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先生是老朋友,相识也有三十个年头了,生活在不同城市,加上工作原因见面很少,交流基本上都是依赖微信,时不时相互问候点赞。李先生心胸豁达,为人直率,是我敬重的人,除赏识他的人品,对他日臻成熟、已具个人面目的赵体书法,也是十分欣赏, 早就想求一幅收藏,无奈缘分未到,难于启齿,一直未能如愿。今借出差羊城之机,蒙李先生厚爱,受邀前来拜访。
梦墨斋 陈政命名并题
久闻梦墨斋,今天始得见。在李先生书房,抬头便可看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和他的书法老师陈政先生题写的匾额“梦墨斋",环顾书斋,四壁图书,一柜荣誉,满屋奇珍,让人犹如进入博物馆,令我陶醉。
在书斋看完他泼墨挥毫,大饱眼福,便回到客厅坐下来喝茶聊天。闲谈中,我注意到摆在室内的瓷器字画,还有奇石和藏书,话题从聊书法一下子聊到他的古玩收藏。
谈到收藏,李先生有些兴奋,十分自豪。他说:“你来得正当时,进来还有点空间坐坐,以前是不可能的!″我说:“以前屋里东西比现在还多吗?″“是的,多到根本容不下人。″他苦笑着。见我不明白,就对我直说:“满屋图书,都捐给家乡了,市里图书馆派车过来拉了三次,大概有5~6万册图书,都捐的差不多了,留下了一小部分当资料,你看,就是屋里的这些……。″我环视了一下房子,觉得书还是不少,起码也有几千册。我说:“了不起啊,你是个真正的收藏家!"说完竖着大拇指为他的慷慨义捐点赞。
当我提出想观赏一下他收藏的宝物,只见他点点头,说了声“好啊"便快步从储藏间搬出几方老砚台,小心放下说:“我是端州人,端砚是我的挚爱。从八十年代初,我就开始涉足端砚收藏了,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一有机会就收,至今我一共收藏了200多方古砚台,从西汉至民国,各个朝代的都有,全部堆放在床底,太重了不好搬动,就随手拿几方先欣赏吧。"说完,转身又进房取出2件竹雕笔筒,然后坐下,手捧宝贝开始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李先生在欣赏藏品
欣赏完端砚,我看到他手上拿着的是一件有厚厚老包浆、很古老但雕刻非常精美的竹笔筒,便问是谁刻的。“明代朱三松″李先生说,“朱三松?"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见我不懂,李先生便认真地将朱三松的竹刻艺术和在竹雕历史上的地位、后世传承人等一股脑倒出来,令我听得如痴如醉……!
随后,他放下手中物品,从衣袋里掏出一枚钱币。我眼前一亮,说:“这是枚老铜币吧?″“是的,一枚明代稀有老铜币"。“明代铜币?″因为币较大,我从没见过,感觉不太可能是明代,又问“清代的吧,明代没有这么大的……!″我肯定地说。“错!这是枚绝世罕见的‘西王赏功′币啊,你当然没见过!″李先生得意的说。“让我看看,这么宝贝啊……!"我小心奕奕地将铜币接过手,生怕有半点闪失。“西王赏功″币,太珍贵啦,以前有听说过,没想到在你这里能看到。″没等我再问,李先生便一五一十的把这块铜币的前世今生说了一遍。原来,这块铜币是有故事的,还真不一般,不光是真币,而且还是红铜雕母,为存世孤品,太厉害了!
李先生说:“这枚西王赏功红铜雕母币,是从湖南收藏家、企业家胡礼元先生手上得来的,这是他的祖上家传,一直收藏于他的老家,传有好几代了。"接着李先生又说:“据胡礼元讲,这枚红铜雕母币是经过好几个古钱币专家鉴定过的,均认可为绝世难得的真币。″我不由得竖起来大拇指,表示点赞!
李先生收藏的“西王赏功″红铜雕母币
“西王赏功"钱是明代大珍,据文献记载分有金、银、铜三种,铜质直径 5.0厘米,方孔圆钱,正面币文直读"西王赏功",背素面。为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在成都建大西国,铸造此钱作为战争中论功行赏用的。作用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军功章,是泉界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小。李先生手上这枚“西王赏功"红铜雕母钱,是目前世上仅见的一枚,可谓价值连城,有关此钱的资料网上可以搜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快乐不知时日过,在梦墨斋一坐就是大半日,眼见天色已晚,正准备起身告辞,不料李先生意犹未尽,十分好客地说“不急啊,晚上我请吃饭,再坐会吧!″说完伸手在旁边的荣誉柜中随手一翻,拿出一枚发黄的骨牌,问我是否认识?我从他手上接过仔细观摩欣赏,这是一枚清代科举殿试席牌,质地是牙骨,因年代久远,牌面已附着一层厚厚发油光的包浆,刻有文字“科举殿试 聖御亲临保和殿准试席三八三″字样,好家伙,这东西太罕见了。
我问他这块席牌是作何用的?李先生解释说:“这枚席牌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和历史见证,十分稀有珍贵,民间难得一见的奇珍!"见我不解,接着又说:“这种科举殿试席牌,就是皇帝发给考生的准考证,当年就很少,且是保和殿的,就更稀有了。席牌是有编号的,‘三八三′表示这枚是383号考生的准考证号。这种保和殿殿试牌号,考生应试完是要收回存入皇家档案的,根本不可能流落民间。这枚席牌能流入民间,应是朝代更替的原故。就如清末光绪帝溥仪当年从宫中偷出诸多珍宝,后又流入民间,进入私人藏家道理是一样的。"我听后恍然大悟,这小小皇家殿试席牌,还真不能小看它,物以稀为贵,说不定还是件价值大大的宝贝哩!
李先生收藏的科举殿试席牌
文献资料显示,保和殿,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内悬挂有一“皇建有极”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皇帝赐宴前朝,科举殿试之所。
科举殿试,又称皇家殿试,如果你能站在这里,你已经是帝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了。你有机会执掌帝国重权,你能荣华风光几世几代。保和殿,就是中国读书人一生梦想登上的殿堂。清代三年一次的殿试就是在保和殿进行的。
对古代的科举制度,我一直都是半知半解,我问:“古代的状元、进士之类,都是在保和殿考取的吗?″李先生见我问得对题,肯定地说:“是的。古代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明清两代历经600多年,累计产生状元不过303名,这些资料网上都是可以查到的。"最后,李先生将广东的清代探花商衍鎏作例子,说“商衍鎏参加殿试高中探花,有幸享受了皇帝才有的待遇:从正中御道出宫。当时他不知道的是,这种仪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人享受过。第二年清廷就废止了实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商衍鎏因此成为末代探花,中国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听完李先生的讲解,对这件殿试席牌的神秘和尊贵更感好奇了,便随口问:“这件宝贝是如何得来的?"李先生故作神秘,“你猜猜……!我说,不会是从北京潘家园地摊上捡漏的吧?他笑笑说:“这件宝贝还真是捡漏得来的,不过……不是潘家园地摊,是从网上。"我一听,十分惊!“网民千千万,懂行的行家肯定不少,网上还能捡漏?"我表示怀疑。见我不相信,他还真把网上购买时的截图给我看了,这回我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李先生在欣赏瓷器
都说收藏是讲缘分的,好东西是为有心人准备的,李先生是个有心人,好东西都到他手上了,看来此话不虚,的确如此。都说收藏是件苦差事,但李先生面对一屋古物,却从无厌烦之累,还天天偷着乐。与李先生一席交谈,我也终于明白,其实收藏人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啊。通过李先生对收藏的自述,从他收藏第一件古董到如今的满屋奇珍,富可敌国,他的收藏经历足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了。
我对古玩自小爱好,然苦于工作和经济条件,没有机会涉足。这次听李先生详谈,很多一知半解的东西便有了清晰的认知,也找到了答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留存于民间的奇珍异宝真是数不胜数,只要你慧眼识珠,有足够的学识和经济能力,成为一名收藏家也不是件太难的事。诚然,收藏是一门大学问,博大精深,没有对古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没有一种为文物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劝君还是慎入此道为好。
(文/李吉平)
图片提供:广州梦墨斋
责任编辑: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