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七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四)借鉴孔子的“为文”之道
1、孔子对写作的见解值得借鉴
2013 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文化名家叶朗曾说:“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的影响。”下边就从“为文”角度谈应从《论语》借鉴的内容。
1、孔子对写作的见解值得借鉴
①孔子提出文章内容形式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至今仍适用:在《雍也》第16章中,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他认为文章内容胜过形式就显得粗俗,形式胜过内容就显得浮华,还是内容形式不偏不倚、和谐一致好。在《颜渊》8 章中,子贡批驳“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只要内容罢了,何必要形式呢)的观点后,指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形式如同内容,内容如同形式,一样重要)。这是对孔子上述观点的赞同。
②孔子提出的“辞达而已矣”是对文风的总体要求,至今仍然适用:在《卫灵公》41 章中,孔子指出形式能够正确表达内容就可以了,不要求它过于华丽、突出自己,但要求它必须为表意服务。孔子这一观点对后世文风有重大影响,可谓“要言不烦”。
③孔子认为写作关系重大,写作态度要严谨认真,质量监控要程序化,至今仍适用:在《宪问》篇,他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即一份政令的制作,要经过各有专长的几个人的努力,才能最后完成,体现靠必要的制度、程序来控制质量。这样的态度还不严谨认真吗?质量监控的程序要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