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我与海波
文/归途
2022年7月6日,星期三,上午九点,延安新城学习书院组织的第六期"红沙发"读书会,在这里如期举行。我和老伴从《社区文化》王彦春主编发的朋友圈得知。因为是心中熟悉与敬佩的人主讲,便慕名而来。此次特邀嘉宾不是别人,就是全国著名作家,海波。
一、海波是何许人:百度上查到:海波,作家。真名李世旺,1952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延川县剧团编剧,青海省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人》编辑,西安电影制片厂宣传处干事、短片部总编辑、文学部编辑,公安部主管的《道路交通管理》杂志编辑。曾获“庄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基本内容出版有:
《红狐狸》(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年
《红尘劫》(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5年)
《高原落日》(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遥远的信天游》(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民办教师》(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小城欲望》(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农民儿子》(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烧叶望天笔记》(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回望来路笑成痴》 (黄河出版社2010年)
《我所认识的路遥》(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谈天说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等等。
二、我与海波:都是延川县原马家河公社的人,(后改称为马家河乡,现改称延水关镇马家河社区),我们是相邻的两条沟里隔一架山的老乡,他比我长九岁。说海波是我同事,有些勉强。因为,现在的海波,非过去的海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海波在马家河公社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是玉龙河中学的语文老师,我是马家河中学的数学老师。我俩是同一个集体中,受同一个人领导的工作,同行不同科的教师;说海波是我亲戚,有些高攀。听他说,他父亲与我岳父是捻香拜石,按年龄论关系,他是我干大舅哥,我就是他干妹夫。又他是我二弟媳妇的亲姨表哥哥,我也应该叫他一声哥。论能力水平与交往,我作他的学生也不够格。实实在在的说,他就是我的老乡、老哥、文学老师。"货真价实","有假包换"的良师益友!
我跟他近距离的接触,有第三次了。第一次就是马家河公社时期的教师会认识,那时候是志同道不合。我们都想跳出"农门",成为吃国库粮的公家人。但是,他心比天高,我眼高手低。所以,后边各奔前程。第二次,是2018年春夏交替的季节,我家里修族谱后,唤起了我的写作梦想。我思前想后,我生命中认识的文化人中,最有成就的人,我最熟悉的人,也就他了。他对我不熟,但是一定记得我是谁;我老伴惠琴是延川县城关小学三十余年的语文老师,也爱好文学写作。当时,她并没有给我提到过父辈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跟老伴商量就准备拜他为师入门。我通过他的一位表弟,是我曾经的部下,了解他的情况,提供的电话。我直接约他一起见了面。他给我夫妻单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写作入门课。此次见面详细内容另作表述。第三次见面,也就是这次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相对一笑,心照不宣,没有更宽裕的时间细细交谈。我们静静聆听了书院同志与他三个小时的访谈,感受非凡。
三、我所认识的海波:
1、海波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
因为同乡,又有同事的短暂相遇,他不但一直在我的视线里,没有消失,而且是我一生崇拜的偶像。
我小时候,村里大人们一起拉话,常常谈起方圆村里与众不同的"日能"人(方言:有本领的人)。大家经常会就提到离我村不远处的两个人。一个是我村翻山过去的李家河村的李世旺(我小时候,县河里发山水,我村人去县城赶集,过不了河时,就走翻山路过李家河村),那个李世旺就是现在的海波;一个是与我邻村冯家腰的山云。就是海波分享他的朋友中的那个冯山云。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李家千学校的老师,都爱文艺,又会闹秧歌,又会乐器,学生群里有个乐器班子,还在公社里表演节目哩。他俩虽然都是摇笔杆子的,但是不一样,一个是拿笔写文章的,一个是拿笔画画的。他们就是我们父辈眼里年轻人奋斗的榜样,也是我们小孩子心里羡慕的偶像。
后来,听说他们在村里的又当官了,怎么又当教师了,不知不觉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不见了。因为,他们的年纪都比我大,所以,我们特别的关注,他当剧团编剧,去青海当编辑,在延川县放了一颗卫星,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那是一种人生的跳跃,满城风雨,谁不稀罕。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而且都羡慕他的光彩和飞黄腾达,就是不知道他心中的艰难与苦脑。
他的传奇故事,一个偏僻小山沟里农民的儿子,独自奋斗踏出农门,跳出黄土地,又能够驰骋疆场,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到首都供职,与同行名流同生共舞。他独自叩开西影的大门,去到北京当编辑,还有他的传奇婚姻故事,古稀之年四世同堂的生活奇迹。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是后来拜读了他的诸多著作后,于他不断接近和交往的过程中,才了解到的细节。今天,我在他的分享中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
2、海波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从他分享父亲的悲壮故事里,看到他的悲伤,听到他的呐喊,找到他的顽强,他骨子里流的是农民的血,说的是农民的话,干的是唤醒人民觉悟的事,他的心永远留在家乡的这片黄土地,这种种的表现都能从他的言谈举止字里行间看出来。
他自己的传奇故事,也充分证实了他始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的思想受父亲的强烈影响,又不断汲取新思想冲击,导致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和父亲的年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纪还多的时间空间。这里蕴藏并且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阶级的特征,人类的一种深刻思想。他是这个阶级的受害者,又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更是这个阶级奋斗者,他身上不但争取到了父亲要的尊严,而且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他的聪明、智慧、善良、能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所以,才会有人说,他的经历比年令更长,他自己不仅赞同,而且也是这么说的。
我也多次听他讲过,他写的著作和文章中也多多少少都有渗透,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农民观,他的生命是农民给的,他的身体是,他的思想也是,他最后都要还给这片生养了他的土地和人民,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文学观艺术观的根本所在。这也是广大读者爱他作品的根本原因所在。
3、海波就是一个文化宝藏。
一百年过去了,只争朝夕。海波特殊背景和经历背后是一个民族奋斗崛起的百年苍桑。多少人过去了,多少人丢失了,多少人忘记了,然而他没有忘。虽然,我坚信他的记忆也是有限的,他存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然而他创造的那种价值和精神是无限的。
今天,我们听了他自学创作经历的全过程,包括他分享到朋友对他创作的影响,不说别的,单就他无限感恩的谦卑情怀,足足可以影响和带动无数文化人。他不愧是文学巨匠路遥一生的生死褡裆。他的成功也好,挫败也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随着突飞猛进的社会文明,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发展,数字化诞生等等人类社会先进文明的不断运用,我们要尽快努力,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学会挖掘这块文化宝藏,把他做为精神财富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我想这一定是他最最喜欢的一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