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九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四)借鉴孔子的“为文”之道
3.孔子对音乐、绘画的见解值得借鉴
3.孔子对音乐、绘画的见解值得借鉴
①孔子很看重音乐在治国中的作用:在《卫灵公》中,颜渊问怎样治国时,孔子曾把选择《韶》乐、舍弃淫荡的“郑声”作为一项治国之策。为什么要选择《韶》乐呢?他在《述而》中说,他在齐听过演奏《韶》乐,曾把他感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在《八佾》中他还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即他选择内容、形式都好的,如《武》乐那样形式好、内容有瑕的他不选。在《阳货》中他肯定音乐具有“弦歌化民”的作用。在《泰伯》中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在人的道德修养中处于完成的阶段,要靠它把人的思想升华到更高境界。上述孔子“寓教于乐”的理论,也是很有见识的。众所周知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中的鼓舞作用,汉高祖刘邦的“四面楚歌”在楚汉相争中的瓦解敌军作用,都是音乐在社会斗争中有重大作用的证明。今天强调娱乐的导向作用,正是对孔子乐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孔子看中绘画中的映衬效果:《论语》只有《八佾》第8章谈到“绘事后素”几字,即强调底色(背景)对画面五彩的映衬作用不能低估。《考工记》曾说“绘画之事后素功”,即说白底施彩,才效果好。毛泽东借鉴《论语》上绘画的经验,他说中国的特点就是“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他把孔子绘画方面的见解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可称借鉴的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