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口之战的“死地”活用
文/朱双顶
两千五百前出了“兵圣”孙武,留下了光耀千秋的《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个有关战争中的“死地”概念,说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说,迅猛奋战则能生存,不迅猛奋战就灭亡的地方,就叫做“死地。陷入死地则要迅猛奋战,才能死里求生。
三百年后又出了个“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创造了背水一战、绝处求胜的奇迹,留下了“井陉口之战”辉煌战例。人们实在想不通,那个昔日寄食亭长、乞食漂母、受尽袴下之辱的韩信怎么就能够一战而成名,而成为“多多益善”的用兵帅才呢?也许能从“井陉口之战”中寻找出一些端倪。
韩信由于遇上了伯乐萧何,才有了登坛拜将的荣耀。可仅凭一张嘴是不行的,在楚汉相争的年代,必须有战功才能服人,要想取得刘邦真正的信用,不是一个登坛拜将就能解决了的,实际上的走马上任还只是个可期之望。这不,彭城之败后,为了开辟北方战场,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不得已,刘邦只得用一个左丞相虚衔给韩信,让他率兵北上,讨伐魏、代、赵、燕。韩信果然不负刘邦厚望,出兵不凡,首战俘获魏王豹,攻下魏国,接着打败了代国。可每当取胜时,刘邦总是立刻派人来调走韩信的精兵,把他们带到荥阳去抵抗项羽。对此,韩信只能是无奈自叹。等到攻打赵国时,不得不临时募集新兵参战,井陉口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公元前205年10月,韩信率军准备东进井陉口进攻赵国。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是一个天然的关口,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已经被赵军先期扼守,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此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赵军由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亲自率领,集结大军二十多万人,可以说是兵多将广,天时地利人和占有绝对优势;而韩信只是孤军深入,仅有兵士号称几万人,且大多为刚参战的新兵,得力助手也就张耳一人,与赵军是不可相比的。可战役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以韩信彻底胜利而告终。
战前,赵国谋士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远离本土有乘胜前进的势头,其锋芒是不可阻挡的,提出了唯有利用人马不能并行的井陉小道,才是堵截韩军粮道的好计谋。他请求陈馀拨给他三万人,去抄小道截断韩军的粮道,用奇兵挡住汉军退路,同时采取加固工事之策,坚守营地不与韩军开战,让韩军求战不得、求退不能,军中无粮,不出十天,就能不战而胜。只可惜赵军主帅陈馀,是个书生气十足之徒,却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死抱兵书上的“十则围之,倍则战”的教条,不听广武君之策,更不考虑广武君的作战方案,将赵军带向了失败必亡之路。
当韩信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没有被采用时,大喜过望,迅速率军长驱而下,来到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韩信一方面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监视赵军,一当赵军倾巢而出时,就乘机迅速奔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而插上汉军的红旗;一面先派一万人出井陉口过河,在河东列了个背水阵,并激励全军“等今天打败了赵军以后再正式地吃早饭”!

坚守在高高营垒上的赵军,一看韩信背水列阵,哈哈大笑。到太阳一露头时,又见韩信的大将旗号也在一路战鼓声中出了井陉口,连大营也都出来了时,对此不屑一顾地打开营门,与汉军展开了会战。战了一阵后,韩信张耳假装失败,扔下了许多战鼓、军旗,逃到船上去了。船上的汉军闪开一条路让岸上的士兵上船后,又继续与赵军激战。赵军一见汉军败了,果然倾巢而出,争抢汉军的旗鼓,想捉拿韩信张耳。汉军退到船上后就回师与赵军死战,赵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了。此时等在山上的汉军轻骑兵,乘赵军倾巢而出抱夺战利品之机,奔入赵营,拔掉赵旗而插上了两千面汉军红旗。战而不胜的赵军想要回营时,一看自己营垒上飘飘荡荡地都是汉军的红旗,大惊失色,以为汉军已经抓获了赵王以及所有的将领了,军心顿时大乱,兵士们四散奔逃,无人可挡。韩信指挥汉军乘势内外夹击,大破赵军,陈馀败逃被杀,赵王歇被活捉。被手下部将当着笑谈的“打败赵军再吃早饭”,就这样被韩信奇迹般地兑现,一场看似不可能地以少胜多的战例,就这样被韩信的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创造出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经典战例,让韩信从此扬名于世。
战后,面对部下对背水一战的战法疑惑不解时,韩信解释说:“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是因为韩信手下的精兵被刘邦抽走后,手头上现有的将士都是些素不相识的新人,他对部下也因此没有任何恩情,指挥他们就如同赶着一帮子集市的人去作战,非得将他们置于绝境、为生而战才有胜利的可能,要是把他们放在有退路的地方,早就跑光了,还能指望他们作战吗?原来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兵法上的活学活用奇谋。难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说:“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在水边,士兵背水作战,不进就必死无疑,故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抱定决一死战的信念。这就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

井陉口之战,“死地”竟成了汉军的“生地”,胜在韩信的活学活用兵法,以人为考量,奇正并用,显示的是韩信用兵之神奇;“十则围之,倍则战”竟成了赵军的灭亡之要诀,败在陈馀的死学死用兵法上,“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信条,显示的是陈馀用兵之迂腐。难怪战后韩信在争取李左车时说道:“当初百里傒在虞国为臣,虞国灭亡了;后来他到秦国为臣,秦国称霸了,这并不是说百里傒在虞国就傻,到了秦国就变聪明了,关键在国君是不是用他听他的话。如果陈馀当初采纳了你的建议,恐怕我就早成了你们的俘虏了。”
井陉口之战,打出了楚汉战争进程中战局的转折点。汉军的胜利,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又创造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势,为兵不血刃平定燕国奠定了前提,并为东进齐国铺平了道路,对楚霸王项羽造成了孤立的有利态势,使得刘邦在战略上渐占优势,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取得完胜的可能。
历史已过,战例犹在,却早已蒙上了历史浮尘。当我们拂去浮尘,打开它时,我们要读取它的不仅是背水一战式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对已有战役战法的活学活用,虽死而后生;否则还将是陈馀式人物一个,虽用而后死。现代战争需要更多的具有韩信似战略战术思想的人物,中国不缺这样的将才帅才。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