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进入花甲之年的我,经历过的大事小事无数,一些已慢慢淡忘,而一些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并且将我与过去的人或事连在一起。
前一段和老伴回老家,走在县城的街头,老远就闻到烤红薯的味道。那香香的、甜甜的、热乎乎的烤红薯,勾起我少年的记忆。现在很多晚辈的人,也许还不知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广种薄收,饥饿一直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那时,红薯成为代粮重器,是农村人一日三餐的主食。它使人们填饱了肚子,度过了饥荒;它救了无数国人的命,养活了我国几代人。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地瓜、红苕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

据记载,红薯是一种舶来品,原产地是南美洲,被航海家哥伦布带到了西班牙,后来传到了菲律宾,明代万历1593年,由华侨陈振龙在菲律宾带回我国,并渐播全国,如今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史了。我的家乡位于渭北旱塬,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几乎是靠天吃饭。在农业社的那些年,生产队主要种植一料小麦和红薯。
小麦产量低,亩产两、三百斤左右,交完公、购粮后,农民人均分配一百来斤口粮,若遇欠收年,分到的口粮更少;而红薯耐寒、耐热、耐旱,易移栽、易繁殖,产量高,亩产可达几千斤。在秋收分配粮食时,每三斤红薯顶一斤主粮。
这样,红薯就成了乡亲们秋、冬季及来年春天的主食。每年“霜降”节气前后,是家乡收获红薯的季节。红薯蔓子罩满了地,白色、紫色花像喇叭一样,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生产队是按每人挖红薯行子多少记工分,往往是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齐上阵,大人用耙子或撅头在前面挖,小孩在后面拾,把红薯蔓子堆放在一边,挖出来的红薯除去浮土,摆放成一小堆堆晾晒。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是分红薯的时候。有专门的司称员,抬称员及记账员。红薯过完称,家家户户运送忙。有两人抬着的,有单人肩挑背扛的,也有几户共用架子车往回拉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常常搞到云天月黑才结束。

虽然累点苦点,但老老少少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红薯分到了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又坐在油灯下进行分拣。把伤的、特大的挑出来,先吃、打粉或晒红薯片;把好的、大小适中的挑出来,储存在红薯窖里,以备食用;剩余特小的及红薯巴巴,作为猪饲料。红薯的食用方法多样,常用的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等,不用什么调料,即可食用;也可以炸、炒、炖等制成美食,同样受人喜爱。记得我小时候,有时渴了、饿了,就拿起一块生红薯,狼吞虎咽的啃。几块咥下,顿感有了精神。那鲜嫩、清脆、甘甜的味道及解渴、缓解饥饿的作用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第一次离家去公社中学求学。

当时正好是秋季,红薯收获了,有吃的了,甭提有多高兴了。母亲把洗净的红薯装了一包,把用红薯面蒸的馍装在另一包,外加一小瓶用水合成的辣子,作为我周一到周三的吃食和菜品。学校的条件非常简陋,学生灶只负责将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冷食变为热食,生食变为熟食,并供应开水。学校没有宿舍,学生分散住在农户家。早晨起床洗漱完后,学生们提着装有早餐的网兜,一溜一串的急忙向学校赶去。到校后把网兜放在灶房师傅已准备好的蒸笼里。网兜里多是红薯食品,偶尔看到有麦面膜,我都要多看几眼,心里馋得不得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早餐时间到了,同学们走向灶房,提上自己的网兜,盛上一碗开水,围坐在教室课桌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有蒸红薯、红薯饸饹、红薯馍、红薯饼、红薯菜疙瘩,也有玉米馍、糜子馍,加上各种菜品,犹如一场红薯盛宴。学生多,网兜自然多,并且网兜里装的大多是红薯食品,所以常有网兜及食物被拿错。有时能找回来,有时就找不回来。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下课稍晚了点,我的网兜就找不到了,急得我团团转,几个同学也帮着找,愣是没找到。

班主任老师得知情况后,给我送来了吃的,使我很感动。有同学私下对我说:你这是因祸得福。从此以后,我们几个同学每次都将网兜捆绑在一起,放在蒸笼里,拿错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时,红薯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天天吃、顿顿吃,时间长了,就有些吃腻了。母亲总是想尽办法,变作花样,使我一周内前三天背的食物和后三天的尽量不重样。是红薯陪伴我成长,使我熬过了两年半的初中学习生活。
如今,红薯依然是我的喜爱,一见到它就想吃,但那个时候红薯吃多了,把胃伤了,现在一吃红薯,就感到胀气、打嗝、放屁。所以,老伴总是限制我吃红薯。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农村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活力。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粮食产量的提高,红薯的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红薯在农村也慢慢地退出了主食地位。
研究表明,红薯营养丰富,含有很多糖分和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其中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C的含量及为充分,特别是它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可以补充大米、面粉中缺乏的赖氨酸。红薯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同时含有生物类黄酮等营养元素,具有预防便秘,辅助防癌、控糖,保护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等作用。据说乾隆非常喜欢吃红薯,几乎每天要吃上一两块,从而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如今,红薯被人们用来改善伙食,调剂口味,健康养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稀罕物。它被加工成薯条、面包、蛋糕、饼干、果脯、糖等休闲食品,价格也在不断飙升。红薯虽好,但也不宜多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人每天食用50~100克比较合适。对于那些平时消化能力差或者胃酸较多的人应少吃,避免空腹进食、生食和冷食。

从少年时代的红薯,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喜爱的红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功用。健康的饮食生活,仍然离不开红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红薯产业前景广阔,必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6年2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