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伏谣
作者/石继增
藏阴炽热伏方显,
火克金熔庚日见,
小暑大暑处暑连,
石榴花红透明帘。
夏至三庚头伏天,
高温高湿赤日炎,
四庚五庚中伏日,
立秋两庚末伏现。
热在三伏火红鲜,
夏至九九歌不断,
头九羽扇握手间,
二九脱冠薄罗衫,
三九出门透心汗,
四九露野盼凉天,
炎秋五九似老虎,
六九荫下赛神仙,
七九披被方入眠,
八九子夜寻中被,
九九开柜身披棉。
俗话俚语在民间,
头伏餃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卷鷄蛋,
头伏雄鷄二伏狗,
三伏甲鱼无处欢,
冬病夏治保身健,
三伏貼身除病患,
头伏萝卜二伏菜,
三伏种荞有雨灌。
九九三伏大暑焰,
天风吹爽燕庐园,
荷莲送来清香气,
竹露滴翠响鸣蝉,
数伏歌谣唱得欢,
暑夏歌甜酷日炎
烈日又逢连绵雨,
一晴方知夏艳滟!

作者介绍:
石继增,原北京市育英中学副校长,中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原校长。
编者的话: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921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 微信:i921life 电话:1383833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