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六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悟道》 附 录
附录一:《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 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温良恭俭让、食无求饱、贫而不谄、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大车无輗、如切如磋。
(二)《为政》: 一言以蔽之;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直措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见义勇为:众星拱月:不惑之年。
(三)《八佾》: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指诸掌: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四)《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也;见贤思齐;一以贯之;无适无莫;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任劳任怨。
(五)《公冶长》: 朽木不雕、朽木粪墙、朽木粪土、听其言而观其行、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愚不可及、不念旧恶。
(六)《雍也》: 一箪一瓢、中道而废、行不由径、文质彬彬、博施济众、博义约礼、立人达人。
(七)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一隅三反;饮水曲肱;疏食饮水;疏水箪瓢;好谋而成;暴虎冯河;发愤忘食;择善而从;用行舍藏;富贵浮云;三月不知肉味;君子坦荡荡。
(八)《泰伯》: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犯而不校;任重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死而后已。
(九)《子罕》: 瞻前顾后、循循善诱、欲罢不能、待价而沽、各得其所、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功亏一篑、秀而不实、松柏后凋、不忮不求、后生可畏。
(十)《乡党》: 侃侃而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十一)《先进》: 不得其死、一仍旧贯、言必有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过犹不及、升堂入室、鸣鼓而攻之、教学相长。
(十二)《颜渊》: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浸润之谮:驷马难追:驷不及舌:成人之美;察言观色;以文会友;内省不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十三)《子路》: 无所措手足:名正言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行已有耻:言必信,行必果;斗筲之器;求全责备。
(十四)《宪问》: 见利忘义、见危授命、谲而不正、正而不谲、匹夫匹妇、大言不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德、怨天尤人、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匡天下、危言危行。
(十五)《卫灵公》: 无为而治;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以言举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招摇过市。
(十六)《季氏》: 陈力就列、危而不持、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血气方刚。
(十七)《阳货》: 岁不我与;割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无所不至;礼崩乐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患得患失;见利忘义。
(十八)《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可无不可、求备一人。
(十九)《子张》: 博学多才、文过饰非、有始有卒、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不自量力。
(二十)《尧曰》: 任劳任怨、不教而杀。
以上成语共170个,同形重出未计,可能仍有遗漏。上述成语的本源不一定就是《论语》,只要它用过其要义就收录了,但宽录数量不多。收录的依据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小词典》,也参考了《论语心读》和马国凡《成语》。从上边所录成语数量之多,可见《论语》使用成语百分比之高,不到一百字就要用一个成语,简直令人惊叹。成语及格言、警句共同构成了《论语》鲜活的语言宝库。
附录二:对《论语》中称谓的简要说明
(一)关于起名、起字和号: 古人的名、字由长辈所命,号由个人随性而取。一般人只有名,个别人有名还有字,只有混出样的才名、字、号齐全。古时婴儿三岁起名,男20岁前起字,女15岁起字。《论语》中人尚无号,偶见一些书称号,那是个别人对“字”的习惯性误称。除名字、号外,古人还有些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特殊称谓。
(二)关于名和字的关系: 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名和字间是同义、近义、相关义居多,如叔梁纥,名纥是壮武之义,字叔梁是强梁之义,名字之义相应;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说文》:贡、赐互训);冉耕,字伯牛;樊须,字子迟(古代“须”、“迟”都有“待”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为回水,即旋转的水)。名和字还
可以是反义词,如曾点(黑点),字皙(人色白)。《颜氏家训·风操》说,名和字的作用是有分工的,即“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三)关于名和字使用的规矩:
1.如何表示长幼之序: 周代,男子的字前喜加伯、仲、叔、季表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如伯牛、仲尼、叔向、季路。“伯”有时用“孟”(孟特指庶出之长)。
2.如何表尊、卑及谦: 上古称名、称字是表尊卑的一种方式。尊对卑称名,卑自称称名,对平辈、长辈不能称名,要称字,对父母名、字都不能称。如孔子自称“丘”(表谦),对学生称名:“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是子贡的名)、“求,尔何如?”(“求”是冉有的名)。又如弟子自称也称名;颜回说“回虽敏”(“回”是子渊的名)、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由”是子路的名)。弟子在师前称同学也称名,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师”是子张的名,“商”是子贡的名)、曾皙问“夫子何哂由也”(由,子路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子弟子一般称字如“颜渊、季路侍”(“渊”、“路”均为字)。
(四)关于名、字、号以外较有特色的称谓:
1.子: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曾子、有子、冉子,其中“子”为中心,“姓氏”起区分作用。记录《论语》的弟子,要对师表敬。②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孔子的学生子张、子夏、子贡、子路、子羔中的“子”,表示他们都是男子汉,此“子”都用为字的前缀。③古代对老师的特称。如《学而》中“子曰”。皇侃《义疏》说:“古者称师为子也。”《论语》中独自使用的“子”,基本特指孔子,当面使用。④《礼记·王制》禄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子”为第四等,见《微子》“微子去之”。⑤古代对“子、女”的合称:《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2.夫子: ①对老师的尊称: 在和别人提到老师时使用,如《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从对老师的尊称,又演变为对其他长者、尊者的泛称。②对男子的尊称: 如《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其中“夫子”指棘子成。
3、小子: ①长辈(师辈)称晚辈(弟子辈):如《子张》中“子夏之门人小子”、《公冶长》中“吾党之小子狂简”。②自称的谦词: 如《尧曰》“予小子履”中“小子”,是商汤对天帝说话时的谦称。妇女对丈夫说话时表自谦所用“小女子”,也可视为在“小子”中间嵌入“女”,以区分性别。③对人的蔑称: 用于称童仆。
4.皇、帝、王、霸: 上古君王没有帝号,直接称氏称名,如伏羲氏、轩辕氏。自尧舜时代始,君王死后,接任的君王和臣,说到先君时讳名用皇、帝、王代称。尧死后,舜及臣称尧为帝;禹死后,后人及臣子们有时称为皇祖,有时称先王。到周朝时,“王”是周天子专称;皇、帝专称上古君王。春秋时,诸侯国国君也纷纷称王,为与周王区别,战国政治家称诸侯王为霸。到秦汉,上古君王最早的叫皇,其次的叫帝,接下来是王、霸。杰出的代表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五)关于孔子的姓:
姓是宗族总名,氏是分支的别名。古代一个家族五世以内同姓,过了五世的要另起氏。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姓“子”,并不姓孔,“孔”是他的字(字后的“父”是男子的称),“嘉”是他的名。孔子以孔父嘉的“字”为氏。秦汉后,氏与姓合一,“孔”就成孔子的姓了。孔子以后,再无五世后另立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