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都”话美食
戴官宝
淮安是运河之都,驻有漕运、河道两总督。是漕运枢纽、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是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鸟飞惊五两”;“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歌钟饮博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鼎盛时期淮阴总人口超过50万,从而刺激商业快速发展和繁荣,美食上形成全国闻名的淮扬菜系。
清江浦的水路里运河,王家营镇的陆路通京大道,形成大运河“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独特风景。王家营镇就是北马起始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达官贵人,应试举子,贩夫走卒,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把王家营镇的三街六巷,挤的满满当当。大量的过往旅客在此停留、换乘车马,带动了客栈、骡马厂、粮行、餐馆美食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繁荣。
2021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面对这么大的金字招牌,使我想起了王家营镇的很多独有的美食:如油大头、油端、牛脯、吊炉饼和炕饼等等。
吊炉饼好象就是专门为北上南下的旅客订制的。吊炉饼店周围都围满了人,他们都是准备坐上王家营镇骡马车北上的人们,临走时一定会带上几斤吊炉饼,再买上二斤牛脯作为旅途中干粮。因为吊炉饼不但好吃而更加抗饿,又便于携带。王家营的吊炉饼和炕饼,就是专为北上南下的旅客制作的。北上南下旅客多的时候,王家营镇人都自觉不买吊炉饼吃,而是让给外地旅客买了带着做旅途干粮。
说到“吊炉饼”,馋的我口水直流。王家营镇吊炉饼那么好吃,是文火慢慢炕出来的,也是糖稀慢慢惨进去的。那六厘米厚的吊炉饼,比炕饼还厚两厘米,所以要上下两面同时炕,才能均匀熟透。两面都炕的黄亮亮的,闻着香喷喷的,吃到嘴里甜滋滋,用锅铲敲打饼盖,会发出清脆的铛铛金属声音。我最喜欢吃那黄亮亮的饼盖子,那甜滋滋的饼壤子,给爹爹奶奶吃,因为他们人老了,吃不动硬的饼盖子。
吊炉饼顾名思义,是把炉子吊起来炕饼。吊炉饼的炉子分上下两部分,下面炉子是和普通炕饼炉子差不多,用砖头砌成七、八十厘米的高度圆形的大炉子,炉堂里没有炉钉(炉条),因为那时候都是烧木柴的。上面的炉子是用铁板做成的,上小下大的“退八形”大喇叭状。用三根铁链系在一根长木棍的一头,木棍另一头系着一根绳子,用来拉动吊炉放下或吊起,木棍中央用绳子吊在房梁上。吊炉朝向工作台一面开个小门,在炕饼时,将下面炉子里烧红了的、已经不冒烟了木柴火,用铁铲铲到上面炉堂里关上炉门。等上下两个炉子木炭火里面烟岀尽了,才能把搓揉好的饼季子放在饼锅里,一炉木炭火只能炕一块饼。炕吊炉饼用的是浅帮平底锅,和现在做水晶包子的平底锅差不多,锅帮只有七、八厘米高度。
吊炉饼用的面,是大磨坊里磨出的面,麦子内皮保留的多,所以炕出的饼比精白面炕的饼香。吊炉饼是用一半活面(发酵的面),一半生面(没有发酵的面),放一起掺合反复搓揉。面团搓揉成和平底锅一样的大小,约三十多厘米的饼季子,平底锅热了刷一点油,将饼季子放到锅里。然后松开扣着的绳索,放下吊着的炉子一起上下同时炕。几分钟后,就要将上面的炉子吊起来,用手将吊炉饼转动一下,防止炉火不均,吊炉饼受热不均,有的地方炕糊了,有的地方夹生。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刷子将饼上下两面,刷上一层糖稀再炕。如此反复刷五、六次,时间达三十分钟,反复刷的糖稀,会慢慢渗到饼里面,吃的时候才特别好吃。最后一次刷过糖稀后,还要在正反两面撒上芝麻,以增加香味,使吊炉饼更加诱人。
今年八十四岁陈道田老先生,是王家营镇陈氏吊炉饼店的后人,据陈道田回忆,他爷常说:明清时期,王家营镇有七八家吊炉饼店,都在东大街、粮食街、骡马街。吊炉饼和炕饼专为南来北北往的客商准备的干粮。到晚清时期,漕运改海运,公路铁路的兴起,交道运输方式的改变,没有客人在王家营镇停留,其他人家吊炉饼店全都改行。直到解放前只乘下他家还在经营着两处吊炉饼店,一处在北桥靠近轮船码头的地方,一处在南挢靠近汽车站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短途旅客的集散地。陈老先生说:出锅后的吊炉饼,都立在锅台上,以散发热气,又不至于凉透,从而失去香味。有客人买时,用刀将吊炉饼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半,然后再切成一伢一伢的上秤秤。旧帀5百元钱一斤(今5分钱)。那种香甜的味道,买饼的人都忍不住咽口水,吊炉饼炉子周围,经常挤满了闻香味的小屁孩!有的实在忍不住,伸手摸一下吊炉饼,然后手上沾了点糖稀或芝麻,手指赶紧放到嘴里,吧唧吧唧的嘴里响个不停。这时店老板就大声呵责:滚!众多的小屁孩象树上麻雀受到惊吓一样,一轰而散。
解放前由于长期的战争,人民食不果腹,吊炉饼生意更加清淡,作为以旅行为主的吊炉饼,到1950年最后一家门店也关门歇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