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保定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五次常委会议,着眼“提升城市软实力,助推绽放新颜值”,八位委员围绕“书院之城、博物馆之城、文艺创作、遗存活化、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建言献策 ,可谓激情四射,异彩纷呈。
谈书院和博物馆之城建设:
是城市的“名片”,更是文化振兴的“根基”
[履职议政之源]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7张城市金名片目标。建设书院之城和博物馆之城,是其中的两张金名片,也是常委会履职建言的热议话题。
[委员议政献策] : 市政协委员王国勇、袁月、李红英认为,无论建设书院之城学还是打造博物馆之城,都是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神韵魅力,提升保定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关键所在。
王国勇委员认为,建设好社区书院,是建设书院之城的首要任务和根基。莲池书院等一批知名书院加快复建,为繁荣保定社区书院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主城区220个社区、城中村224个,建有社区书院的有18个。
如何建好书院,他提出完善社区书院网络体系、名师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建议。提出了构建500米范围见大书院,300米见小书院的格局;建立书院名师录,鼓励机关退休或在职人员参与,以及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视野,作为惠民事项推动等。
袁月委员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提出了挖掘利用民间资源,进行政策引导,在“十四五”期间打造 “百馆之城”目标。同时,他从普查调研、摸清底数,顶层设计、纳入体系,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结合保定区域文化特征统筹、整合、协调不同类型的民间博物馆发展,同时解决好资金不多、待遇不高等问题,“以大馆带小馆”,国有馆和民间馆共建共享,形成协作机制,实现共同提高。
李红英委员认为,打造博物馆之城,要注重文馆融合发展,提出了拓宽博物馆展览的深度和宽度、丰富文化产品的美度和精度、提升文化发展的引力和推力的建议。对开发展览的定向供给服务,开发独特文创产品,设计特色文化精品,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谈文艺创作和历史遗存:
是城市的“品格”,更是文化振兴的“魂魄”
[履职议政之源]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围绕“文化保定”,开展一批高端文化交流,创作一批展示保定形象文化精品。重塑保定作家群,让保定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雅文化体育生活……让保定成为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向往之城。
[委员议政献策] :市政协委员雷彦民、孔淑茵、商建辉认为,软实力需要文化做支撑,一座城市的文化最彰显它的品格、内在气质和精神信仰,是这座城市的“魂魄”。
雷彦民委员认为,提升文化建设品味和城市软实力的美誉度,文艺作用不可代替,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雷委员指出,保定由古到今诞生了众多大师,像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现代如《红旗谱》、《小兵张嘎》等著作,但没有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开发利用,以至于在全国全省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整体文化影响力,没有实现文艺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转化。
他认为,要凝聚文化艺术人才,坚定保定文化自信,培树保定文化品牌,讲好传播好保定故事,全面营造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社会氛围,重塑保定作家群;加大“荷花淀”奖励扶持力度,建立重点创作选题机制,推进“保定文艺家之家建设”,推进文学旗舰期刊建设,推进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等。
来自基层的孔淑茵委员认为,保定历史离不开燕赵风骨,历史是遗产也是财富,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孔淑茵委员从传承值得传承的、打通后100米、将宣传教育的视角俯下去、打造高素质高服务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实现历史文化古为今用的成功转化,让历史文化走进民间,历史文化的学习从娃娃抓起,文化队伍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在历史文化中找到与当下的契合点,实现融合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提出了很好的对策。
商建辉委员,从“活化”历史遗存,提升文化内涵,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他认为保定作为千年古城,其历史遗存非常丰富,如何“活化”传统文化,赋予文化现实意义或更快地缩短民众与保定这样一座千年古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让“文物美学”进入百姓生活,实现 “生活美学化”,他提出要学习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的做法,更大幅度地利用文物,也降低文创商品的研发门槛。同时,要对文创专业人才先行孵化,摆脱创意人才匮乏的窘局。加强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在历史文化遗存“活化”方面的智力资源。
谈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
是城市“影响力”,更是城市的“竞争力”
[履职议政之源]市第十二党代会提出了推动传统文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竞争力文化产业……
[委员议政献策]叶慧君委员认为,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仅需要我们挖掘、保护和传承,更应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传播,以此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
就如如何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她提出了保定文化资本的开发方案和转化设想。她从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要从确立典型开始,并给出了将保定文化范围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区域划分,将保定文化资本进一步细分为身体化、物化、制度化文化资本三大类。同时建议对保定文化资源进行资源库建设,将我市的文化挖掘、传承与创新深度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让包括雄安版块在内的保定地域文化在“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大背景下的燕赵文化中尽快形成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李红英委员认为,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以及其他产业也正在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主体不断融合。通过科技文化的创新与产业链的重构,推动“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娱乐”等多业态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链条延伸,以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值与增值。
而杨华委员则从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促进数字保定开放发展,就文化创新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做了很好阐述。
他认为要聚焦企业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他说要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发挥它的辐射效应,通过载体和平台,宣传保定的时代精神,影响社会公众,实现企业文化生态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