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季云华先生妙手“复活”大运河历史名人
汤雅洪
(2009年2月)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两项古老而又宏伟的工程举世闻名,一个是万里长城;另一个就是京杭大运河。
全长1794公里、距今已达2400余年的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这项我国古代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在开凿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与该项工程息息相关的历史名人,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历史名人与大运河的轶事传闻被人们渐渐淡忘。但是,淮安市刻瓷名家工艺美术师季云华先生,不仅对历朝历代大运河历史名人的生平与典故进行收集和甄别,而且,他还运用高超的瓷刻技艺,在瓷盘上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54位中国大运河历史人物。08年秋天,在第四届全国“运河之都”研讨会和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长廊落成前夕,记者专程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欣赏到这套瓷刻佳作,专访了季云华先生。
情系运河,镌刻运河名人
生活在运河之畔的季云华,从小就喜爱坐在运河边观看船来船往、日出日落,而且经常爱听老人们讲述古代大运河航运的繁华景象和吴王夫差、隋炀帝等历史人物开凿运河的民间故事,他最记得当年长辈们说的一句话古代淮安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之地。因此,季云华曾梦想:在学习、工作之余当一名画家,把自己听过的这些民间故事一一刻画出来,展现给世人。
那么,季云华是怎样掌握瓷刻绝技,又是如何想到在瓷盘上镌刻54位大运河历史人物肖像的呢?原来,他迷上瓷刻艺术源于爱好收藏古代刻瓷器。1974年,季云华高中毕业后,成为淮阴地区医院(现为淮安市第一医院)一名员工,通过刻苦钻研与勤奋自学,1984年在淮安市电大里深造,后来经过单位的培养,又从技师成为淮安卫生医疗系统为数不多的工程师。爱好书法与绘画的季云华在医院工作之余,痴迷于收集古瓷,而且专爱收集镌刻人物图案的古代瓷刻器皿,他在欣赏瓷器藏品上的人物图案时,不仅获得乐趣,而且增长了绘画知识。就在经常欣赏和把玩古瓷的过程中,季云华在继承传统的刻瓷工艺同时,又在瓷盘、瓷砖上进行镌刻书画和人物的探讨。
人们常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季云华从事瓷刻的主要工具,是用合金钢与钨钢自制的刀锋各异的刻刀,他的瓷刻技艺,通过向民间老前辈拜师学习和勤奋自学,由失败到成功,终于达到熟能生巧,炉火纯青之地步。虽然在瓷盘、瓷砖上刻字画难度极大,特别是刻画历史人物图形,略有疏忽就会崩掉一块,造成半途而废,但是,季云华硬是凭借挚着与毅力大胆摸索,突破了一道道瓷刻难关,取得成功。
由于季云华对周恩来、关天培、吴承恩、韩信等淮安历史名人非常崇拜,当他在瓷砖上刻字画感到游刃有余时,开始尝试着在精美光洁的瓷盘上镌刻一个个淮安历代名人。尤其是镌刻周恩来肖像时,季云华满怀敬仰之情,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技法完美再现一代伟人的神采,这件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思念的瓷刻精品,被周恩来纪念馆永久珍藏。就在季云华为淮安百位历史名人镌刻肖像的创作计划即将完成时,有一天新闻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已酝酿将中国京杭大运河列为申遗备选项目这一重要新闻,此时,他又想起曾经希望为大运河名人刻像的美好梦想,于是,季云华想到了以刀代笔,让美梦成真,成为在瓷盘上系统镌刻“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系列肖像”的第一人。
查寻史料,考证名人背景
季云华在作手镌刻“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系列肖像”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相关的图像与史料难以收集齐全。谈起查寻大运河历史名人史料的过程,季云华感叹道:“仿佛是在书海里捞针!”
2008年7月份,季云华在正式镌刻之前,根据淮安市文化局公布的54位中国大运河名人名单和淮安市政协荀德麟副主席提供的参考资料为依据,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胡彬先生大力帮助和考证下,从淮安市博物馆、北京、苏州等古籍书店、古玩市场、互联网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通史》等书刊中广泛收集镌刻“大运河历史名人肖像”的创作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个多月的奔波与忙碌,季云华和胡彬先生从各种渠道、各种书籍及家谱终于查找到吴王夫差、郭守敬、史可法、康熙、黎世序等大运河历史名人史料与古代画像,然而当年大运河治水专家王景、王吴、张纯等大运河历史名人的画像,却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找到。淮安市文化局为帮助季云华完成瓷刻创作计划,特地组织市国画院的沈军、赵家葆、崔成雨等知名画家,根据名人文史资料绘制出所缺的大运河历史名人画像供他甄选和刻制。
在查寻与收集史料过程中,季云华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受益非浅。以往,季云华只知道历史名人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他研制的“简仪”可以对日月星辰进行极为精细的观测,却不知道郭守敬对大运河的开凿也有过杰出的贡献。后来,季云华从掌握的史料中了解到,正是由于郭守敬设计开凿通惠运河,才使大运河从杭州直通北京,形成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更让季云华意想不到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在军事上足智多谋,而且对大运河也作出过贡献,当年,曹操为方便运输粮草,曾下令在山东境内开凿一条与大运河相通的河道。
季云华非常感慨地说,古代有许多情系大运河的专家当年功劳显赫,然而,如今许多人对他们的治水功绩却不太知道,譬如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曾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对保证运河的畅通起到重要作用。他所著的《河防一览》堪祢是中国水利科学的知识宝库。因此,季云华认为他为大运河历史名人镌刻肖像意义重大,可以让世们更多地了解大运河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加亲近大运河名人、热爱大运河、保护大运河。
细心镌刻,继承传统工艺
为给后人留下一份见证大运河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精品,季云华在镌刻每一位大运河历史名人肖像时都精益求精,力求继承传统工艺,做到传神逼真、栩栩如生。
为避免众人一面,季云华在镌刻前按照史料上记载的每个人物的历史功绩与特征,精心构思,仔细揣摩这些即将在瓷盘上“复活”的大运河历史名人会想什么?会讲什么?会展望什么?试图通过对肖像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让他们似乎有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期待。在镌刻时,季云华善于运用传统工艺等多种刻法,达到形象完美、雕琢精湛的艺术效果。在技法方面,季先生充分发挥点滴法、跳跃法、平直法、转向法、笔划法等瓷刻绝技,去表现人物的五官、发须、服饰和精神面貌,尤其是人物眼睛的雕刻更为精细和传神。在刻瓷艺术方法方面,季云华分别采用白描、影刻、彩绘、线刻、镶嵌等不同的镌刻形式,令观赏者感到变化多端,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既继承了传统工艺,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在镌刻“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系列肖像”那段时期,季云华废忘食,如痴如迷。虽然每天一手握铜锤,一手执钢刀,在瓷盘上无数次地敲击,坐得腰部发酸,震得手臂发麻,但是他丝毫不觉得苦和累,因为,为大运河名人刻瓷创作的喜悦让他深深陶醉。尽管季云华制作瓷刻时发出的“叮叮”“铛铛”敲击声令家人感到心烦,但是,妻子常璇在欣赏大运河历史名人瓷刻肖像时,都会对丈夫施展的绝技感到钦佩和欣喜。
如今,经过8个多月的精雕细刻,54位大运河历史名人瓷刻肖像在季云华的手中神奇地诞生了。这套瓷刻精品永不变形、永不退色,呈现出瓷赖画面显,画依瓷面传,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特点,具有极高的珍藏与传世价值,因此,有位收藏家欲想重金求购,但是,被季云华婉言谢绝了。因为,淮安大运河历史名人长廊已经落成,季云华先生已将这套瓷刻肖像在大运河历史名人长廊中永久陈列,让人们世代纪念中国历代治水名人,莫忘这些历史名人对中国大运河治理的重要贡献,永远铭记和珍藏这些历史名人的风采与形象。
工夫不负有心人,为进一步为弘扬中国大运河文化,宣传大运河名人精神,奠定淮安市“运河之都”重要地位.为大运河”申遗”做好准备工作.季云华和胡彬先生合作编著了《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图说》一书,目前已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她是第一本有关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肖像刻瓷和专题介绍的专著,她具有资料性、知识性、收藏性、观赏性于一体.甚为难得,可喜可贺。
江苏工人报记者汤雅洪文/摄
2009、2、28于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