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简介

小暑听琴老茶香
——摘自静清和《茶味初见》
朗诵:聽琴
图片:聽琴

倏忽微风至,因循小暑来。一年过半,便是小暑时节。
小暑这天,赵家珍老师的古琴独奏会,在北京音乐厅_如期举行。我和济南的诸友,乘高铁来到北京。盛大肃穆的晚会,赵老师抚琴《普安咒》开场,空灵清寂,最销魂的是,古琴与尺八合奏的《平沙落雁》。
尺八伴奏,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尺八音色独特,辽阔苍凉而有古味。音色虽美,但偏于孤寂愁怨,不可久闻。尺八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相传为隋唐宫廷的主要乐器,到了宋代变成五孔尺八,后经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遗传至今。
曲终人散的夜深,大雨滂沱,冒雨来到苏兄位于国子监的茶室。老友,老屋,老茶,瘦竹影窗,秉烛夜饮。幽幽淡淡的熏香清凉境里,苏兄银壶煮水,朱泥壶瀹泡“龙马同庆”老茶。汤如血珀,厚华沉凝,参香、药香、沉香,香溶于水。柔滑的茶汤,入口即化。三水直喝的微汗涔涔。茶过数巡,尾水木香味浓,甘甜清润。古声淡无味,老茶陈更香。一款老茶,历经岁月砥砺,淡去苦涩滋味,丰厚草木陈香,把原本属于青春的刚猛烈酽,悄悄地隐藏在浓厚的茶汤里,润物无声。人当如茶,必要的蛰伏,是沉淀,是等待,伏久者,飞必高。

茶很简单,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每一款老茶,都是不同内质的茶,在各自存储条件下的照见。普洱的小树茶,如人之少年,血气方刚,苦涩锐利,滋味协调性差。虽香气高扬,但厚重、韵味欠佳。百年的大树茶,阅尽春色,如百岁老人,淡泊沉静。其茶汤稠厚,滋味平和;香气丰富,余韵悠长;苦涩不彰,回甘生津尤佳。
传统石磨新压的茶饼,条索黑绿,微微泛黄,白毫点缀其间,如翠叶有芒。陈化经年的老茶,饼面油润,金毫彰显;饼面的边缘,会有些松散;香透棉纸,其上或有红褐的茶泪浸渍。其汤色由橙黄、橙红、石榴红、宝石红,最后转为深沉的酒红色;香气会从青草香、花香、蜜香,逐渐转变为花果香,乃至令人愉悦的沉香、药香、枣香、木香等。茶由新到老,滋味从峻烈转为平和;汤感从凌厉变得厚滑;茶气从刚猛强烈,逐渐变得含蓄内敛且渗透性增强;茶性从清寒慢慢变得温情脉脉。茶如四季,苦寒退去,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二天,我和冀川兄去晚香茶舍,拜访了台湾的李老师。在光影玲珑的素雅茶空间,我又看到了那只李老师视若珍宝的白瓷茶杯。这是一个曾经碎过,焗了20余个铁钉的普通老杯,此刻仍能吸引我的目光,让我流连驻足,让我感慨万千。李老师曾说,“品杯是茶人的衣裳。”一个“敝帚虽微亦自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温柔情怀、对茶充满爱心、敬天惜物的真正茶人。悠然与心会,物物皆冲融。我常对学生说,学生和老师需要相互认同,教学相长。知遇一位合格的习茶老师,就是一个寻找被褐怀玉、清香如茶的茶人的过程。
在一布好的古典茶席上,李老师用五行陶壶煎水,瀹泡一款条索褐红的老茶,那是一泡1949年的老铁观音。我望着青花老盏里,弥漫着茶烟水气的宝石红茶汤,始信一茶一盏其中所蕴含的全部意义,茶与盏的匹配,犹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茶汤入口,汤感濡滑,气息温润,参香怡人,喉吻清凉,不时,后背已是温暖微汗了。老茶一如有智慧的老人,外表貌不惊人,不再靓丽,甚至有些邋遢,但却蕴藏着能迅速渗透血脉、温暖周身的力量。

对于古琴,现代人追求金石般的清亮声响。对于品杯,有些人热衷于釉面开片或画工繁杂的器皿。对于茶,习茶人偏于追求轻火与高香。人们过分的追求事物的美丽表象,是因为眼睛无法感受到心灵折射出的含蓄幽光。要想成为真正的茶人,还需读透该读的书,走过该走的路,并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方可。琴、器、茶、人的内蕴之美,传统上是以和田玉的“温润以泽”作为标准的。从那只焗满钉子的啜香旧杯上,或许我们能够悟到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