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功臣
文/ 王青云
张松年,1930年10月生,临沭县东八里巷村,1948年参军,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等,荣立三等功6次,多次受到师团级的通令表彰。
张松年从小读过几年书,勤快又爱学习,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报刊和当时八路军115师所印发的一些报纸、小册子等,思想受到了极大鼓舞,他认为,共产党八路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看清了国民党不抗日打内战的丑恶嘴脸,决定告别父老乡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营。经过短暂的训练和学习,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在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因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0年,华东野战军组建了炮兵第7师,张松年被编入炮7师21团2营通讯班。同年10月,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赴朝参加战斗。在临行前的誓师大会上,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委托,奔赴战场,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并肩作战,誓死保卫和平!”入朝后,炮兵师被部署在西起铁源,东至文登100多公里的正面战场上,配合步兵军团作战。每次战役打响前,“通讯班”首先把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上的电话线布设好,确保上下级电话畅通。
张松年率通讯班,每天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身背50多公斤重的电话线,胸挂2公斤重的手摇电话机。他们的工作是架线、布线、巡线和接线,确保指挥所与各前沿阵地之间的通讯畅通。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部队打的异常激烈和残酷。我方阵地上的电话线被炸断了20多次,通讯班每次都及时抢修成功。当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电话线又被敌机炸断了。情况十分危急,一旦大炮失去射击目标,上级的指令得不到传达,后果不堪设想。危急时刻,张松年背上电话线飞快地冲出隐蔽所,向着炮弹纷飞的战场跑去,边跑边熟练而又仔细地排查线路。不多会,在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被炸断的线头。他迅速把斜背在肩上的电话线拿下来接好,又飞快地跑向另一端,然而,令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电话线被炸飞了,携带的电话线不够长,仅差1.5米,这可如何是好?张松年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脑海中猛然想起了在通讯班学习的时候教员讲过,在特定和紧急情况下,人体可以代替电话线导电。想到这里,他立即脱掉鞋子,把电话线的一端缠在脚趾头上,另一端缠在自己的左手指上,躺在地上,就这样,“人体电话线”成功接通。通过微弱的电话信号,上级的部署及时传递前沿阵地,炮兵迅速掌握了敌军位置,炮弹精准而又猛烈地飞向敌人的阵地,最终夺取了战斗胜利。战斗结束后,张松年荣立三等功一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战场上,张松年率领通讯班,冒着敌人的炮火查线,随时会踩响地雷,爬高山、过险滩、涉冰水,踏着战友的鲜血染红的道路,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线路通讯保障任务。战役的最后阶段,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促进了签署停战协议。炮兵团密切配合陆军,在“平潇”、“五圣山”地区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联合国军出动了上百架次的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战场上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就在这紧要关头,指挥所的电话又断了!张松年随即命令两名战士速去抢修电话线。在敌人密集的炮火攻击下,两名战士在途中就牺牲了!张松年又派出两名战士,可是上去的两名战士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又牺牲了!张松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活巴巴”的大活人,转眼就不见了!不由得眼含热泪,悲痛欲绝!但此时不容他多想,晚一会接通电话就可能有更多的战友倒在战场上,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转身带领一名战士飞速地沿着电话线路跑去,就在他们寻找到一处被炮弹炸得横七竖八的松树林时,只听到“哒”“哒”“哒”一阵机关枪的声音横扫过来,战友当场牺牲。张松年说:“在当时连伤心的工夫都没有,甚至都来不及多看牺牲的战友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接好被炸断的电话线,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只见他弓着腰,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向前跳跃或爬行,寻找被炸断的电话线头,最后,在一处断崖处找到了被炸断的电话线,此时顾不得用钳子了,直接用牙撕咬开外胶皮,迅速接通了电话。因抢修及时,使我军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最终胜利。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大将陈赓,对张松年所在炮兵部队取得的辉煌战绩,连声称赞:“炮兵威猛,要为炮兵请功”!此次战役结束后,张松年荣立三等功。7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停战,美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1953年9月,张松年随部队回国,所属部队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前身,应《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配合制片厂拍摄电影,七月底拍摄结束回到南京汤山驻扎。
1955年,张松年退伍回乡担任村会计,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多赚集体一分钱,不多拿村里一粒粮,家里困难再大,也从没向政府伸过手,自己立功的事,也从没向外人说过,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在部队犯错了?对此,张松年不解释,不辩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自己平淡的日子。张松年“为祖国、为部队、为个人”争得了无数荣誉,是我们后代传承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王青云,临沭县人,热爱旅游、摄影,热爱文学、诗歌。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在不同报纸刊物上散见拙作。坚信: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现就职于临沭县某国有企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