希敬、李振元、李振海等,当时都是噹噹叫响的革命老前辈,后来大多在村里任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参军参战的很多人也都成为党的高、中级干部。耿文忠后来任泰安市工会主席,李振海任上海港务局人事处处长,李振元后来任浙江省国防工办副主任。他们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作者年事已高,加之能力有限,以上所记难免存有错误和挂一漏万之处,望知情者订正和补充。
策划:蔡同德
文档编辑:心中友爱
配乐曲:英雄赞歌
作者微信号:13869386390 2022年7月10日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