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步履不变
刘克勤
行走在大街上,偶尔会碰到一位陌生的朋友走近问我:“你当过兵吧?”平常的询问,不失敬佩的口吻,也包含几许信任和赞赏。
我诧异这突如其来的问话,以为遇见了熟人,再看又不认识,不由得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
“瞧你走路的步履、姿态和神气,抬头挺胸,两眼有光,平视前方,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有这种气质,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一眼看得出来。不瞒兄弟,我也当过兵!”
是的,转业近20年了,虽说军旅生活不时萦绕在梦里,但我已真真切切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怎么还会被人认出当过兵?难道真的有一种改不掉的东西吗?
有的!那就是军人走路的姿态,一种改不了的军人气质。
难怪,课余饭后,与妻子结伴散步时,走着走着,就和她拉开了距离。为此,她总是喋喋不休:“瞧你,这又不是在部队训练场,更不是走正步,那么正规干嘛!悠闲一点就不行吗?”
其实,作为曾经军嫂的妻子,她知道,老百姓和军人的差别,最明显的就是走路的姿势不同。这也是当兵第一天,连、排、班各级带兵人训诫新兵的第一句话。
新兵第一课,就是学走路。齐步、正步、跑步,步步为营,严抠细训。队列前,班长一丝不苟,从你的目光说到鼻准,从挺胸说到收腹,从踢腿说到摆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一遍一遍,一次一次;日下、雨中、或风、或雪,没有什么可以挡住这严格而单调的步伐训练。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者,班长除了在他两腿膝盖处夹上一颗小石子外,还会在你的腰椎部插上一块木板,练习站军姿。
那才叫一个难受哩!

那才叫一个难受哩
队列训练的日子,周而复始。一天下来,身子骨像散了架,从大腿根到脚后跟,钻心地疼。你想哭,只有在被窝里偷偷啜泣。直到你累得睡着,直到起床号将你唤醒,还得急急忙忙爬起来穿衣集合,接着照常进行队列训练,或单兵、或全班、全排、全连,既分节,又合练。谁踢腿没劲,谁摆臂偷懒,队列前的老连长那如炬的目光一扫就知道,再一听就判断出,那脚步声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有气无力,缺乏节奏感。这时,他准会毫不留情地从队列里揪出几个“不合拍”者,给你单独开“小灶”,直到过关为止。
军人的步伐只在训练场上跟着口令练还不行,还得踏着鼓点,配以军歌,让歌里的旋律化作军人的气质。即使原地踏步,也要踩在节拍上。全连百十号人,一个声音,你不能高,不能低,不可紧,不可慢,你的嗓音须应和脚步声,和大家融和在一起。那一刻,你会觉得,那军歌里的字字句句,都随着有力的步伐渗进了心底。也只有这时,你才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唯有军人才会有的自豪和荣耀。
就这样,每天走着、唱着,从《打靶归来》唱到《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着那激昂的旋律,我们从一名社会青年走向合格军人,步履从松散、沉重走向坚定有力。若干年后,再以军人的步伐走上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以至脱下了军装后,脱不下的还是军人的气质。从此,不管年龄如何增长,不管道路怎样坎坷,军人的步伐不会变,挺胸收腹,摆臂踢腿,那脚步里有风,不会懈怠,不会散漫;那节奏里有金属落地的声音,坚定、沉稳,咚咚,一如鼓点。
这浇铸着坚定信念、顽强作风、不屈气节的军人步履,一旦迈出,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你说,能那么容易改变吗?(2022.6.29)

你说,能那么容易改变吗?
谭晶-《当兵的历史》.mp4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搏命梅山女》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