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忘了 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文/陶华
85年过去了
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可见
它像是一座无声的警钟
时刻提醒着每一个国人
吾辈必须自强
砥砺奋进
不忘国耻
85年前的今天
七七事变爆发
从此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
奔赴前线浴血奋战
奏响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壮歌
1937年7月7日
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
谎称一名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
“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卢沟桥
曾经是北京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
桥北不远处就是平汉铁路桥
是当时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
日军以“卢沟桥事变”为借口
将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
妄图蚕食我中华民族
卢沟桥守军
不后退一步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
守军与日军经行了浴血奋战
两个排的数十位守军勇士
最后全部战死在卢沟桥头阵地
“卢沟桥事变”
爆发后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
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疾呼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
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四万万人一戎衣
全体中华儿女
勇赴国难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中国人民由此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多少热血中华儿女
为抗击日本侵略者
慷慨激昂奔赴前线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抗日长城
各党派
各民族
各阶级
各阶层
各团体
以及海外华侨华人
自主凝成了抗击日寇的意志和行动
可以这么说
抗日战争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全民族共同抵抗
外敌入侵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牺牲最为惨烈的战争
岁月如梭
苑平城墙上的弹孔依晰可见
这是外国侵略者留下的侵略铁证
犹如一颗颗诉说着滴血的故事
勿忘国耻
吾辈当自强
警钟长鸣
永志不忘
这是中华儿女必须要铭志的警世名言
作者:陶华写于2022年7月7日深夜12点40分东海大洋上的一个悬水小岛上。


作者风采:陶华,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进入宁波市中医院骨科进修。七十年代初携笔从戎,走进海岛军营,先后多次参加了师宣传科报道业务学习,开始爱上了写作,先后在《人民前线报》、《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中国农村信息报》、《宁波日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碧海金沙掏蛤记》获全省十七报一刊散文大赛优秀奖。《哑弹发生以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2部队首届"八一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海岛军营的故事》获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政治部、舟山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舟山群岛解放6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文章入选巜文化地图看浙江》,《故乡的稻香节》一文被《浙江日报》转载,个人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小岛上的镇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1999年5月加入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著有《桃花岛传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走进桃花岛》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参与策划邀请部分作家协同完成了《桃花墨痕觅安期》编写出版。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学》、《东海文学》、《海阔天空》、《品读春秋》、《文学百花苑》、巜行苇春秋》、《今日作家》、《作家世界》、《军旅红色文学》、《媒体联盟特别报道》、《上海诗刊》、《深圳诗选》、《散文》、巜诗歌》等文学平台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军旅纪实文学作品数百篇。

陈丽娟,吉林长春人,退休职工,热爱朗诵,唱歌,喜欢用声音传递温暖,愿用情增进友谊,传播正能量,用声音赞美生活的美好。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三到五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1000~15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张馨予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