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历比年龄更长的人
一一参加“红沙发”读书会的感想
惠琴
“一个经历比年龄更长的人”这是某评论家对海波先生的评价。七月六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宣传部在延安新城学习书院举办的第六次“红沙发”读书会。海波先生是当天读书会的特邀嘉宾,他阐述了生活经历、自学、朋友等因素对他写作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超强的记忆力,孝顺感恩的美德,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写作精辟独到的见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波是个孝顺的儿子。当他谈到生活经历与写作时,他讲的最多的是他的父亲,言谈间流露出他对父亲的感恩与孝顺,海波的父亲当过四次兵,三次解放军、一次国民党,海波能将父亲每次当兵的时间以及当兵时所从事的工作说的非常详尽。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厚道诚信的生意天才,当完兵,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在六五年之前,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在闭塞的陕北农村,他的父亲搞得相当于运输业,他的骡子队在当地很有名气,相当于现在的车队。在那个羊肠小道上肩挑手提的年代,这个运输队给乡亲解决了许多生活问题。海波是怀着对父亲的怀念与尊重讲述这一切的。因为孝顺才能了解,这与现在许多子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也能在这里体会到为什么文学界的评论家说海波的经历比年龄更长,因为海波是用参与和孝顺把父辈的经历嫁接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上;我也能在这里体会到为什么海波的作品那么接地气、那么受人喜欢,用他的话说,他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
海波不但孝顺,还是一个聪明刻苦、有超强自学能力的写作奇才。这一点我从小就常听父亲说起,因为我的父亲和海波的父亲是拈香兄弟(结拜兄弟),海波长我九岁,我们虽然接触不多,但他的聪明才智、他的超强的生活能力和应变能力,他拼搏向上的一些生活事例,父亲经常引用来教育我们,用父亲的话说,海波很有激才(反应快,应变能力强),将来不得了。今天,在海波谈到他的自学与习作这一话题时,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他光环后面自学的艰辛。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想读书的人没有书,海波就找旧报纸读,他说,里边有很多好东西,他还在自己的身边听故事,用他超强的记忆力记住故事,然后再给身边的人讲出去,这一听一记一讲,就是一种很好的自学,周围的人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于是他又产生了自学的动力,自己再去搜集故事,并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讲出来,深爱周围人的喜爱。他现在七十岁的人了,但讲话精神饱满,充满正能量,他回忆自学经历时,能将当时读过的许多文章名字记得准确无误,能将他读七零年元旦社论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景讲述得明明白白,能将社论的标题与内容记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当年的刻苦钻研,哪里会有这么清晰的记忆。海波刻苦自学,立足生活,观察生活,他的中篇小说《农民儿子》刚发表时,张艺谋准备将此拍成电影,作为自己执导的第一部艺术片子,当时他正给吴天明拍摄的《老井》作摄影,双方为此作准备,半年后莫言的《红高粱》发表,张选择了《红高梁》,放弃了《农民儿子》,两人虽然在这方面"擦肩而过″。但海波的写作奇才是大家公认的,他将自己写出陕北,将自己写成青海省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人》编辑,还将自己写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成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他的这些头衔是他用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戏剧、故事、歌词和影视作品堆砌起来的,是他用六部中长篇小说以及各种大奖堆砌起来的。他用他的勤奋、厚道、善良、感恩、反思构建出了他艰辛而辉煌的人生。
由于海波热爱生活,努力创作,这使他对写作有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海波在读书会上讲写作技巧时,为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撕开了写作神秘的面纱,他说,会说话的人就会写作,他比喻写作就像茶壶里倒水一样,你提起茶壶将水倒出来就行,但茶壶里的水要靠自己学习与观察才能装进去。他说写文章不能像喊口号那样空洞无物,要讲究真、善、美,既事实真,立向善,语言及形式美。他对文学与写作的见解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总之,在这次“红沙发”读书会上,海波的分享让我很受启发,使我对写作消除了畏惧心理,他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对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引领作用,我迫切地盼望下一次读书会,也迫切地盼望延安的文学与写作百花齐放、春光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