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随笔
作者/高延新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在今年夏季,这恐怕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吧。在家过周末的两个孩子,躲进开着空调的书房中,除了吃喝拉撒,绝不走出来。微信群里,老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态,担心哪位“机灵”的孩子逃离爸爸妈妈的视线,去附近池塘或河沟子里游泳。也许是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其它的事情,不能及时回复老师的信息,急得老师就在群里不停地询问。还好,我的两个孩子还算安稳,能宅在家里。看着两个懂事的孩子,我倍感欣慰,这忽然让我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来。我小时候的条件与现在孩子们的条件有着天壤之别。那时,父母们都忙农活或生计,孩子们没人管,炎热的夏季,让我们备受煎熬。于是,各种防暑降温的方法就从脑海冒出来。下河洗澡,是我们小时候最好的消暑降温方式。那时,我们身上大都穿着一条破旧长裤剪去裤腿变成的大裤衩,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被太阳晒油滚的皮肤,乌黑油亮,猛一看真像非洲孩子。当我们下到河沟里,一个猛子扎进水中再上来时,浑身就沾满了紫泥,活像一条条“泥鳅”。听老人说,河沟里的紫泥是天然的“护肤品”,只是真假不知。但是,那种特别的腥臭味让人十分恶心。那时,回到家里,大人跟孩子一碰面,就知道孩子有没有下河,紫泥的腥臭味出卖了你。记得上学那会,老师怕我们下河洗澡出危险,就在我们几个调皮孩子的肚皮上画上“娃娃”,这是监督我们有没有下河洗澡的最佳方法。只要下河洗澡,肚皮上的“娃娃”就会被冲淡,甚至被洗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等待我们的将是老师的严惩。烈日炎炎,人人都难以挡清凉河水的诱惑,何况我们这群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我们在河里洗完澡,拿起笔重新描好肚皮上的“娃娃”去上学时,老师的戒尺会毫不留情地打在我们的手心上,因为我们肚皮上的“娃娃”变了样!我们几个,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另类”,被打上了“坏孩子”的标签。但是,相比于泡在河水的清凉、吃着从河里摸来鱼虾做的烧烤,让老师打几戒尺也算值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与这种小河沟相比,水库大河又成了我们想要征服的对象。老家村南有一个大水库,里面的水不仅深,而且清澈凉爽。夏日里,这里成了游泳爱好者的天然浴场,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尝到了溺水的滋味。当整个人被水吞噬时,是一件最恐怖、最难忘的事情。一口口地呛水的感觉,生不如死,任凭你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还好,村里的一位大哥发现了我,攥着我的头发硬生生地把我拽上了岸。上岸后,我被水呛得脸红脖子粗,张着大嘴不停地喘粗气、干呕,好久没回过神来。这次溺水,让我下决心开始认真学习游泳。后来,我们几个自认为游泳水平很高的孩子,非要比出个子丑寅卯来,便决定横渡家乡的徒骇河一决雌雄。横渡徒骇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仅是因为河宽水深,更主要的是不知道河里的状况。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几个在横渡过程中,被水草缠住腿脚艰难行进的样子;我更清楚地记得,我只有力气游到对岸,没有力气游回来的窘况。于是,我就赤身裸体地从大桥上绕行而回。路过桥头时,在桥头玩耍的孩子们向我投来了耻笑的目光,并送来了嘲讽的话语。但我知道,生命远比脸面更重要。

儿时的夏日,家里没有空调,这种新物件,不仅没见过,更没听说过。家里仅有一台老式的“金龙”牌电风扇,虽然有电风扇,因为三天两头停电,风扇成了摆设。晚饭后,一家老小都是在巷子里消暑纳凉。把草席铺好后,再在上面铺上一条粗布床单,这就是我们玩的地方。爷爷奶奶摇着蒲扇赶走蚊虫,送来丝丝清凉。我们躺在草席上,数着满天的繁星,听着大人的话语,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等睡醒后,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床上的蚊帐里。默默地看着黑黢黢的四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再过一遍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或拉的家常,竟是那么亲切。生在农村,炎炎夏日里“偷”瓜的经历虽然让大人们心生厌恶,却令我们这些孩子们难忘。那时,家里也种西瓜,但多是些晚熟的品种。看着邻居家种的早熟西瓜,我们垂涎欲滴。吃不到嘴里,我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为确保“偷瓜”万无一失,我们兵分四路:有看人的、有挑瓜的、有接应的、有断后的,可谓任务明确、分工精细。天近中午,看瓜的邻居要回家吃饭,看人的伙伴一并偷偷地跟随,等到邻居的背影消失在看人的伙伴的视野里时,挑瓜的伙伴开始行动。挑好几个滚圆个大的西瓜后,一个手势,接应的伙伴赶紧拿着麻袋跑过去,摘上瓜装好后迅速撤离,负责断后的伙伴解决一些突发事情。等我们成功地把西瓜运到大桥下、全部参与人员赶到后,便开始“分赃”。用半截钢锯条磨成的小刀,锋利无比。小刀刚下去,“嘭”的一声,西瓜就炸裂开来,绿皮红瓤水汪汪鲜甜的西瓜,便呈现在面前,拿起一块来咬一大口,甘甜、爽口、透凉。有性急的同伴,等不及切开,干脆对着西瓜猛地一拳,捶它个“大呲花”,然后拿起一块“四分五裂”的西瓜,用手挖着吃,弄得满脸都是黑乎乎的西瓜籽。吃完西瓜,用西瓜皮在河沟的水面打几个“水漂”,也是一件有趣快乐的事情。一来可以消灭偷瓜的证据,二来可以比一下谁的“水漂”打得漂亮。

看似偷瓜安排得天衣无缝,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记得有一次负责看人的伙伴一时疏忽,把看瓜的邻居跟丢了,邻居来了一个声东击西,我们被逮了一个正着。烈日下,我们拼命地逃跑,有的伙伴甚至跑丢了鞋。可我们怎么能跑得过大人?被抓后,还得供出同伙来,等待我们的将是父母的一顿责骂和老师的惩罚。“树大自直”。长大后,偷鸡摸狗的行为已经成为历史,“出息”两字逐渐在我们的身上显现,这些曾经的故事如今只能藏在记忆里。走出往事,看看如今在空调下读书的孩子,他们虽然在家里安稳、舒服多了,但也失去了很多自由和快乐。听说有位家长带着孩子去乡下老家,孩子竟然把绿油油的麦苗当成韭菜,把鸭子说成大鹅。真是让人苦笑不得。多年前一部《爸爸去哪儿》火得一塌糊涂,最近《快乐童行》《谁知盘中餐》《少年旅行记》更是收视率霸榜,这其中的缘由不用我多讲,大家也应该知道。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孩子们最不能丢的就是对自然的认识。多让孩子深入到田野乡村,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民俗风情,去追寻古道西风瘦马的历史踪迹,何尝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呢?
2022.7.10

作者简介:高延新,魏桥创业职工,文学爱好者,邹平志愿者协会会员,作品常见公众号,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