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地上有想法的画家---范华
文: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陈慧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范华是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子弟,从小在蓝田的泥土里长大,上学时常常背着萝卜充饥,直到青年时期如愿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才由此开启了他的艺术道路。从专职画家,到西安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再到出任陕西国画院院长,他多少年来都不能忘情于对黄土地的表达。或许是自幼听着父亲唱的秦腔长大,他骨子里有一种深沉、雄厚、慷慨、豪情的性格。他的绘画,即是这种性格、血性、禀赋在纸面上的反映。
厚土高天 130cm×200cm
多少年来,艺术界比较浮躁,大家习惯于走马观花地走走看看,拍些图片。我们应该反省,应该对生活重新认识。我们应该十分真诚地面对黄土,真诚地坐在黄河边上。我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体会黄土高原的审美特征,体会黄河、黄土地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感受这里不同寻常的质感、气派和生命力。然后在这个案头上,把理念感受抒发出来——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应该尽快做到这一步。以前走马观花,或者从书本上到书本上,那个是远远不够,不能深层次地接触到中国画的内涵。
陕北记忆 45cm×45cm×12
我们不能愧对这个时代。我们对自然一定要虔诚面对,一定要深刻体会,然后通过我们的个性语言,创造出有气质有生命力的作品。
陕北写生系列 45cm×100cm 2017年陕北写生 45cm×100cm
危机虽然还存在,但是现在大部分国画从业者思路都很清晰,中国画应该正本清源,大家基本都能达成共识。特别是很多青年画家,他们的认识跟我们这一代人有些不同。他们的观念、学习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我们要看到中国画未来的希望。现在国家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国画从业者,我们应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中国画的伟大传统,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助推中国画在新时期的发展。
香炉寺之一 65cm×45cm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范华作品
画家简介
范 华
范 华,前陕西省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画名家工作室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陕西科技大学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98年以来被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西安市文化系统德艺双馨先进个人称号。1989年创作《孕育大地》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0年创作《高山流水》入选全国林业美展。先后获优秀奖、二等奖。1998年作品《高泉》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
1987年赴日本举办画展。1990年赴香港、新加坡举办画展。1991年在西安举办画展。1999年赴日本举办画展。2001年赴美国举办画展并讲学。2005年受法国卢浮宫之邀在卢浮宫举办画展。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影响陕西”文化名人奖。2010年授予陕西“十大名画家”奖。2014年至2016年国画作品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一、二、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并获奖。
2016年10月国画作品《陕北记忆》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11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6年12月国画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出版有《范华范呈画集》《范华画集》《范华国画选》《范华赴香港作品选》《范华赴美作品选》,范华国画专题电视3部。
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京西宾馆以及海内外馆堂及著名收藏家日本原田观峰、中国香港徐展堂先生等收藏。2018年深圳文博会上,一幅长达33米的《沿黄丹青八百里》中国画长卷作品吸引了中宣部领导和众多观众的围观,这幅作品将潼关、司马迁祠、处女泉、壶口瀑布、太极湾、乾坤湾、白云寺、香炉寺、鸡鸣三省等陕西境内黄河沿岸的景观一一描绘并巧妙地衔接起来,既有咫尺千里之势,又有精微具体的细节,既有纵横率意的用笔,又有大胆泼辣的设色。这幅长卷的作者,便是范华。而这长卷背后,是他几年来一趟趟地奔赴陕北写生,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自觉,是他对当下中国画坛种种现象的思考,是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担当与使命。
来源:艺术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