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初 中
文/李巧艺
转眼间,我的母校一一城步一中,即将迎来她八十岁的生日。
文革期间的城步一中称为“五七”中学。我的初中就是在“五七”中学读的。
1969年春的 一天,我正在沉江渡电站挑土,爸爸给我送来了初中录取通知书(那时是春季招生)。因没有被推荐上,已经失学的我,像做梦一样又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第二天,我红肿的肩膀上扁担换成了书包背带。从此我的初中生活拉开了帷幕。
校园北边围墙外面是一口清凉的水井,每天到井里挑水、洗东西的人络绎不绝。北边围墙内是一栋100米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两层教学楼。楼梯、栏杆、楼板都是木头做的,行走在二楼走廊的木楼板上“嘎吱嘎吱”地响。我被安排在初六班四连一排,教室就在第一楼的中间。
那时办学方针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学校是“五七”中学,班级是按连排编制,课间操是扛枪、练刺刀。
每个学生自制一把木步枪,统一放在班主任办公房门后,做课间操时就争先恐后去门后拿木步枪。人家的步枪像模像样,唯独我的步枪像根烧火棍,因爸爸一时找不到较大的木柴。每到做课间操时看到别人像真步枪似的木枪,我好羡慕。再看看自己像烧火棍似的步枪就无地自容。
操场南边的是个高圹,高圹有个大防空洞。 满满一操场的持枪人面朝防空洞,全民皆兵,阵容强大。“向前刺”,“向左刺”,“向右刺”,“向后刺”喊杀声惊天动地。
课间操完毕,几十个人几十条枪。大家又一窝蜂把枪“乒乒乓乓”往龙老师办公房门后一放,龙老师又要来整理一番才能方便进出。
那时写大字报、写批判稿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开头结尾都是套话,结尾都是“把XXX批垮、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XX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批斗会接连不断,我们懵懵懂懂的,也不知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挨批斗的老师每一个班轮轴转,批判稿千篇一律。有个挨批斗的老师说,天天听现话,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那个时候,是由工人组成的“工宣队”进驻管理学校,学校领导和老师基本没有话语权。
老师不敢抓教学质量,稍不留神就会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
当时流传一个工农领导干部没文化的笑话:某村有头牛摔断了腿,不能犁田,去找领导签字处理。这个领导在批条上签上“同意杀”,挨着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既不打标点也不空格。结果成为“同意杀某某某”的笑话。
在那文化凋零的季节, 我还是很幸运的,碰上了许多好老师。
班主任龙邦维老师教数学。对教学挺负责任的,对学生和蔼可亲,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上课。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是下课,还是中午休息,都在教室里做数学题。不懂就去龙老师办公房里请教,龙老师总是诲人不倦,耐心讲解。所以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很好。
语文老师是杨华老师。杨华老师是县里知名的语文教师,书法闻名遐迩。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们作文上的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他都会认真改过来。我的作文常被杨老师拿到班上作范文。后来在“工交子弟小学”我们又成了同事。退休了,杨华老师仍然给我的文章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体育课是同学们最爱上的课。体育课先是丁祥富老师。他是湖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高材生。还有莫富强老师。他们上体育课想了很多办法,严格要求学生。
丁祥富老师教我们打篮球,我们学会了传球、运球、三步跨栏......
为了教游泳,莫老师就在操场摆两条长凳。同学们排成一竖排,然后“江边洗萝卜,一个一个地来。”莫老师叫我们趴在凳子上学蛙泳的划水、蹬腿动作。
教英语是王小松老师。她是个很有才的年轻教师,现居美国。但当时我们却不想学英语,她叫我们背诵,我们就在英语下面标中文蒙混过关。什么都没学到,连26个字母都记不全。付出和成功总是成正比例的。走向社会才深刻体会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含义。
那时大家都喜欢文娱体育活动,文体活跃分子特别引人注目,挺吃香。
“五七”中学招了我们这一届初中生后,就不再招初中了。所以我们这一届是最低的,我在班上年龄又是最小的一个。我们对在大礼堂表演节目的“校宣传队”和在球场打篮球的“校球队”的师哥、师姐们羡慕不已。
“五七”中学还在白云洞对面的塘冲有个学农基地。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去那里开荒劳动,有时劳动回来就分享劳动成果,每个班级都从食堂提出大桶大桶的热气腾腾的红薯。
我们还搞过一次拉练野营。
那天,全校大部队早饭后浩浩荡荡背着背包从学校出发,沿着陡峭的山路跋涉前行。途中不断有同学打快板鼓劲,当天下午就赶到四区鲜花大队。
那里山高林密,临近黄昏,浓雾铺天盖地笼罩下来。到了晚上更是幽深静谧,天然氧吧的负氢离子沁人心肺。我们被安排在老百姓家里,开连铺,一觉睡到大天亮。
在浓雾弥漫中吃过早饭后,接着向白茅坪出发。 赶到白茅坪刚好吃中饭。记得那餐是打牙祭,大坨大坨的肥肉,同学们大快朵颐饱餐了一顿,现在还回味无穷。
吃饱喝足,休息片刻后,又马不停蹄地向清溪大连出发。经过县城时,围观的群众很多。同学们排得整整齐齐,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喊着口号,仿佛阅兵式似的穿过县城。
下午在清溪大连驻扎下来,翌日开始搞军事演习。
70年暑假,我们还到过西岩和平公社星火大队支援“双抢”......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970年冬,两年的初中生活转眼就落下了帷幕。(从我们那届开始缩短了学制,初中、高中都是两年)。
那时候的学生,社会活动多,读书时间少,就这样我们成了被耽误的一代。

风雨之后见彩虹。现在的城步一中已是今非昔比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300米的田径操场,高大宽敞的室内灯光篮球场,绿树成荫的林荫道。年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城步一中更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预祝 母校八十华诞快乐!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2022年7月6日写于北京寓所

【作者简介】
李巧艺,湖南省城步县小学退休教师,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纸媒体《苗岭文艺》《新花》《小学生作文辅导》《文萃报》等报刊杂志及“苗乡城步”、“湘楚山地文学”“美篇”等网络平台。作品曾获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