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采访嘉宾是“牡丹堂”朱志英老师,她的家乡是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京南水乡第一村"大淀头村。
大淀头村位于白洋淀畔,西距安新县城9华里,是一个纯水区村,一直以来,大淙头村"靠水吃水”“因水而兴”有着700多年的捕捞中,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里,捕鱼,种芦苇,是每家每户的必修课。
(点击屏幕播放采访视频)


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为村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春末夏初,艳阳当头,和风习习。除了蓝天,全然是碧绿的世界,绿的树木,绿的麦苗,绿的芦苇,绿的淀泊交相辉映,我们穿过两个村落,人走在路面显得有些狭容但十分清静,这里遇不到都市里司空见惯的那种交通拥堵。从天津出发大约用了2个多小时就来到四面环水的大淀头村外,这时已近中午。

村边有一座唯一的桥梁和外面陆地相连,日常村民们事多使里小船穿行千水路。下了车放眼望去,深泊里的水宛如长长的卡带向远方延伸,北方的水乡如此辽阔灵秀。大淀头村码头外面都是水,没边没沿的。远处的芦苇荡都是各家各户的、到了七八月份荷花一看更加美丽。

白洋淀的水流入渤海。白洋淀号称:九河下梢。所以它是九条河的汇集之地。九条河有:唐河、孝义河、潴龙河、府河、暴河、漕河、萍河、金线河、白沟引河等九条主要河流汇集而成。经海河流入渤海。民国以前白洋淀是沟通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航道。20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兴起,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并于2007年评定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

(主持人解辉问)
朱志英老师您好?看了您的家乡,你的家乡真的很美,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您个人吗?

(受访者朱志英答)
主持人你好?
我25岁之前,和大部分老家的妇女一样进行芦苇编织和渔网纺织工作,30岁后随夫来津打拼,进行渔业批发生意直至今日。
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中国牡丹白洋淀产业园。我被牡丹它那华贵圆满、雍容富贵的国色天香所吸引。国画里经常使用的一个素材就是牡丹了,它的姿色让人倾倒,而且雍容华贵,含有美的意味,代表着爱的纯洁。从那时候起,我爱上了国画牡丹。

回到家里我一发不可收拾,购买了大量画国画牡丹的学习材料,和工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国画牡丹的画法和寓意。

牡丹配荷花、瓶子,寓意“富贵和平”。
瓶子里插牡丹,寓意“富贵平安”。
蝴蝶在牡丹之上翩翩起舞,寓意“捷报富贵”。
牡丹配水仙,寓意“先富贵”。
牡丹配秋海棠,寓意“富贵满堂”。
牡丹配月季花,寓意“富贵长春”。

牡丹配石榴,寓意“富贵多子”。
牡丹配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贵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石榴象征多子,佛手象征多福,桃子象征多寿。
牡丹配桂圆,寓意“富贵姻缘”。
牡丹上落着一只白头翁,寓意“富贵白头”,也就是“富贵到老”之意。
牡丹配蝴蝶、莲花,寓意“接连富贵”。即“不断富贵”。
牡丹、燕子、竹子,寓意“宴祝富贵”。
牡丹、双鹤,寓意“双鹤富贵”。
团寿字的周围有正万字和牡丹,寓意“富贵万寿”。

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杂宝,寓意“四季进宝”。
牡丹、菊花、蝴蝶,寓意“捷报富贵寿”。
牡丹、蝙蝠、桃子、如意,寓意“富贵福寿如意”。
牡丹、莲花、石榴、菊花,寓意“富贵连寿多子”。
牡丹配金鱼,寓意“富贵有余”。
牡丹配菊花、荷花,寓意“富贵寿和平”。

(主持人解辉问)
朱老师,通过您的讲解我又学到了很多牡丹国画的寓意,原来有那么多种美好寓意解释啊?看来只要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花卉之王就一定是牡丹,牡丹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绝对有着非凡的意义。不管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家中,还是在一些公司企业的办公室里,连宾馆酒店的大堂,处处都可以看到牡丹的影子。各种各样的牡丹,有国画画着的,也有十字绣绣出来的,各种形态,不管是一朵还是一丛,都会给人很棒的观感。通过您的详细讲解,我也了解了您对这个牡丹花有着那么大的执念和喜爱。
在长期的创作中,您是怎样逐步摸索出个人风格的?

(受访者朱志英答)
我认为⻛格的形成是⾃然的,它体现为⼀ 个画家思想上艺术上的成熟。它源⾃⼈的秉 性及⽂化修养、审美追求。其中既有先天的 因素,⼜有后天的学养积淀,我以为关键还在于对⾃我的认知及有⽬地的学习。
楷书中颜、柳、欧、赵、很难说谁好,它们都有⾃ 身存在的空间,学习则在于你更适于什么。 明⽩了这⼀点也就找到了路径,沿着这条路⾛下去。随着学习的深⼊与阅历的增⻓你会 发现这样与那样的不⾜与问题,补充调整就 成为“常态”的摸索。⼈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格也是发展的可变 的,⽩⽯⽼⼈的“衰年变法”体现着他向⾼层⾯的 蜕变与成熟。动辄奢谈“⻛格”只能禁铜⾃⼰,作 茧⾃缚。我从事花⻦画研习⼗年,⼯笔、写意有了些⾃⼰的⾯貌与特⾊。说⻛格也⾏,但 我总以为这不过是阶段性的表貌,离我的追求 还有⼀定距离,为此还须更深⼊地去做。使之 强化、纯化,更具个性特征。

(主持人解辉问)
您如何理解⼯笔与写意的关系?
(受访者朱志英答)
⼯笔与写意是中国画两种体裁形式。⼯笔画精细⻓于铺陈,造型倚᯿⾃然;写意画概括、 简约、粗扩,更᯿于主观感受。⼆者有些像⼩ 说与叙事诗⼀样。画家或取⼯笔或作写意是因 画家审美取向不同所⾄。⼯笔与写意画法的后 ⾯是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与审美取向。训练⽅ 法也有很⼤的差异。前者在于“写⽣”,后者在 接受传统的笔墨程式。当然从创作上说都离不 开⽣活,然⽽⼯笔是以画家敏锐的捕捉及开掘 ⽣活美为基础,⽽写意画家则在把握感受“活 ⽤”程式、创造程式。因此不能简单的说“先画 ⼯笔⽽后写意”,现实⽣活中有些画家⻓于⼯ 笔,但于写意放不开⼿,把握不住。相反倒是 有些画家,早年画写意⽽后改作⼯笔,如于⾮ 闇先⽣,及当代⼈物画家何家英先⽣他们把写意画的“精”“简”⽤于⼯笔画的创作中,使他们 的画能尽去芜杂、繁琐,更加精粹完整。

(主持人解辉问)
您怎样做到⼯笔与写意的结合?
(受访者朱志英答)
中国画有⼯笔写意之分,其间还有⼀个半 ⼯半写或⾔之⼯写结合,与我⽽⾔可谓“亦⼯ 亦写”两者兼作。我是从⼯笔画⼊⼿的,相⽐⽽⾔⼯笔更宜上⼿,但同时我也没间断过写意画的研习。这⼀⽅⾯是⼯作的需要,更重要的 则在于兴趣使然。多年来我体会到这种“兼学”的好处。从⼯笔中我学会了对⽣活的观察体验, 学会了“九朽⼀罢”的严谨。⽽在写意中我更清 晰的体会到精炼、简约。在绘画实验中我努⼒ 将两者相互印证借鉴,使⼯笔不拘谨,写意不 慌率;这的确是我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我的写 意花⻦画,也是从⼩写意起步的。因为我也在 作⼯笔,所以我作写意时不喜欢再往细处画,我想尽量拉开⼆者间的距离。写意能“放”就放 些,这也是⼀种情绪节奏的调节。

(主持人解辉问)
您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化⽓息,您认为⽂化积淀 对于书画创作有什么意义?

(受访者朱志英答)
我认为绘画是⽂化⾏为,作品的⾼低、是画家⽂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所谓“画如其⼈”。绘画、⾳乐、⽂学、戏剧如同⼀棵⼤树的分⽀归属在“⽂化”的“本”上。它们之间是 相通的。苏东坡在评论王维时说:“观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王维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代的画家,⼜是著名的诗⼈。因此他能以诗⼈的情怀构筑绘画的情境使画⾯富于 诗意。
绘画不单单是濡墨润翰, 不能仅仅视之为技术,⽽应⾃觉认识到它⽂ 化的意义。“磨⼑不误砍柴⼯”只有不断地提升 ⾃⼰的⽂化修养,从横向弄通艺术创作的规律,才能更好、更深的理解它、把握它,获 取创作上的⾃由与主动。

(主持人解辉说)
纵观朱志英老师的花⻦画可以感受到其诗般的蕴藉之美。这源于他多年积淀⽽成的⽂化修养。在她看来诗与画殊 途同归,都是表情达意的。她常说:“花⻦画倘⽌于形 ⾊,则⽆异于红红绿绿的花纸。”因此他总是⽤⼼灵去感 。受⽣活,⽤⼼灵去打造艺术。讴歌⽣活、讴歌⽣命。这 也正是她的花⻦画艺术鲜活⽣动的魅⼒所在。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

(受访者朱志英答)
首先感谢在我的学习绘画过程当中,著名画家陈仰曌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指导。并在这里感谢在这次采访中的天津书画艺术网 的全体编导、摄录的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欢迎大家来到我美丽的家乡大淀头村做客。
撰稿:王贵来

朱志英国画牡丹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