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封印象(散文)【五】
漫步红土地
文/刘正双(湖北)
沿禹都大街一直往西走,不多远,就是一片山不像山,丘陵不像丘陵的高土堆。说它像山吧,又没有山的高度,更不挺拔伟岸。说它是丘陵吧,确又比一般丘陵高。林密草深,郁郁葱葱。那好吧,我们故且叫它丘陵,也许更恰当些。
大自然真是造化弄人,绵延的丘陵沉睡了几千年,肆无忌惮地生长着,哺育着万物生灵,如今却被现代文明撕裂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丘陵消毁殆尽,一片片树林无踪无迹。地球上从此缺少一些红的,绿的,黄的,甚或乳白的……颜色,随风而去,化为云,化为烟,化为当地百姓记忆中的片断。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去,脚下的红土里夹杂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奇特的乱石,高低不平,坎坎洼洼,一个不小心,也许就会硌痛你的脚。
两边的山坡上,村民开垦出一些荒地,用乱石垒基,中间围着些红土,一块梯田地就形成了。这一块那一块,星罗棋布。这块种红薯,那块种玉米,再往里那块种绿豆……无一例外的,由于天旱的原因,它们生长得极其缓慢,极其艰难。但却昂首挺胸,倔强的向着蓝天。生命力′的顽强,从这些残存的幼苗中可见一般。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同样的,一方水土养活一方庄稼。
站在一块大石上,极目四望,西边的高速路上,路灯己陆续放亮,在晚霞红彤,日落西山的幕景下,如同星星般闪亮。一颗,两颗,串成长长的一排,串到天的那一边去了。车辆飞驰,喇叭震天,快速的经济发展催生了人们快速的生理思维,空旷而不落寞。
高大的标准化厂房在丘陵的左边,那里应该是人为地改变了现状,宽敞的柏油马路与古朴的林间小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从公路两旁的山势可以看出,挖掘机的挖印依稀可见。陡峭的坡体,裸露着腥红色的土,格外刺目,像大片的血迹,在述说一个悲惨的故事。又似哭红的双眼,流着掺血的泪!站在断壁前,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在哭泣,在呐喊,在无声的控诉。
最靓丽的东北边,尚存一些绿色,那可能是最后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茂密的植被郁郁葱葱,各种树木,杂草生长茂盛。间或种些农作物和蔬菜,但也只是苟延残喘,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肆意地开发,这里也将会被夷为平地,生长的不是花草树木,而是一座座高楼,一排排标准化的厂房!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环境的改善,改观。需要从心理上先转变观念。气候变极端,灾难频繁,这应足以引起人们警醒,这些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发生,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的惩罚?也许不久的将来,那些红的土,黄的土,黑的土,白的土,终会化为呜呼,后辈的人们,只能去书本里,电视里,诗歌里……去寻觅,去探究,去扼腕叹息!
该是你的总会有的,不是你的,费尽心机得到,又能维持多久?
但愿那一息尚存的绿色,能给人类一些遐想,给人类一些启迪。
2022.06.28.夜,于河南登封

个人简介:刘正双,笔名刘柳,湖北襄阳人。酷爱写作,笔耕不辍。曾在巜襄阳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参加全国文学大赛,小说《礼物》获全国三等奖,散文诗《收获》获二等奖。优秀奖若干。作品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田野馨香,力争把诗学和美学有所创新,现为襄阳市浩然诗社会员,《双河》文学社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