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某部老虎团团长郭青恩
(访谈随笔/图文整理/边关军魂-葛顺彬)
“七一”前夕,我又看了一遍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看到战后部队首长问连队唯一的幸存者伍万里有什么要求时,伍万里说希望“恢复七连建制”,看到这里让我这个老兵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电影里说到这个“穿插七连”,肯定是九兵团的,有说是27军的,有说是20军的。我倒希望是27军的,因为战争年代27军和我们28军这两个兄弟部队经常并肩作战,我愿意27军能够多出一些彩。
我军各个部队都有一些英雄连队,他们都是战火中摔打出来的,是各级领导机关培养和使用的重点,也是参加上级比武竞赛和执行重点任务的拳头与尖刀连队。如果穿插七连有原型,应该与我们团的四连(石工堤连)较量过的有得一拼。

我当244团团长时(1994年3月-1998年9月由师作训科长调任244团团长)我们团有两个赫赫有名的英雄营:一营是“渡江先锋营”,二营是“淮北支柱营”。有三个英雄连队:一连“大功连”;二连“泰安连”(另一个称号是“淞沪扬名连”);四连“石工堤连”(另外还有3个称号:“钢锥连”、“铁锤连”、“稳如泰山连”)。另外还有几个以战斗英雄的名字而命名的英雄排(“李志业”排)和英雄班(“张学栋”班)等,这都是战争年代打出来的称号。其中最有名的是“石工堤连”,这个连不仅战争年代很能打,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实际上在连战术课目上战胜了闻名全军的“硬骨头六连”,只因赛后的工作出了点问题,被改判为全军第二名。我到这个团当团长后,当然继续为这个连队倾注了最大的精力,成功地使之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塞北边陲,雁门关外,驻扎着一支以能打硬仗闻名的连队——第81集团军某特战旅二营四连。解放战争时期,该连面对敌重兵,固守石工堤一昼夜,赢得“石工堤连”的光荣称号。
建连以来,四连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培育出“一等功臣”刘显生等大批英模,被授予“石工堤连”“钢锥连”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7次。
拂去历史的硝烟与尘埃,说起“石工堤连”的命名,与我们淮安市洪泽县(现为洪泽区)蒋坝镇石工堤有着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展开重点进攻,我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张震任司令员)组成包括七十七团(后二四四团前身之一)在内的挺进支队,由副司令员饶子健带领,采取敌进我进的方法,深入敌后,转战淮北,积极地与国民党军展开顽强的斗争。
1947年5月5日夜,我七十七团奉命攻击盱眙(今洪泽)县蒋坝镇之敌,二连(今四连前身)担任捣毁敌指挥部的任务。该连出其不意,智俘敌一个中队,并迅猛地向敌指挥部穿插。正当战斗顺利发展时,蒋匪军60旅和138师前来增援,七十七团奉命撤出战斗。由于二连已打入敌纵深,连续两次突围,只有一个排突围成功,余下人员被敌包围在十多间毫无工事设施的民房里。二连决心固守阵地,待机突围。在教导员郭一萍,连长陈继忠,副指导员耿德芳带领下,经一日激战,连队打退了六、七倍于我之敌的8次围攻,毙伤敌70余人,于黄昏时背着全部伤员和牺牲的烈士胜利突围。此战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沉重打击了国民党蒋匪军的嚣张气焰,改善了淮北地区的军事斗争条件。1948年1月,淮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连“石工连”荣誉称号。1964年9月,福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改“石工连”为“石工堤连”,赞誉该连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蒋坝镇石工堤战斗中英勇顽强,战斗精神如“石工堤”一样坚不可摧。

在此之前,石工堤连曾被授予“铁锤连”、“钢锥连”荣誉称号,石工堤战斗两个月后,该连又在安徽省泗县张场粉碎了敌人两个营兵力的围攻,杀敌数百,被授予“稳如泰山连”荣誉称号。这些称号充分体现了这个连队所具有的那种“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不怕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慨,是我军战斗精神的核心。
1995年北京军区政治部想推荐原65军的“大功三连”为“全面建设先进连队”的称号。授称号是一件很大的事,必须要有过硬的事迹支撑,为此军区决定组织一次各集团军一个建制步兵连参加的综合军事技术大比武,想让“大功三连”比武拿第一,然后据此就有理由为其授予称号了。这样的任务到了28集团军,理所当然地要落到我们团四连(石工堤连)头上,因为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几乎所有部队遇到这样的大事,都会在全团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挑选基础条件好、军事素质优的士兵组成一个连队为代表参加强化训练和比武,我却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团别的连队没有好兵,而是我相信这个连队平时打下的基础和这个连队所有士兵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集体荣誉感。我相信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这种荣誉感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也从各步兵连挑选了一批二年度兵,组成一个大排与四连(石工堤连)同步训练,一是准备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作为后备和保障力量使用;二是借机为其他连队培养一批经过烈火粹炼的军事训练骨干。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这样做完全正确。随后我让二营营长把这个连队拉到师战术场,按照我制定的计划展开了魔鬼般的训练。

此时我们北京军区也没闲着。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军区机关在任务下达不久,就派出工作组到各单位摸底,回去后工作组向军区首先长报告:成绩最好的是我们团四连(石工堤连),65军“大功三连”进不了前三名。半年后军区又组织了第二次更为全面的摸底考核,结果仍然是我们四连(石工堤连)成绩最好(那次四连的成绩好得离谱,不仅军区的人看了吃惊,我们自己都难以置信)。而“大功三连”的成绩却更不理想了,据说只能倒着数一数二了。你想想,万岁军38军,打长津湖和水门桥的27军,打赢铁原阻击战的63军,还有别的野战军,谁家会是吃素的?面对这个局面,军区觉得比武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效果甚至可能相反,所以决定不比武了,“大功三连”的称号没办法授予了,倒是决定给我们四连(石工堤连)授予了一个“军事训练模范连”的称号。1996年我到军区参加一个会议,四连(石工堤连)的连长、指导员上台把锦旗扛了回来。

1996年底军区军训部一位从国防大学回来的副部长带人到了我们团,说他回来后各集团军的人都朝他叫唤,说又没真刀真枪地比,凭什么把荣誉称号给了28军的这个四连(石工堤连)。所以他也很想来看看这个连队到底怎么样。这位副部长是少壮派,人很能,又很傲,当时身份比较特殊,说这话时他鼻孔朝天,斜眼看着我,腔调古怪,一脸不屑。但几个硬科目考下来后,成绩当然没得说,他主要是被连队官兵们的精神和士气感动了。连队在严寒中跑完武装越野后我请他给连队说几句,他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最后只憋出一句:你们不愧为“军事训练模范连”。缓过劲来后他又问我:你这些兵是不是全团挑出来的?再拉一个连队出来能不能跑好?我说你点吧,拉哪个连队都可以。他当时点了另两个连队,结果都只比四连的成绩只差一点点。要是有时间,我真希望他把我们全团的连队都考一遍,那才见功夫呢。

我们244团被誉为“老虎团”的虎团精神口号“钢刀不卷,精神永在”,真的不是浪得虚名。尽管时过境迁,部队几经裁军,但浓缩、保留、延续了咱28军英雄营连团队的精华、精英、精神后成功转型华丽转身为中部战区某特战旅。虽然“从今再无虎团二四四,渤海雄师劲旅成绝唱”,但老实、朴实、扎实,突击力强、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创新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三实四强二特别”的虎团雄风与军人作风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事、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标准;弹指间,军旅生活已成过往,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与虎团作风的精神力量,早已深入我们的骨髓和灵魂,我们将永远铭记,永世不忘,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葛顺彬,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中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淮安作协会员、淮安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暨首届会员代表。在部队,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兼军械员、营部书记、团政治处文书兼宣传股新闻报道员。先后曾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山西日报》《大同日报》《淮安报》《淮安日报》《淮安广播电视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淮安区报》《大运河文学报》《南京晨报》《文学导刊》《情感文学》《乡村白大褂》《人民作家》、“淮安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平台发表新闻、通讯、评论、散文四百余篇四十余万字。多次在省、市、县(区)级征文大赛中获奖。去年“七一”,在全市卫健系统组织的“党旗下成长”征文比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