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六十一
作者/ 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可借鉴的内容和形式
(四)借鉴孔子的“为文”之道。 5.《论语》人物塑造方法异彩纷呈,借鉴重活学活用
①衬托手法的运用:《论语》中以孔子为中心、以所记一群人来衬托孔子形象,比如《宪问》中荷蒉人、石门之人,《微子》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对孔子思想、形象有衬托作用。
②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的运用:《论语》很注意以人物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显示人物性格,突出其特点,使人物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经久不忘。比如《子路》篇,子路问如何治卫,孔子答“正名”,子路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直斥他“野哉由也”。简短的对话就显示出子路鲁莽直率,孔子的口无遮拦。在《公冶长》中也有类似的对话。只因宰我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呜)也”,《论语》编者毫无顾及这样写会有损孔子形象。李零曾指出:“《论语》有优点,写作或文学上的优点……就是他没有后人那虚伪劲。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嬉笑怒骂,毫无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人弟子就得身披光芒?”如《乡党》写他在不同场所面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动作情态,显示他个性的多侧面特征。
③富有哲理性语句的运用:《论语》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语句非常多,有的口语化,有的亦庄亦谐,很富有启发性,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联合国选用,成为促进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格言,很富哲理性。又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欲速则不达”、“信而后谏”、“身正不令而行”、“温故知新”,都很富有哲理性。这样的语句在《论语》中还很多。这类语句的运用,使人“听其言”就感到人物思想深邃,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这也可供论说文写作参考。后世及当代很多人的诗文中喜引用这些名句。
④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论语》中使用比喻塑造人物形象,不仅做到“喻体”(作比之物)的选择与“本体”(被比之物)是两个性质和特点相似又本质不同之物,而且做到所选“喻体”都具有独创性,因而毎个比喻都显得特别新颖生动。《论语》中比喻的运用,可称比喻运用的典范,请看下列几例:《乡党》第2章写孔子担任傧相迎客时的形象:“趋进,翼如也(孔子快速小步前进,像鸟展翅飞起的样子)。”这里以“翼”(健步如飞)这个“喻体”显示孔子“迎客热情”,如与老友久别重逢;第4章写孔子出宫下台阶后的形象:“趋进,翼如也(孔子向前进,他像鸟展翅轻松飞起的样子)”。这是以“翼”(轻松飞)这个“喻体”显示“本体”孔子离宫殿时如释重负的“欢快之情”。二例喻体与本体之间以喻词“如”联结,属明喻。《乡党》
第4章写孔子入公门时的形象:“鞠躬如也,如不容(他弯腰鞠躬的样子,好像那里太矮不容他直立)。”这是以“鞠躬”、“不容”两个“喻体”显示本体“诚惶之态”。同章写他摄着衣襟升入宫中的形家:“鞠躬如也,屏气似不吸者(他像弯腰鞠躬的样子,如同憋住气不呼吸样子)”。
第5章写他任使臣执圭时的形象:“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他执圭弯腰像鞠躬的样于,好像拿不动那玉圭,向上举圭如同作揖,向下拿圭如同递东西给人,猛然变成战战兢兢的样子,脚步细碎,像循记号走。)这里连用5个“喻体”来显示“本体”孔子对异邦国君“诚恐诚敬”之情,也惟妙惟肖地显示了他的“谦卑之态”。以上数例喻体、本体间均有“如”联结,是明喻,除第一例外,几例均使用两个以上喻体比喻同一人物,又可称博喻。《阳货》第6章孔子想应佛肸(必溪 bi xi )之召、弟子反对之时,孔子的形象;孔子说:“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难道是瓠瓜吗,怎么能挂在滕蔓上不让人吃呢)。”这里孔子以“瓠瓜”作“喻体”,显示他“中看不中用”的可怜相,以取得弟子同情,显示了他急切寻求救世机会之情。此例本体“吾”与喻体“瓠瓜”间用喻词“是”联结,是暗喻。《子张》
第23章写叔孙武叔形象:他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拿宫墙打比喻,我子贡的墙只有到肩那么高,能从墙头上看到家里的美好;先生的墙有好几仞高,找不到门进去,因为墙挡着看不到宫里宗庙的美好及官署的富丽)。”此例以“宫墙”作喻体,通过描述子贡、孔子宫墙不同特点,形象化显示出二“本体”(子贡、仲尼)面目。此例“喻词”是“譬如”,为明喻。(有杂音需剪掉)《子张》
第24章写叔孙武叔“毁仲尼”时,子贡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别人的贤是丘陵,还可以翻越过去;先生的贤是日月,没有办法翻越)。”这里以形象感强的“丘陵”、“日月”作“喻体”,把他人之贤与孔子之贤作了比较,显示出孔子形象的伟大。此例联结两个本体(他人之贤、仲尼之贤)和喻体(丘陵、日月)的喻词是“是”,属暗喻。《子张》
第25章陈子禽说子贡比孔子贤时,子贡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子贡说:“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先生的不能追赶上,如同天不能登台阶升上去)。”这里以“天不可阶而升”这一喻体,说明“子之不可及”这一“本体”的特点,中间用“犹(如同)”作喻词联结,属明喻。《论语》除了把比喻用于孔子形象塑造外,也用于其他方面,也做到精彩纷呈。如《子张》
第21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其中“如”字标明这里用的是明喻。喻体“日月之蚀”的选用,显得新颖又贴切;“见、仰”二字的使用由实(见)入虚(敬仰)、一语双关,形真意切,如同把改过者的高大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很有鼓动性。
⑤“过头话”的运用:孔子情绪过激时,习惯性地喜欢说过头话,编纂者不加修饰地如实“录入”,形成了孔子形象的又一特征。孔子的“过头话”以“言过其实”型、“光打雷不下雨”型两种形式出现:我未见刚者。(《公冶长》10章)子路就是孔子身边的“刚”者的代表。孔子本来想说“刚者”少,却说成“吾未见”,这不是“言过其实”吗?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26章)学生曾参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践行者。孔子本来想说能自我反省的人太少,却说成“未见”,又是“言过其实”的过头话。有颜渊者好学,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先进》6章、另见《雍也》2章)孔子为了表扬颜回,竟然说“未闻”还有好学的学生,不仅打击一大片,也否定了自己的教学效果,显然这种说法违背了本义,又是“言过其实”的过头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17章)孔门十哲中颜渊、闵子骞等,都是好德之人,哪个都无桃色新闻,说“未见”又是“言过其实”型过头话。孔子的孙子子思,都觉得祖父这话说得不妥,他在《礼记.坊记篇》中,把“吾未见”三字给偷偷删除了。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34章)这句话说得就更不沾边了。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不就是“蹈仁而死者”吗?难道自己连一个都没有见过吗?为了批判不仁的世风,竟将杀身成仁者全体抹杀,更是言过其实型过头话。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16章)孔子不满冉有帮季氏敛财,说出这绝情的话,可是他并没把冉有真的逐出师门。学生们也没有人当真去鸣鼓进攻。孔子所说正是“光打雷,不下雨”型过头话。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公冶长》9章)这个顶天雷又打得好响,宰我恐怕真要被逐出师门了。结果,宰我照常在孔子那里就读,还被雕成孔门圣贤之一。本章孔子所说又成了“光打雷,不下雨”型过头话。古代的王充曾对孔子这次大发雷霆提出过尖锐批评:“责小过以大恶。”
(《论衡·问孔篇》)其实,孔子自己也知道自己说话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在《学而》中他曾说“慎于言”,在《里仁》中他曾说“欲讷于言”,在《雍也》中他曾把“中庸”捧得很高,希望自己能克服偏激情绪,但是他没能修养到位,“上天”让他成为一个有缺点的圣人而不是神,更能与他的学生贴近。抓住人物口头禅适当运用,借以显示人物性格,是现当代文艺作品常用的方法,不能不说其中有孔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