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红梅,笔名雨霖(林雨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诗词学会会长,中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态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实现路径》等学术专著以及《心梦》等文学作品专集,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形象大使、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作协理事、阜新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阜新市诗歌学会理事、全民悦读阜新阅读会副主席。全国散文诗、诗歌、小说等笔会代表。文学作品见诸《散文诗》、《青春》等报刊,百余篇作品获征文大奖,并收入百余种选本或文集。迄今发表作品已达495万多字。
去彰武德力格尔寻一个草原梦林红梅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从“谋生活”到“盼生态”,从“日子难不难”到“日子好不好”。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着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离开章古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彰武治沙精神依然萦绕心头,孙建国副县长说,“我们现在往东南方向走,德力格尔草原等你来。”我的思绪被拉回,“那不是您写的歌吗?太好了,我们要去歌词描绘的草原了吗?”“是的,带你们看看我们美丽的草原!”孙副县长满脸笑容,充满自豪。
一路上车览着窗外绿色的风景,不论是郁郁葱葱的林带,还是片片长势喜人的稻田,无一不在展示着彰武人民的付出与努力。
聆听着孙建国写的《德力格尔》,我们来到德力格尔草原,紧接着换乘绿色游览车进入景区,去印证歌中那生动形象的梦幻草原。
一
进入大德镇境内,林木茂盛,透过路边的松树林,远远望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错落分布,衬着远山的云雾,犹如世外桃园仙境。彰武县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就位于彰武县大德镇内,是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腹地之一,景区占地4000亩,是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属于草原与湿地生态旅游风景区。德力格尔,蒙语是鲜花绽放、开阔明亮、前程远大之意。德力格尔草原,历史上是苏鲁克皇家牧场的核心区,是清代皇家牧场的牧民对这片土地的至高赞誉。
据史料记载,在清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极与孝庄皇后的儿子福临登基,即顺治皇帝,他外祖一系的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们感到无比荣耀,便以五千头牛和一万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朝廷为了妥善安排这些牛羊,在彰武县境内柳河流域建立了养息牧场。为此,顺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从察哈尔蒙古八旗调遣牧民到苏鲁克牧场,共计32户、236口人,而其中就有来到现大德镇的德力格尔兄弟。对于这两位兄弟,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广为流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德草原上住着大德力格尔和小德力格尔兄弟俩,哥哥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可单手举鼎过头,人们叫他大黑,弟弟身材修长,面似白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们兄弟二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叫沙魔的怪兽来到这片草原,沙魔破坏力极强,它能吞云吐雾,所到之处遍地黄沙,昏天暗地,德力格尔兄弟俩为了保护这片草原,和沙魔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虽然兄弟俩将沙魔降服了,但也累极倒地,再也没能起来。大德力格尔就此化作了一座大山,被人们称为大黑山,小德力格尔化作湖水,被人们称为德力格尔湖。经过300多年的岁月演化,成了今天的大德阁、小德阁,大德镇的镇名由此而来,德力格尔湖和德力格尔草原也由此得名。
景区的广播音箱里飘来悠扬的马头琴音伴着蒙古长调,一望无际的绿海、花海,闪耀着生命的喜悦,蓝天下牛羊点缀在草原上,挂满彩色经幡的敖包矗立其间,几座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山坡上……
乘着游览车向草原深处进发,这里鲜花遍野、芳草依依、山光水色、草长莺飞,不仅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景观,更因其深厚的“彰武治沙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蜚声省内外。德力格尔风景区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魂,紧紧围绕草原恢复建设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依托草原延伸产业链条,“以草原为媒、以旅游为体、以文化为魂”,发展全域旅游。坚持“政府引导、集体参与、公司经营、群众自愿”的原则,立足生态草原恢复功能定位,“全面保护、重点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按照“景区景点、全域全季”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的蝶变,德力格尔景区倾情打造了草原休闲度假、蒙餐民宿、休闲体验、康养等生态旅游目的地。
景区目前已建成蒙古大营、半拉山、千年古枫、元宝山、大黑山、绿色景观、民宿、海盗船、游艇、沙滩摩托、治沙体验基地、房车营地、赛马场、比心岛、七彩滑道、儿童乐园、霍比特小镇、萌宠动物园、青少儿拓展基地、牡丹园、月季园、荷花池、观鸟岛等景观和三合会计互助网纪念馆、治沙体验基地等项目。2021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进一步促进了草原文化和生态旅游的相互结合、深度融合。
二
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近年来,多地持续开展草原保护修复,一幅幅各具特色的草原壮美画面正徐徐展开。

大德镇是皇家牧场的核心区,当时皇家牧场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清朝末年,关内人口大量涌入,皇家牧场被大量过度拓垦为耕地,导致昔日繁茂的草场逐渐退化为沙漠。建国初期大德镇全年出现每秒5米的风速达240次之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35—40天,每年春季耕地表土风蚀量达305万吨,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和沙源地。近20年来,受西伯利亚亿万年来风沙沉积的自然作用,以及大德镇特殊的沙性土壤结构,和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急剧扩张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草场沙化、退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草原基本丧失了生态及生产功能,全镇沙化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0%以上。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土壤水分散失,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饲料不足,放牧牛羊就进了山林、草地,这样,山变秃了,植被少了,沙地面积逐年扩大。每年春风一起,农户院子里全是沙土,道路常被风沙掩埋,放眼望去,农田也都是白茫茫的沙。
沙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风沙不仅给共和国长子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工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把彰武大德人民逼入了绝境。大德镇如此,北部几个地处风沙区的乡镇也一样。“沙害不除,百姓难富”,这是彰武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更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作为新中国科技治沙的起点,彰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这片世界罕有的绿色奇迹。平均风速更是由50年代的每秒4.3米降到每秒1.9米,全县粮食年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亿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1.5亿公斤,成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彰武治沙的辉煌成果不仅为彰武人民谋福,更为全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近年来,大德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两山”生态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一点两线一面”生态治沙格局,大力弘扬传承“彰武治沙精神”。草原建设以生态恢复为根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切实提高生态质量和农民收入,全力探索生态、生产、生活高度统一的彰武草原生态恢复模式,打造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其具体做法是深入推动“生态保护+”向“生态旅游+”模式转变,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实现草原、文旅、林业、农业、交通、水利、乡村振兴等多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众多景点打造“红色+”“生态+”全域旅游体系,连点成线、以点带面、串珠成链,促进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交叉融合、深度融合。在这里即可以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风光,也可以领略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田园牧歌情调。泽国风光也是景区的一个特色,夏日来临,月朗风清,漫步在稻田阡陌上,会让人真切的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优美意境。这里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景观效果独具特色。
游览车首先把我们带到回望沙原主题广场,这是依据彰武童话作家常星儿短篇小说《回望沙原》描述为载体,让游客走进防风治沙童话世界,感受童话魅力,体现以沙为魂。《回望沙原》的主人公鸣山与儿时的好伙伴根旺贩羊,在沙原上迷路,历经沙暴之后终于走出沙原。由开始的15只羊到最后仅剩7只羊,卖了钱给鸣山去平原上学。《回望沙原》场景雕塑再现了生活在沙原的少年,渴望绿色,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视野内还有两组沙漠造型:沙漠上一座如驼峰一样的沙丘,经千年的风蚀,坚硬的岩石体现了“雅丹地貌”的艺术品格。丰碑一样的沙门,代表着沙原与平原和现代草原的分界线,形成一个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有机的联系体。两位少年从沙原一路艰难跋涉走来,他们是为了梦想在风沙中前行……现如今,彰武人民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坚持70年始终如一的植树造林,围封种草,使沙漠变林海,沙原变绿洲,形成了北部150万亩的七彩草原。体现出那些曾经战斗在塞北荒漠的治沙英雄们的坚守与执着,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第二个游览的景点是霍比特小镇,它展示了以电影《霍比特人》为原型而筑的小屋,霍比特人(Hobbits),或称哈比人,是在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奇幻小说中出现的一种民族,体型娇小为其特色,但并非矮人或侏儒。小镇富有新西兰风情,具有别样的田园景光,也成了热门的游人打卡地。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黑山山顶地势平坦,位于山顶最高处,以山为幕,白天,放眼望去“远观彰武高山台,近观草原全貌”;夜间,“远观彰武全境灯火阑珊,近观手可摘星辰”。站在山顶有“一山观四湖”“一眼望四镇”的辽阔视野。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上乐园是集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类为一体的娱乐项目,让游客以水为乐,体会一个别开生面的清凉夏日。“重点要说的是德力格尔湖,”孙建国介绍说,湖的总面积720亩,湖岸线长3.2公里,总库容44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鱼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德力格尔湖水质清澈,景色宜人,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湖边有湿地500亩,值此盛夏时节芳草茂盛,鲜花竟放,让人流连忘返。水的飘逸灵动活泼,山的沉稳厚重安静,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交织出世间最美的景色。
车行至景区10000平方米草坪绿茵休闲广场,对接联系上海影视制作团队到草原取景拍摄,建立影视拍摄基地,省、市摄影家协会、婚纱拍摄单位、礼仪公司全力加入,借助天然的草原风光,为年轻人打造浪漫的婚纱摄影、户外婚礼现场,以影视为媒。现场正有几对情侣在拍摄婚纱照,让年轻人和游客更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体现了以草为主的现代时尚。
景区还倾力打造了辽西北地区最大的草原休闲房车露营、帐篷基地,满足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远离喧嚣,返璞归真,放松身心的休憩场所。体现以车为题。以鸵鸟、孔雀、羊驼、骆驼、猴、鹿、两栖动物等为主的小型萌宠动物园,以萌宠为纽带,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享受人宠欢乐时光,全方位地满足游客观赏游玩的需求,利用沙漠优势,引进赛马,开展户外骑行,让游客在沙漠、在草原尽情的策马奔腾。强化数字化建设,以智为轴打造智慧景区,让游客享受到吃住行游娱购、观光信息、旅游线路等更多的智慧旅游服务,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化平台。

围绕乡村振兴、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景区还进一步打造“中国薯乡”,做强做大“彰武沙泉甘薯”品牌,建设集休闲与餐饮为一体的“彰武沙泉地瓜营养主题餐厅”、伴手礼展厅。百年老店“味里香”在现代蒙餐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增项打造烧烤营地,点亮生态草原夜经济,展现以食为先。推动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与景区相结合的特色发展新模式,做好“草原+乡村+景区”特色文章,把民宿作为“留住人”的重要环节,精品集装箱民宿31个,床位72个。同时在景区周边小德阁屯打造民宿、农家乐、苹果采摘一条街,构建一幅花香、家香自然而然的田园牧歌乡村特色民宿图景,体现以住为本。
依托草原延伸产业链条,坚持“政府引导、集体参与、公司经营、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草原文旅融合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打造“蓝天、绿水、青山”,依托生态草原、毛主席230字按语及“三合会计互助网经验”纪念馆,紧紧围绕“绿色”和“红色”做文章,在“绿色”上,坚持同草原生态恢复建设相结合,从土特产到元宝枫开发,打“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草原经济;在“红色”上,结合“三合会计互助网经验纪念馆”,与彰武治沙干部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做红色传承文章,全力打造一条“绿色”和“红色”交织的发展之路。通过生态补偿、劳动务工、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引领,大力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让广大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进一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草原的红利与“三生融合”的基底相得益彰,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格局。
三
在彰武县的彰武镇我们参观了“阜新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进一步了解了阜新地区党组织的战斗历程。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大力加强辽宁特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2021年11月16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实施《辽宁省红色和旅游发展规划》。《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辽宁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要着力打造“辽宁国歌发源地”标志性文化品牌,推进国歌原始素材地红色旅游,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推进“红色+绿色”融合发展,建设红色康体疗养度假区,发挥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叠加效应。“这就要提到2015年被国务院命名追认为著名抗日英烈的高鹏振。”王紫晨老师对这一史料很有研究,我缘于从事思政与党建工作,对红色资源方面也十分熟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很快沦陷。民族危亡之际,在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东三省各地纷纷建立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等民众武装,后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江湖报号“老梯子”的高鹏振所领导的义勇军队伍便是其中典型队伍之一。高鹏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曾经就读于沈阳文会书院,相当于当时的大学。高鹏振精通骑射,辽宁省黑山县地处辽西,与蒙古族聚居地接壤,可以说是骑兵发源地,高鹏振从小便和蒙族师傅学习骑射,能够在马背上百发百中。令日寇闻风丧胆。高鹏振素有“辽西悍匪”之称,令当地日伪闻风丧胆!
起初高鹏振在德力格尔大德阁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决定将计就计,佯谈诈降,骗取了日军的大量弹药和装备,成立“镇北军”,即东北义勇军前身,从此走上抗日的道路。取得大虎山之战大捷。大虎山,地处锦州,是东北地区战略要地。通过大虎山,西可侵热河、平津,北可向黑龙江延伸,南可进犯中原。然后取得五台子反围剿大捷。三百骑兵,围点打援,击溃日军中队。彰武县突围,高鹏振部队在彰武县哈尔套被日伪军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将日本彰武县指导官菅野良三击成重伤,击毙彰武县伪警察队长等多人,写下《义勇军誓词歌》,填词入《满江红》古曲,这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

“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的头颅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冲,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
这是一支浴血抗战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誓词,创作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不久。1932年,曾在这支义勇军部队工作的张新生(化名王立川,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报道这支抗日义勇军英雄事迹的文章《血战归来》,刊登在江西瑞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后来词作家田汉看到这篇文章,十分动容,触发灵感,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创作这歌词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就是九一八事变后,转战于彰武、新民、黑山、阜新县等地的“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就是1937年牺牲在彰武的“老梯子”高鹏振,可以说高鹏振是《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原型的创作者,或者说是《国歌》原型的创作者。
1932年6月上旬的一天,细雨绵绵。高鹏振得知一支由日本关东军十六旅团长川原劲的部队和伪警察组成的车队共300余人正向彰武进发,欲讨伐义勇军。为了先发制敌,高鹏振便指挥义勇军在彰武东北后新秋千德木到苏宝地一带公路两旁设下埋伏。日伪军车队果然开来。高鹏振放过前面的伪警察不打,当后面的日军车队进入埋伏圈,一声令下,义勇军猛烈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两个小时激战,义勇军毙敌40余人,俘虏日军中尉黑田等7人,其余日伪军逃走。战斗结束后,高鹏振豪迈地赋诗一首:
阳关道上我逢敌,偷袭川原在辽西。
辽彰康法人落落,新秋杀敌雨凄凄。
孰知土匪能御侮,哪晓百姓也杀敌。
保卫家乡当义勇,轻骑纵马战辽西。
1933年2月26日,聂耳跟随时任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的朱庆澜将军来到热河抗战前线采访。在军中,聂耳听到义勇军战士们激情澎湃地高唱着高鹏振作词、并以《满江红》古曲为曲调吟唱的《义勇军誓词歌》大受震撼,收集到创作的第一手素材。此曲在当时的东北义勇军中大受欢迎,广为传唱,甚至衍生出十多个版本。
聂耳作为记者前往热河前线采访英雄高鹏振所在队伍。聂耳看着辽宁义勇军唱着《义勇军誓词歌》奔赴前线,在一次又一次的血战中坚决守卫国家,场面振奋人心,之后以此为灵感,写出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片尾曲。此曲一经发表便迅速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到底,不做亡国奴!
1937年3月19日,高鹏振等10余骑在阜新县关山被伪满骑兵第三旅旅长赵秋航率领的“讨伐队”包围,激战3个多小时,仅高鹏振等七八人突围,由于高鹏振右臂中弹负伤,便秘密向东转移到彰武县太平山村(今属平安乡)朋友王家养伤。到达王家后,高鹏振只留下绿林报号“双胜”的部下照料自己,其他人则分散隐蔽。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治疗,高鹏振的枪伤渐渐痊愈。
高鹏振率领抗日义勇军同日伪军战斗几十次,消灭日伪军500多人,俘虏100多人。日伪当局称高鹏振为“辽西悍匪”,将他同杨靖宇、赵尚志等一起列为“满洲国整肃的重点”,先后将他的父亲和三弟杀害,独生子改名换姓躲藏在彰武县亲戚家里方得以幸存。日伪当局悬赏万元捉拿高鹏振,献上首级的也赏5000元。“双胜”见利忘义,动了杀心。6月23日黄昏,哄骗高鹏振说“最近风声紧,必须转移到嘎海湾子,那里偏僻好隐蔽”,将他骗出村外。走到十里保屯(今属丰田乡)附近的黑树林时,“双胜”乘高鹏振不备突然开枪将其杀害,残忍地割下人头,献给彰武日军守备队。高鹏振为国捐躯,年仅39岁。
高鹏振被叛徒“双胜”杀害后,曾为高鹏振治伤的刘永安和袁凤来十分悲愤,决心要除掉“双胜”,为英雄报仇。他俩经过密商,谎称高鹏振在太平山西山沟还藏有枪支,将“双胜”骗到西山沟,趁“双胜”猫腰挖枪之机,用镐头将其砸死。高鹏振牺牲了,但“老梯子”抗战的故事在阜新特别是彰武地区老百姓中广为传颂。《国歌》中蕴含着丰厚的红色资源,镌刻着纯粹的红色基因,应可更大程度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四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站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彰武县大德镇正进一步激励全镇上下乘胜追击,锐意进取,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奋勇前行,在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彰武大地上,一幅幅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德镇书记班久旭说,我们有信心在国家、省、市、县文旅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稳步提升景区基础,细心培育亮点特色。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治沙学校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传承彰武治沙精神,弘扬毛主席批示的“三合一网”经验精神,依托生态草原为乡村旅游赋能,将德力格尔景区、千年古枫、大黑山、欧里山、万亩草原等景点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4A级景区,以文旅融合的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推进乡村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让这片以“离海最近的草原”为主要特色的景区成为彰武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德力格尔湖和德力格尔草原,蓝天与碧水相接,置身其中,听着鸟语,闻着花香,远处传来阵阵蛙鸣。登上德力格尔草原核心区的欧李山观景台,远可观重山,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近可闻花香,枝枝瓣瓣吐诗意,湖面银波泛泛,倒影重重,在翡翠缎带般的湖水中更显别致。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连绵曲折的木栈道,让游人赏心悦目。欧里山瞭望平台面前的这座湖,是西旧府湖,相传科左前旗的第一代宾图王的十世孙在彰武养息牧场游牧时,发现这里水草丰盛,于是上奏了朝廷,将府邸迁入现在后新秋镇的西旧府中。后来过度垦荒旧景不见,如今经过治理已开始显现昔日的草原风光,蓝天、白云、银沙、碧树、连天接漠的绿草如茵,些许牛群羊群点缀其间。远处,烟霞笼罩,连绵的山丘淡成了一个轮廓。树木也是影影绰绰,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草原,哪里都是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连成了一片碧色的地毯。绿草中点缀着各色的小花,粉的,黄的,紫的,蓝的,红的,真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欧李山上建有百转千回的木栈道,间或建有凉亭。德力格尔湖水色宜人,湖畔布满了数不清的风力发电机。旋转着巨大叶片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蓝天白云下,蔚为壮观。
在德力格尔景区不远处,还有一棵千年古枫,至今已有1560岁。这棵“神树”名曰“中国元宝枫”,属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稀奇枫树品种。《中华诗词》诗集曾对彰武草原的元宝枫王有这样的诗句:“奇树佳珍元宝枫,无声默默立山中。根深干壮承霜雪,叶茂枝繁沐雨风。”据《辽宁古树名木》记载,辽宁省境内共有39棵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树名木,其中枫树有4棵,均是元宝枫,都分布在辽西地区。其中树龄最大的当属这棵“元宝枫王”,树高17米,胸围3.2米,地围4.6米,冠幅14米*18米。1500多年前意味着什么?那正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破柔然的年代。跨越1500多年的历史风云,这棵古树,人们把她称为一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活史料”。
德力格尔草原,向我们展示了彰武草原的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成果,建设成绩斐然,“你可曾听说,你可曾知道,那里有冰毯暖流,那里有雪山守望,那里有白云缭绕,那里有鸿雁行行,那就是德力格尔草原啊,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的确如孙副县长写的歌中所描述的。
行万里看夏之颜色,观美景沐阳光之浴,信步于草原林间感受景奇静幽,还有它带给生命的那份朝气与希望。雨后清澈的蓝天、翠绿的草原,镶了“金边”的白云,远处一阵清风拂过,绿草摇动着,泛起层层波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诗景色映入眼帘,仿佛把时钟拨回到苏鲁克皇家牧场水草丰美的那段时光。
六月的草原夏花绚丽,恰如歌中所唱《我是草原最美的花》,在草原深处,大片大片的格桑花、毛茛花、桔梗花、狼毒花等野花竞相开放,亮眼的黄色和明艳的紫色摇曳在灿烂的阳光下,翩跹舞动在醉人的夏风里,美得犹如一幅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恰好赶上了德力格尔草原音乐节的最后一天,夜幕刚刚降临,蒙古大营就流淌起节奏欢快富有草原特色的优美乐曲,篝火也已熊熊燃起,游客们陆续聚集到这里,舞台上有的人弹着琴,有的人敲打着架子鼓,游客与歌手竞相登台,一展歌喉,更多的人则跟着节拍围着篝火跳起了蒙古热舞,场面热烈奔放。孙建国副县长创作的《我在德力格尔草原等你》掀起了又一轮的高潮。“把鲜花给你,把哈达给你,把我的真诚献给你,把奶茶给你,把美酒给你,把美丽的德力格尔草原给你。把蓝天给你,把溪流给你,把毡房给你,把歌声给你,把美丽给你,把爱情给你,把我的真诚献给你。把幸福给你,把吉祥给你,我在德力格尔草原等你!”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难怪四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纷至沓来,不顾路途遥远也要享受这里的美景。
登高望远,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为毯、青山为伴、鲜花为礼、湖泊为镜,比心岛静卧湖心,清水碧透,清风拂柳,一派山光水色,钟灵毓秀,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景区正如镶嵌在彰武草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焕发出流光溢彩的蓬勃生机,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向五湖四海的宾朋发出诚挚的邀约。
观沙漠林海、赏草原落日,跳蒙古热舞、唱古风今曲,游览车、七彩滑道、儿童乐园、蒙古大营、音乐节、特色集宿……亲爱的朋友们,有没有动心?有没有热血沸腾,来吧来吧,来彰武的德力格尔草原吧,让我们一起见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的奇迹,一起体验别样的草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