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兴起和发展故事集锦
朱 林
由盐城的淮剧专家张铨主编的《淮剧志》中明确指出到,是“【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基础”①,它的曲调来源于两淮地区的田歌、号子②,这样的曲调经常在当地的香火戏中演唱。
那么,这一曲调是怎么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呢?下面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来加以说明
【淮调】的兴起。
据说,最早把【淮调】唱出名堂的人是淮安黄码乡的吴应成(1872—1936)③。他自幼就喜欢唱民歌小调,清朝末年,因为爱打抱不平得罪人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感到实在是委屈得很,就把自己的苦痛编成唱词,用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唱了出来,唱得是悲悲切切、泪流满面,把牢房里的狱官都唱哭了。这位狱官十分同情于他,就把他提前释放了。吴应成出狱以后,觉得是唱曲子救了他了,就更加增添了唱小戏的兴趣。有时一个人,有时拉上两三个人一起,到附近村庄唱小场戏,日子长了,群众把吴应成唱的调子叫做悲板淮调,跟着他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于有些小剧团的演员也跟着学唱。民国初年,他组成了小戏班,四里八乡去演出,淮调也就越传越广。后来,吴应成的儿子吴守琴(1904—1954)也跟着父亲学唱,也成为唱【淮调】的名角④。
【淮调】随著逃难谋生的民众传到了上海。
淮安博里男旦曹月红(1892—1966)⑤,擅演《杀子报》、《大劈棺》、《断桥》等,在清、淮、宝一带唱红,约于1920年到上海加入“时爱班”,后来与妻子一起自组班社。他的唱腔清亮甜净,观众赞誉为“崩脆的淮饼子”。有不少同行向他学习,而他又向京剧演员筱月红学戏,技艺得以提高,后常演《千里送京娘》、《穆柯寨》等。
孙玉波(1901—1960)⑥男旦,淮安人,二十岁时随父亲一起闯荡上海,演于浦东沿江码头和沪西海关大钟一带。二十年代中期,在上海以及沪宁沿线城镇颇有声名,他的嗓音清亮,丹田气足,在《赵五娘》、《包公断案》、《观灯》、《骂灯》等剧中演唱的【淮调】清脆爽朗、吐字清楚,声情并茂,还注意吸收东路淮剧的柔婉唱腔加以改革,因此很受观众喜爱。东路淮剧的艺人也都向他学习【淮调】。
【淮调】对东路淮剧的影响。
东路盐阜地区原无【淮调】⑦,是杨金花于1930年随父亲杨如瑾到两淮地区来演出,因为唱不了【淮调】,观众较少、营业萧条,所以她下决心学唱【淮调】。而在学习【淮调】以后,她又自然而然地揉进了下河地区柔和婉转的音调,抒情成分增强、润腔更为细腻,并与华良玉等一起逐步形成了东路的【软淮调】。
【淮调】在两淮地区的发展。
到上海去闯荡的曹月红、孙玉波等等艺人,先后又回到家乡来演出,把他们在上海受到京剧,以及东路淮剧等影响而创新的【淮调】又传了回来。同时,东路淮剧【软淮调】形成以后对老淮调也有影响,所以,两淮地区的淮调也在包容和融合中不断地发展着。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有刘玉琴、周茂贵等。
刘玉琴(1904—1982)⑧是淮剧较早的女演员之一,淮阴人,九岁学艺,专工青衣、花旦,擅长老【淮调】“淮蹦子”,音域宽吐字清,唱腔优美、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拿手戏有《骂灯记》、《孟丽君》、《双槐树》等。早年加入吴应成班社,后来自己组班,起名强盛班,不仅演出于两淮和高邮、宝应,还活动于扬州、镇江、南京一带。她的记忆力超强,能背诵淮剧“九莲十三英”全堂脚本。1955年献出私人行头,组建涟水县淮剧团。跟她学艺的人也很多,有名气的如淮安的高金花、刘丽云,滨海的栾玉华等名角。1958年江苏省戏剧培训班聘请她担任淮剧训练班教师,1959年,又应上海市人民淮剧团邀请,传授淮剧传统唱腔【老淮调】。
周茂贵(1910—1990)⑨淮阴人,自幼随父亲学艺,工小生、须生。他以扮相英俊、表演潇洒、唱做俱佳而深受淮剧观众好评。他的唱腔继承了老淮调的唱法,并有自己新的发展,多变的唱腔配上甜润的嗓音,被观众誉为西路淮剧的一绝。
①《淮剧志》155页。②《江苏戏曲志·淮阴卷》197页。③《淮剧志》313页、《淮阴卷》389页。④《淮阴卷》395页。⑤《淮剧志》318页。⑥《淮阴卷》394页。⑦《淮剧志》167页⑧《淮阴卷》395页。⑨《淮阴卷》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