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承诺 三年兑现
文/魏福堂
在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有个新村,因为地处青岚湖畔,原来群众进村深一脚浅脚,走路十分困难,由于对路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现在路面宽敞漂亮,车来人往不断,群众高兴地说:这是一条改变家乡的致富路。这条路到底是怎样修起来的,且让我为你娓娓道来。
说起修路的历史,与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生产队长的设想;另一个是该村的大学毕业生槟榔的承诺。“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最流行的一句话。这个自然村过去农民进村路全是泥巴路,尤其是老人小孩出行,总是雨天赤脚淌着水走,晴天也是浑身泥巴,到处没有一条好路,群众怨声载道。1977年,村里青年槟榔考上大学,准备卖粮兑换粮票上学,父子俩用板车艰难前行,不时轮胎陷入泥潭难拔,生产队长急忙上前帮忙,几个人费了很大力气,花了几个小时才把粮食送到粮站交换。队长语重深长的对槟榔说:你是村里的好青年,又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录取的大学生,读的又是农业大学,将来毕业后,希望你回到农村来,改变家乡的面貌。当时,槟榔回队长说,“好,只要有机会”。农民进村行路难的情景,队长的一段话,让槟榔一直牢记在心。

是承诺就要兑现。槟榔大学毕业后,没有追求去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并开始筹划修路的梦想,多次与队长商量首先解决群众进出自然村的问题。从自然村到县级公路,全长0.7公里,要修就要修水泥路,这在当时附近还没有。经测量预算,至少要15来万元,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百五十多人的自然村,农民生活并不富裕,要全靠群众摊派是十分困难的。
修到自然村的路,此时县乡都没有统一规划,资金怎么办?此事一直纠缠着年轻的槟榔,不管槟榔的工作如何调动,修路的承诺一直没有忘记。此时的槟榔虽然有了“一官半职”,他是负责一个乡镇的财政,但公家的钱是不能动的。他与村民小组长和负责该小组工作的村委会妇女主任商量。槟榔提出采取了三条办法,第一条自掏腰包;第二条发动群众集资;第三条向有关部门求助。槟榔的这“三招”奏效了。

槟榔虽然参加了工作,当了国家干部,但工资并不高,家里经济也不宽裕。他首先开个家庭会议,做爱人的思想工作,本人也坚持“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在全村第一个捐款2000元。然后,槟榔和村干部共同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宣传“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经过多次开大会小会和到每家每户做工作,第一次就筹集到资金2万元。有了方案有了钱,就开始动工了。他们采取“蚂蚁啃骨头”慢慢来的战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逐段逐段的推进。施工的事,由村民小组长和村委会妇女主任负责,筹款的事由槟榔负责。经过多方求援,槟榔到县乡有关部门争取到10万元修路资金。
1995年至1997年的三年努力这个村到县级公路的水泥路全部修通了,公路上你来我往的行人和车辆不断,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和采购十分便利,村里先后办起了粮食加工厂,米糖加工厂,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问题,百姓开始富裕了。群众开始每户都改旧房建楼房,不少农户都购买小汽车。后来又争取政府重视村里又改造村容村貌,农民的新住房一幢又一幢的拔地而起。

看到这一切,回想兴修乡村公路的情景,槟榔承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由于乡村公路的开通,活跃了农村经济,富裕了群众生活。如今槟榔已退休了,每年都会来家乡看看,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槟榔高兴的笑了,全村的老百姓也笑了。如今,他们共同行走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
承诺,就是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承诺后一定要付诸行动,这就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德。让我们树立说了算、说了干的做事风格,把对群众承诺了的事,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办成,不折不扣的办好。这样才能不失信于民,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信赖。这种承诺在我党历史上屡见不鲜。让农村经济在承诺中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承诺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