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下黑湾“浑水摸鱼”
文/刘巧玲

“湖面鱼跳烘鼎沸,盈盈笑语是渔娘。”河口镇岩湾村的下黑湾小河塘今天沸腾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和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聚在这里,参加“走进清凉岩湾,畅享激情夏日”活动。
你瞧,人山人海。光着脚丫的小男孩,提着裙子的小女孩,挽着裤管的壮年,端着抄网的主妇……都来参与由河口镇组织的抓鱼比赛,大家享受清凉夏日的快乐,还约定谁逮的鱼归谁,奖励前三名。
片刻功夫,就见一个小伙徒手抓了一条一斤来重的鱼,双手紧抓鱼身,鱼在不停挣扎,一不留神脚下一滑,人跌进了水里,浑身湿得如落汤鸡般,引得一阵哄笑。下黑湾很凉爽,凉风习习,水也是冰凉凉的,很舒服。抓鱼人都亢奋,谁还会在乎这点小插曲,笑眯眯地爬起来继续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阵忙碌后,他又抓到了一条鱼。那儿有人也逮住了一条,小塘里水被踩得浑浊不堪,真是“浑水摸鱼”。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主持人扯着嗓子喊:“比赛时间到,各位选手快把各自抓的鱼拿来,评奖开始了!”难得有机会畅享这激情似火的夏日,大家尽兴地嗨,谁会在乎那奖品。
岸边也是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的人嗓子都喊哑了,激动地停不住;坐在石头上乘凉、看热闹,笑的嘴大张都能塞个鸡蛋了;边跑边抢镜头,拍照或刷抖音短视频的,记录这欢乐时刻;还有维持秩序和安全的……

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看着这一幕幕欢乐场景,思绪不经意间把我拉入久远的时光里。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与下黑湾同属地的河口中学任教。学校处在一个狭窄地带,眼前是山,身后是山,睁眼是山,闭眼还是山,压得我喘不过气起来,我很苦恼,想逃离。每天除了上课,闷在房子里足不出户,整天哭丧个脸,郁郁寡欢。
好不容易熬到了教师节。李鸿雁老师,一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发现我们新来的老师都不习惯,决定组织个洞沟水库抓鱼活动,活跃一下气氛,拉近彼此距离。
水库位于九方洞一个开阔的地带,旁边有一条蜿蜒的小溪,像银光闪烁的绸带盘绕丛林间。溪水清澈,碧草如茵,各色花儿正葳蕤地散发着芬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绪受到环境的感染,突然明媚、欢快起来。几个男教师挽起裤管,一跃钻进溪水里,水又浑浊了,伸手进渠里乱摸,突然李老师大呼:“抓到鱼了!”只见一条活蹦乱跳的泥鳅钻在李老师手中。不知不觉,一条、两条……人多力量大,桃花瓣、泥鳅、蛇鱼,一下子抓了满满一桶。第一次见徒手抓鱼,脑洞大开,我乐坏了。
回到学校,几位女老师破鱼、摘菜、蒸饭、炒菜,一会儿功夫晚饭做好了。油炸河鱼香酥可口,一道独特的佳味,很抢手。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冲淡了我对陌生环境的讨厌、敌意,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也让我渐渐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我不再孤独、无聊。
时过境迁,每每想到那天徒手抓鱼的欢乐,心里如汩汩流淌的小溪般清澈、欢快、温润。
工作没几年,又到了谈婚论家的年龄。第一次去夫君家,他总想体面点招呼我。可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缺衣少食的。于是他不顾酷暑,带我去河里震鱼。
宽阔的河水奔腾不息地流淌着,如一曲欢快的歌。我们提着筐、铁锤、笊篱,牵着手,在硕大的石头上奔跑,无拘无束,很快乐。

开始震鱼了,夫君先找一个深水潭,用铁锤不停地敲击水面上的石头,三五下过后,鱼儿就震蒙了,翻着白肚皮,鱼贯而出。我只管站在石头上,用笊篱捞。家口大,夫君希望多弄点,顺道给大家解解馋。可握笔杆的手太细嫩,几个回合下来,手掌就磨出了几个血泡,疼得他只呲牙,看得我揪心。说服他不震了,他很执意,顶着烈日,抡着锤子,一下又一下地坚持着,直到见我捡了半筐,才罢手。
婆婆是一位美食家,总能把单调的食材,做的香甜可口,让人有食欲。大点的鱼煎着吃,小点的鱼烧成汤,再配几个家常小菜,一顿丰盛的美味就上桌了。夫君总不忘挑选大的、肉多的鱼夹给父母,再夹给我,自己只吃小的、炸烂了的。那顿饭吃很温馨,让我回忆隽永。也促使我下决心托付终身于他。几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我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下黑湾的“浑水摸鱼”活动,又让我把过去的美好重新拾起,也让我懂得珍惜、善待身边人,快乐工作、愉快生活、幸福如初。

刘巧玲,宝鸡市作协会员,凤县作协理事,作品多见于《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