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闲斋,乃梁培龙先生之书斋,不闲者,为不教一日闲过也”:取每天勤勉、努力奋发,每日不闲,日渐长进之意。

先生培龙,自小潜心从艺,人生阅历丰富,笔下一人一物充满童趣,画面皆为日常生活场景,其作品风格独特,取法古人而不拘泥古人,深得大众喜爱;先生为人厚道,德艺双馨,在业界人缘、口碑俱佳,先生承古人之法启后辈之道,不遗余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感谢师父悉心教导与栽培,“不闲斋”学子也秉承不教一日闲过之勤勉,今展示“不闲斋”学子从师以来的收获点滴,汇聚众学子作品办一个网络展示,每期展出一位学子的作品。
不闲斋
2022年7月5日

(与恩师梁培龙合影)
不闲斋学子卢俊夫

卢俊夫
国家一级美术师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越秀区美术家协副秘书长
广州海日书画研究学会副会长
广州隔山书画会副秘书长
广州市山水画研究学会理事

水乡情 之一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水乡情 之二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水乡情 之三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水乡情 之四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轻舟已过万重山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山色空濛泉声远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45

清风揉村绿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68

松溪小筑
卢俊夫
纸本水墨
68x68

山田静待丰收时
卢俊夫
纸本水墨
136x68

西域风情
卢俊夫
纸本水墨
136x68
卢俊夫笔墨心得
多年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喜爱,并不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追求其内涵丰富深邃的华夏文化,对此而深入探究。在山水画的学习中得到了师父曾嵘,老师卢彦汎的教导,使之画艺不断地提升。在学艺中得以入"松风斋""承斋""不闲斋",成为三位师父(曾嵘、周树坚、粱培龙)的弟子。
因此,三个斋经常有联谊交流笔会,弟子们合称为“三斋堂”。

(与恩师曾嵘合影)
在多年的学艺中感受之: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胸中具有上下千古思,腕下具有纵横万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唐岱《绘事发微》
诗人王维的《山水论》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可以说"意"是中国画的灵魂生命。"意存笔先"或"意在笔先"可理解为是山水画以达到"神似"的境界和"浑然天成"的核心。具体的是讲在创作(写生)时,用笔前,将"意"确定下来。即:表现"什么"?要"什么"?(表达画者的想法)。有了想法(意)再寻找景物(素材)。即:主题的构思,素材的选择,笔墨的运用。

(与恩师周树坚合影)
而"境"则按"意"来(选)造;"技、法"(笔墨)贯穿造境的过程。但境、技、法都须为"意"服务。
另外,学习中国画要有扎实的基础及基本功。否则,无法保障美好意境。

(梁培龙老师作品《庆中秋》)
中国画是离不开"笔墨"。
笔墨初始为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笔墨作为对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
笔墨是技法的概括,运用的合适,是对意境的保障。

(曾嵘老师作品《黄河》)
对于"风格"的理解:
风格是每个画者固有的东西,即其审美价值观(世界观。画者的学习与文化修养;生活与其阅历等)。
风格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画者的内在,如"意"立意构题。二是画者惯用的"笔墨"(即个人的符号形式。是让观众容易记得画者)。若没有意境的笔墨,长时间使用,会引起观众的视觉审美疲劳。

(周树坚老师作品《春风又绿》)
我曾经观看过《耳畔中国》节目。节目中的专家:王黎光先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
在点评(大概意思):声音应有时代感,与时代呼应。随着时代诉说故事,给人一种亲近感,并以意境诱人(声情并茂),使得听众心动、情动进入其诉说的故事里。他这番点评对于我们画人来讲亦是同样受用。笔墨有时代感,与时代的呼应。随着时代诉说故事,作品给人一种亲近感,以美好的意境打动观众。
我的三位师父造艺深邃,每一件(创作的)作品,完全做到了笔墨随时代,意境佳,笔墨美,与时代呼应。
曾嵘师父的黄河文系列作品诉说华夏文明在历史演变的故事。
周树坚师父的篆刻、书法系列作品诉说中国汉文字艺术表现的故事。
梁培龙师父的儿童题材系列作品诉说祖国未来事业的故事。
师父们的立意明确,造境很美,是弟子学艺的楷模。
以上是我在学艺中的一些感悟和收获。讲的不足之处,请三位师父和各位同门多加批评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