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土布机 作者:李治江
男耕女织,儿时的印象。
小时候,巷子里有钱人家的老宅门额上多题砖雕文字,有耕读传家之类的,意为农耕社会的书香门第。
男的在外耕田养家,俗称外边人。
女的在家里头纺织,俗称屋里人。
男耕养家,须五谷丰登。
女织持家,要丰衣足食。

一头牛,三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到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前后。
印象里,每天夜晚,我的祖母总是彻夜纺棉花不停,嗡嗡响声,彼此起伏。她几乎不睡觉,偶儿打点盹。白天她还要干其它活,一直到干不动为止,一生没吃过药,更沒有去过医院,活了九十高龄。图片
在我老宅子的主北房里,有一台老式的纺织机。我的母亲总是在那里织棉布,白天偶尔织布,通常是在晚上,点着小煤油灯,嗵哐当个不停,有节奏有韵律。我小时候也常常钻到纺布机里头玩耍线带,搅和的织布不成,免不了挨多次打骂。
今年的清明节回乡祭祖,我在老家的每一个房舍转转,看看当年都遗留下啥样的老物件。我知道每一件旧物件,都有一段自己的昔日故事,多多少少都能记住不少。
每当梦到老宅的模样,总是那样温馨热闹,崭新洁静。可是现在尘土满屋,破烂不堪,只好远远的疑思遐想,也不忍心去乱翻一通,只怕破坏了几十年前的现场。
当年那架老旧的织布机,仍趟在快要塌下来的牛圈里,散了架一样,上面压着不少掉下来的瓦椽之类,厚厚一层尘土,真是舍不得摸一下。
当年就是这架织布机供养了全家七口人全年的衣着,我亲眼目睹了十几年的工作状态,母亲坐那里的模样,我只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只可惜母亲四年前去世走了,我那几天呆在老房子里,看看这看看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一个个的亲情爱意。
去年的某一天,我专门回了一趟老家,用手机把屋子里的所有东西都拍了一遍,留作影响资料,虽然这些东西沉睡了许多年,犹如破烂垃圾一般,毫无用处,但我对它仍是充满爱意,情同手足,舍不得扔掉,就连移动挪窝一下,我都心痛的不愿意,尽量保持原样,留作纪念。
儿时的一点印象,弥足珍贵,伴随一生,反复回味,也许这才是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
在寂寥的天空中画一个微笑,
也能温暖披星戴月的夜行者。
热衷于埋怨生活的人,终究是要回归市井之徒;热衷于改变生活的人,终究是要在平凡中造就伟大。
文字能看出一个人的內涵,音乐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喜好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精神有光,灵魂有香的人。
作者简介:
李治江,鼎鑫华夏文化研究会,从事历史文化书写,编著《秋树巷故事》、《河东故事》、《中国故事》、《论思想》等书籍,职业为城市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城市主题公园文化艺术策划实施。相关业务主题为文化设计、思想凝炼、艺术创意、建设监理。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