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牛 无 泪
文/杨迪焱
我生长在农村,因家庭人多劳少,高小毕业就辍学了,当年还不足十二岁。我背过长长的蓑衣,扛过重重的犁耙,挑过沉沉的脚担,挖过深深的蕨粑。虽然那段艰难的岁月只有几年时间,但农民的艰辛,生活的清苦,老牛的勤奋,山岗的月色……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那靠工分吃饭的年代里,只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才算一等劳动力,出一天工记10个工分。那时我才十二岁,算几等劳动力呢?出一天工才记4分。去犁田时,人还没有一架犁高,提不起犁把手,只能用肩膀去扛,用手去端犁屁股。
星移斗转,冬去春来,转眼之间我已十五六岁了。

一个春天的晚上,生产队里召开社员大会,队长提议给我加工分,由4分加到8分,理由是说我能吃苦耐劳,肯干重活,做事扎实。8分的底分,8分的重担,怎么能愧对这8分的等级呢?我总是拣重活难活去干。十二岁开始学犁田,到十六岁五年的“农大”就基本毕业了,上山下水,插田打谷样样在行。
那时集体的耕牛都是分户管理,我家管理的是头又高又大的老黄牛,它的名字叫大力,还是头阉牯,每年耕田我最喜欢牵它来用。大力非常懂人性,只要我扛起犁耙,叫它的名字,它就乖乖地跟在后面,即使在路边吃些青草,它也要大步跟上,生怕落后。大力拉犁很少用鼻绳,也不用扬鞭。来到田间只要把牛轭安上,它便一脚生来一脚熟,一脚高来一脚低地埋头使劲。转弯时不快不慢,尽量照顾我这位刚学耕田的学徒,大力拉犁从不欺生,也从不偷懒。中午休息时,大力忙去找些草吃,我便啃几根生红薯当作午餐。有时实在太累了,常常就地而躺,美美地进入了梦乡。一次,梦见大力变成了一匹骏马,我跃身而上抓紧缰绳,奔驰在无垠的草原上……
大力吃饱了草便会来到我身边,如果见我还在熟睡,它就舔我的耳朵或嗷嗷叫几声,不知它是在催促我,还是在批评我?总之,我得感谢它!是它不用扬鞭自奋蹄,为我争得了不少工分,是它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发。

说实在的我不忍心让大力那么辛苦,但在按定额记酬,靠工分吃饭的年代里,我又不得不将牛轭一次次地安到了大力肩上……
山区的白板田又干又硬,大力将犁拉得嘎嘎作响,犁坯像翻开的书页,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层层梯田。
收工时我发现大力肩膀上磨破了皮,牛轭上尽是血,我的右手虎口处起了血泡穿了皮,犁把手上也尽是血,沾点水钻心的痛。
次日,我找来菜叶瓜藤给大力加了餐,一同顶着启明星穿过早春轻轻地晨雾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不由自主地把牛轭安在大力肩膀上。大力肩上的鲜血与我辛勤的汗水一同滴在那亩产只有两三百多斤产量的稻田里………一天下来又是一遍的书页展现在眼前,又是一层层梯田耕耘在大力的脚下。夜幕降临了大力才卸下千斤重担走出田埂,它趁着月色拼命地收割着田边的青草。
夜深人静了,我一边在煤油灯下看书,一边在等大力夜草归来。半夜过后牛栏里有了响动,我知道这是大力回来了,于是,就用淡淡的盐水为大力冲洗那溃烂的双肩,消灭叮咬在大力伤口上牛虻,以便迎接翌日的征程,翌日的日出。
几年之后,人民公社办起了初中,于是,我有了重返学堂的机会。当时十七岁的我,带着五年农民手上的硬茧,带着五年农村泥土的芬芳,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学起了数理化,读起了“红宝书”。
杨开曦老师教语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王瑞明老师教化学:氢氧氮氯碳,硫磷钾钠钙,碘钡金银锰,锑硅铅锡汞……程增正老师教数学:圆周率3.1416527………
从此,我就再见了那头不用扬鞭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再见了那方雨天为我挡风雨,雪天为我抵御严寒的大蓑衣……
有一年冬天,响起了惊雷,冰冻时间格外长,听老人说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样天寒地冻,大力那头老黄牛还好吗?我非常惦记它。于是,我写了封信叮嘱在农村的兄弟要千方百计地照顾好大力,给它多铺些枯草,多加些精料。

又是一个春天,县里组织“三农”调查,我正好被分在自己的家乡。家乡边远偏僻,当天下着小雨,山路又陡又滑,好不容易才走到村口。田角草坪上围了许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力倒在了地上,只见它两眼瞪得圆圆的,口里在不停地咀嚼,咀嚼那艰苦的星霜,咀嚼那辛勤的耕耘,咀嚼那千万个工分,咀嚼它那毕生的遗憾……
大力那被牛轭磨烂的双肩还在流血,牛虻叮在伤口上拼命地吮吸。人群中与我同龄的毛桃、橘子、柑子、梅子等都站在大力身边发呆,很是伤感的样子,因为大力也为他们挣了不少工分,也是他们的好朋友。
人们见大力病得太可怜了,有的说给它帮个忙(一刀)算了,有的说大力劳累一辈子怎么忍心下手呢……人群中只有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见大力倒地高兴得要死,她到处大喊大叫:瘦牛倒地三百斤,哈哈、哈哈,有牛肉呷了,打牙祭啰。她边喊边跑,绊断脚手地回家拿筐子去生产队分牛肉。
当时村里有几位老人用特殊的方式送别大力:有的拿香烛,有的拿纸钱在大力身边焚纸烧香燃蜡烛。只见母亲一边烧纸一边用手去闭合大力的双眼,嘴里还念念有词:今生是好牛,来世做好人……母亲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落在点燃的蜡烛上发出嘁嘁的声响。
大力那头老黄牛好像听懂了什么,慢慢地停止了咀嚼,合上了双眼,它没有呻吟,也没有眼泪。

【作者简介】
杨迪焱(笔名:杨波)男,苗族,中共党员。1953年元月生,湖南邵阳城步人,行政单位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