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漠上的绿洲(散文)
文/何铃领
如果说沙湖是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地理上的一池汪泉的话,那么坐落在银川的镇北堡影城,则是大西北荒漠上人们心灵里的一片绿洲。
在银川城区西北郊空旷的荒野上,酣睡着两座古代城堡,即镇北堡古城遗址。它以古时屯兵的两座废堡为基地而得名,经过大西北荒漠的风干和岁月的洗礼,上世纪90年代初,它渐渐苏醒并在一望无垠的荒漠上奔腾起来,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被人们广泛称之为西部影视城。影城由“老银川一条街”、“明城”、“清城”三个集群景点强强组合。我曾连续多次游览过西部影视城,总感到每一次去只是凑了个热闹看了个稀奇,并没有收获到理论上实质性的认识。因而后来再一次的去,我徘徊在影城的“十字街头”,以一种探访的眼光来回打量它。对于我这位常客,影城很热情,专门安排了一位优秀的导游小姐接待了我们一家三人。这一次探访,我深深地感受到镇北堡影城是西北这片久旱荒漠上的一滴甘露,人们是多么渴望它来滋润自己的心田啊,哪怕只有这么一滴!由于影城日后不断的自我打磨和发展以及多年的文化艺术的积淀,让它从一滴甘露逐渐澎湃起来,继而成为了大西北荒漠上人们心灵里的一片绿洲。

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探访西部影视城,要先到知之门进入白虎,继而漫步青龙就是老银川一条街,再拜访朱雀也就是明城,最后行走玄武即清城。据说这是最吉利的探访线路。迈进大门映入眼帘的第一幕,便是醒目的“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十一颗汉字镶嵌在一堵土墙上,镶嵌装饰简单、简朴,甚至有些简陋,但这句话的分量却不轻,意味深长中蕴含着莫大的骄傲和自豪,内涵震撼人心。震撼人心的其实更是以这里并不引起人们注意的古朴、粗犷和荒凉,甚至有些野蛮的味道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出了其文化艺术的潜力。从而造就了电影《牧马人》的成功拍摄,并获得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奖而使影城名声大噪。尔后一发不可收拾,继而又成就了电影《红高粱》,让其摘得了“金熊奖”的桂冠。再后来的《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和《黄河绝恋》等等诸多优秀影视作品,都在西部影视城摄制完成而享誉全国,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它们深受人们的欢迎,集中反映了大西北曾经的古朴、粗犷、荒凉和它有些野蛮的味道,好像这里注定是张艺谋等导演发挥导演才能到挥洒自如、登峰造极的青沙口,巩俐等演员将大西北女人演绎到晶莹剔透、淋漓尽致的高粱地。所有这些通过艺术的加工、整理和升华,从而使得它又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份真爱——爱看爱听爱说,爱研讨爱思考,爱让它去与自己的心灵碰撞……

风景处处有文化。走进西部影视城,处处是风景,每一处风景无不体现创作者的构思巧妙、幽默风趣、悲凉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人之所为。每一处风景都足够让你沉思良久,值得细细品味。若将所有风景打包来看,无不反映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这是大西北独有的风景,不可复制。当我们行至龙门客栈时,我常常想,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独自一人在广袤的荒漠上开着一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客栈,她如何经营?不得不佩服她以风骚多情敌挡了多少南来北往、东去西归放荡不羁的野蛮汉子!当我们爬上那酒旗摇曳的黄土坡,穿过十八里红的月亮门后,看见九儿当年骑过的那头小毛驴时,我不禁想到,九儿当初怎么就顺从了命运呢?然而,她一个弱女子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却又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很是耐人寻味!

当我们在老银川一条街闲庭信步时,我自然而然的又想到,在这荒凉的土地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在集市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非常耗费食材不说,而这些食材在贫瘠而又荒凉的大西北又是怎么得来的也不说,常年这么个生活习惯,没有一盘小青菜,油腻的人受得了吗?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有些问题细究不得!当我们驻足在绣楼前,我油然而生一个疑问,那犹如仙女的富家小姐姐在绣楼上向楼下人头攒动的人群中抛绣球来定终身大事,实乃不靠谱。倘若此时此刻那绣球抛向了我,我怎么养得起她,又怎样去融进她的世界,叫我如何是好?抬头望着绣楼,我从仿佛身临其境中回过神来,的确把自己吓得一跳,赶紧离远点,免得砸着了自己!但无论如何,不管后果怎样,这些场景的艺术设置和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影城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绎大西北曾经的故事,都在诉说那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荒凉,都在反映那过去了的对后来不知怎么解释的影响。

荒漠上的奇才张贤亮。说到西部影视城,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张贤亮,他是位祖籍江苏的宁夏作家,写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小说、散文、评论和电影剧本,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张贤亮及其作品也享誉世界,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最佩服的还是他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因为张贤亮先生是一个有梦想并敢于去追逐的人,而且在追逐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他在逆境中的成长和坚强,值得有志男儿学习。他的文学成就助力了他的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他以作家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独特的社会视角看中了这片荒凉的古堡废墟、一个破羊圈,靠他的文化洞察力和文化预见性创办了西部影视城,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成就了诸多著名导演和明星演员,还成就了银川和整个宁夏。西部影视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力的影视城,是银川集观赏、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体验于一体的重要旅游景区和中国西部题材影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并通过了国际认证,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享有“宁夏之宝,中国一绝”的美誉。

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张贤亮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有个准确的定位。认识上搞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去把握和运作了。这给政府办好文化事业,商家经营好文化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又一值得钦佩的是,作为一名作家,张贤亮通过创办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的经验,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论断。这是文化理论的一次飞跃,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又生动的体现。随着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发展,为宁夏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当影城有影视拍摄活动,就会助推银川的住宿、餐饮业的大步前行,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有力的证明了在科技之后,文化也是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极为重要手段,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和提速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价值。
张贤亮是个善人。张贤亮是位有影响力的知名作家,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创建镇北堡影城让他在文化领域也获得了很多的重要奖项。但在他的人生轨迹中,除了确定他是位奇才外,他还是个善人。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0多年。他曾回忆道,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者,但全国都说他错了,众口铄金,他不得不认识到自己错了。他的确是抱着错了、愿意通过劳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漫长的“劳动改造”中,他接受了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从生活的最底层汲取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造就了他的善良。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大西北后,他得以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创作了《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等很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他的文学创作中无不体现他的淳朴和善良。有人认为,纵观张贤亮的创作,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在他曾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年轻人直率的热烈和自信宣称自己要做诗人,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时代里的感受用来去感染别人,不以自己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是一种罪恶……

当地政府和镇北堡西部影城给搬迁的牧民盖了新砖房,建了新羊圈,在一次性支付搬迁费用后,影城还主动常年关注、资助牧民,使他们能在后续的生活生产中不断得以改善。从全国来看,应是企业善待搬迁户的一个典范。创建镇北堡影城后,且逐渐做大做强了,张贤亮依然行走在自己善良的人间大道上,金钱和社会地位并没有使他迷失方向,哪怕是一点点的偏离都没有。他个人每年捐赠巨资对宁夏贫困的患者实施“救生行动”。多年来,他关爱弱势群体的善举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张贤亮作为文化企业董事长,他言传身教,要乐于助人,做人要学会感恩。放眼全社会,只有常行善者才能行稳致远!
在导游小姐的一路陪伴下,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快乐地也很满足地完成了对整个影城的探访。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晚霞悄悄地洒在古城堡上,影城里顿时金碧辉煌,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浑、苍凉、悲壮、残旧、衰而不败的景象真真切切的呈现在眼前,它的荒凉感、黄土味及原始化、民间化的内涵美仿佛就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此时,我似乎对影城有了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又好像还有一些风景没有看透彻,一些风景背后的文化没有感悟到。但我坚定的以为,张贤亮先生和电影艺术家们在这一片西部风光中尽情地绽放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西部文化史上的奇迹。西部影城已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文化的一个缩影,集中了大量中华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再现了古代北方人们的生活生产情景,创造性的成为了当今人们追寻那遥远过去的一个文化集结地。

银川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有美丽的沙湖滋养这一方土地,有喜爱的镇北堡影城滋润这里人们的心田。在分享这一幸福当中,我们得到了很重要的启示:一个人就能够在荒漠的旷野上做大做强一个文化产业,繁荣一个地区,那么全国行动起来,一起继承和发扬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强国!
2020.6.12
作者简介:

何铃领 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曾在军旅20余载,青年作家。著有音乐文学集《中国梦 丝路情》、散文集《和爱一起奔跑》等,在央视《军事频道》《人民网》《解放军报》《科技日报》《词刊》《歌曲》等媒体发表作品400余篇(首),作品先后5次荣获国际、全国、全军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