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14
今天上午,疗养院安排游览碑材景区。来南京n次,只慕名“阳山碑材”,未曾一睹真面目。此番游程,心中暗自叫好!

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那里的石材很好。自南北朝时就是皇家的采石场。因地质原因,此山石材密实坚固,特别适合用于制碑。此山原为“羊山”,后朱棣图个吉利,改称“阳山”。


碑材系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并显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为取此石材,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石匠累死皇家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
说法有二:
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
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

“阳山问碑”四个大字,为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现中国书协主席、南京籍)所题。一个“问”字,表达了游客的心态:这里有太多的悬疑之处,使人遐思、引人深究...不是吗,我们也来“问”山“问”碑了...

请人拍照,总是不得其要。瞧:碑顶没了,哈哈.……
但是,我还是要谢谢拍照人!

呵!其来“问碑”的团队,阵容强大、气场十足吧...…

景区建设了“明文化”村,让游人穿越至明代...…
碑首(又称碑额),基本成型。


碑首上已凿出14个突出的龙首形。为何是14个?9+5=14,“九五之尊”呐!


碑身,横卧于山体。





天下着濛濛细雨,山路陡峭。爬山也累了,正好可在碑身下的空间里,小憩一会儿。

我特别拍摄了碑身上的凿痕刻印。看:多么平整细密!我仿佛置身于芸芸石匠中,用大锤小锤,或大力开凿、或小心打磨...汗流浃背、怒目圆睁... 劳动人民是艰难的,又是伟大的!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光耀乾坤的古代文明...

作者简介: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