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已在华夏大地成为民族历史上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符号。随着文化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进步,在生活生产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多种图腾崇拜。“瓦当”是我国历史各朝代建筑图腾的见证之一。

远在殷商时代前后,人们便把周天星像想象为鸟、龙、虎、龟蛇四种形象。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体系,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五方配五色之说,标之四种颜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末至东汉初,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奉为镇守四方、祛除邪恶的神物,被称为四神或四灵,常用于建筑物上作装饰,并表示东西南北各方位。特别在汉代,不仅造型美,而且成龙配套,风格统一。

龙纹瓦当,直径约20厘米,边轮宽2厘米,构图雄浑饱满。龙囗大张,身躯精健,神态轩昂,气势非凡,大有叱咤风云的威力。
龙,居四神之首,代表着东方。《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

它在古人心中至高无上,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人间最高统治者皇帝,称之为“青龙天子”,即为此意。
几千年来,人们根据不同的社会功利及审美意趣,对图腾的形象进行了精心的塑造和刻画。从商周青铜器到以后各代的金、银、玉、瓷陶器制作,广为采用龙纹装饰,有夔龙、飞龙、云龙、走龙等。这种传统纹饰的形式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延续至今。



虎纹瓦当,直径约20厘米,边轮约2厘米左右,虎态威武雄健,瞠目张囗,锯齿利牙,身躯围绕中心圆,向外扩发张力,首爪前后呼应,构图均衡。虎尾卷曲向上,既表现全身精气,又填补一下画面空间,构图协调。虎的四腿伸张有力,作奔跑状。虎身刻划的条纹显示了肌肉的弹性与雄健质感,使人如见斑毛波动,凶猛欲跃出瓦面。白虎,是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

朱雀纹瓦当,直径为16厘米,边轮宽约2厘米。朱雀和龙一样,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吉祥物。朱雀的形象是孔雀、锦鸡绥带鸟一类飞禽的综合体,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由于时代不同,其形象不断变化,而冠以夔凤、鸾、凤凰等不同名称,是商周时期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作为“四神”之一,它代表南方。《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此瓦当朱雀形象酷似《韩愈外传》描绘的“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鱼身,燕颔而鸡喙。”口衔宝珠,昂首翘尾,更显其威严鸷猛。


玄武瓦当,直径约为20厘米,边轮2厘米左右,它的形象为龟蛇合体,龟作趴伏之态,蛇弯曲盘绕龟身。呆笨的龟和灵动的蛇融洽契合,参差错落,紧凑而不呆滞,沉稳中显出活跃。玄武是中国古代的北方之神,据《史记、高祖记》:“八年营作未央宫,立东关北关。注引《关中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 ”可知此种瓦当,除在建筑物上表示方向外,还当玄武阙所用。
四神瓦当,既吸取战国、秦以来的传统粗犷、雅拙之美,又融进西汉时期的雄健开放的风格特色。在内容上互为联系,格调装饰手法及其统一。它虽然扎根于神学的社会土壤,都开出灿烂的艺术鲜花。它表现了人类特有的活动中的形象思维,在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中,综合現实生活中所见的飞禽走兽的特点,形成抽象和具象高度统一。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龙,具有鸟、鱼、蛇的特点;朱雀,带着孔雀、鸡、鸟的影迹。四神瓦当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再现,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概括。不但不使人感到荒诞离奇,反而觉得它们充满了生命活力和雄健之美。

四神瓦当形象的塑造,既服从了建筑整体的需要,注意距离醒目的效果,又深入到纹饰的细部,运用含蓄的手法,刻划龙身的鳞片、龙身的条纹、朱雀的羽翼、龟的甲壳、蛇的花斑,精妙地凸显出它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蕴含在瓦当上的美学风格,正是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灵动、速度所形成的气势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朝代更易,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观的变化,瓦当造型、画面内容也不断改变。魏晋唐宋以后,各种建筑瓦当开始出现了花草文字、狮虎鱼龙等各种构图。虽然图案很多,但都呆板、粗俗、简单,没有生气,缺乏精神,少了内涵,使人见了乏味,与古人所创四神瓦当相去甚远。

文中图片由作者赵新洪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