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有九思》
文/路路通
朗诵/M先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是《论语·季氏》中记载的话,早就知道,前不久在网络学院听《正己修身之道》课程,又无意间听中央党校王杰教授提到它,让我印象深刻。
近段时间以来,“九思”就一直围绕在脑海。静下来的时候,作为镜子,时常对照。总体而言,似乎在这九个方面,自己或多或少都犯过错误、有过教训。

视思明。
我们常说,你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
所谓千人千面,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总是会掺杂着各自的情绪,或者因格局高低、认识偏差,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真正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见一叶而知秋的人,或许并不太多。
更多的情况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身陷某件事情当中,通常是乱花眯眼、雾里看花。如果得意之时,别人吹捧你,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赞扬,极其可能是表面的阿谀迎合,得想明白。

听思聪。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既然眼见都未必为实,耳听就可能更加为虚。
我们都玩过“传声筒”的游戏,同样的一句话,经过几个人传播之后,难免会发生一点歪曲。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再夹杂着本人的观点传播出去。特别是喜欢嚼舌根的人太多,决不能听风就是雨。
我现实中遇到的情况是,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居然成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或者有时候别人传达的领导指示,与我听到的原话并不完全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得学会兼听则明的道理,千万要注意别偏听、轻信。

色思温。
所谓相由心生,我们的心境都写在脸上
在我印象里,但凡有本事的人,说话处事的时候,态度都是温和的,很少见到他们冰冷地板着脸,大声地说着话。 真正学问精深、气度雍容,是不需要用厉色厉言来证明自己的,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儒雅之气。
而往往像我一样的弱者,着急的时候难免沉不住气,与别人面红耳赤的争论,不仅容易得罪他人,还更多地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尽管我极力克制,但有时仍不能幸免。要时时刻刻保持温和,我想还需要继续修炼。

貌思恭。
人本无贵贱、生而平等,当思一视同仁。
现实生活中往往总有人趾高气昂,因为有了一点小权力和财富就看不起别人,不过是小人得志。这种人下场通常不会太好,习惯了居高临下,难免碰上得罪不起的高人。叫嚣的恶霸流氓,未必打得过少林寺的“扫地僧”。
虽然我相对注意对人的态度,平时待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都很客气,但始终保持谦恭很难。特别是某些自认为能力不如我的,心底还是会看不上,难免显露,其实出来混,都有两把刷子,谁也不知道哪天压你一头。

言思忠。
季羡林先生说,要假话全不说,要真话不全说。
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事事都把真话一股脑说出来,总是有些秘密只适合藏在心里,但的确要记住别说假话。有人说过,讲出一个谎言,必然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圆,最终还可能永远都无法自圆其说,只会让自己难堪。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千万不能说假话,特别是匹诺曹“长鼻子”的童话,令人记忆很深。扪心自问,基本算是性格直爽、敢说真话的人。不过,在这个人心险恶的世界,难免有时说些违心的话,要切记不要言不由衷。

事思敬。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敬业、认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肯定行不通。前不久,省里提出的应付了事、有名无实、折扣变通、变形走样、虎头蛇尾、推诿扯皮等工作不落实的表现,归根结底是对工作缺乏敬畏。
在这个问题上,我总体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也常开玩笑说,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老把公家的事当自己的事”。不过对照狠抓工作落实,我也清楚自己偶尔有放松标准、降低要求、只求销号的情况,得警醒警惕。

疑思问。
同样出自《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没有人生来什么都懂,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惑?遇到新事物、新情况,肯定会遇到问题或疑惑,如果不求甚解、故步自封,就很难会有新的提升。只要及时求教,以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才可能在知识上不断充实。
随着年纪增长,自己难免少了点学习的主动性,但就像之前写的《被动学习》。前几年刚来应急管理部门时,对安全生产是一窍不通,没别的办法,只有多向身边同事请教,不过学习实用主义、浮于表面的问题,得反省。

忿思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
一个人若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气,难免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的人很喜欢乱发脾气,轻则谩骂、重则动手,就容易酿成事端、带来灾祸。愤怒会让人意识不清醒,所谓三思而后行,最主要的估计也是这点。
我不算是脾气好的人,有时候也过于情绪化。以前年轻的时候,也发生过吵架砸手机的行为,既伤了和气、又损了钱财,关键是还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发挥了反作用。这些年遇事稍微冷静了一些,也得注意不要意气用事。

见得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
没有真正属于你的不劳而获,记得人说的玩笑话,如果天上掉馅饼,那一定是有毒或者变质的。我也说过,没有人会对你无缘无故的好。明白这个道理,一切就简单明了,该不该得到、能不能获取,其实各人心中都有数。
孔子说的“得”,不单单是指财富,名气、权位可能都算。图不义之财,必然会生祸端,偷盗、贪污、受贿都会受到惩罚。同样,如果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再大的名气也要跌下神坛,再高的官位也会难以服众,要牢记。
对照“九思”,以文字记录粗浅认知。
自识问题很多、差距不小,方知须常“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