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机农艺融合,助力“两强一增”
为贯彻落实习zong书记考察安徽关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安徽省出台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两强一增”,即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0760元/亩,均较2020年翻一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提高2.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提高4个百分点。为此各地市同时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东至县以农机农艺融合来推进“两强一增”工作的开展。
东至县建立了多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生产基地,6月30日上午九点,东至县水稻机插秧暨农、农艺融合示范现场会在东流镇美丽乡村红叶村农机农机融合机插秧生产示范基地召开,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王主任主持,市农机中心鲍主任,农业农村局姚局长,中心工作人员及各乡镇站站长及大户参加了会议,现场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室内,分别由周主任和骆主任介绍了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一)目标与任务
1、年度目标
在东流镇红叶村建立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示范基地总面积1300亩以上。扶持项目承担的专业合作社1家,培训示范户及农机大户人员200人(次)以上,召开水稻育插秧、植保、机收减损、烘干及秸秆综合处理等农机农艺示范现场会4场次以上。示范片水稻机耕机械化水平达10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4%,机械化收获水平达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水稻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95%、93%。
基地内重点聚焦主要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及烘干六大环节,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试验,解决一批农机农艺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突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瓶颈”,制定一批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探索一批农机农艺融合工作体制机制,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全覆盖,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协调发展,实现基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8%。


2 、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①降低生产成本:传统人工育插秧成本160元/亩,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成本130元/亩,可降低生产成本30元/亩。工厂化育秧杂交稻亩用种1.7公斤,比人工多0.5公斤,按稻种价格38元/公斤计算,每亩多种子费用19元。按示范面积1300亩计算,扣除机械化育秧增加的用种费用,仅育插秧环节预计节省生产成本1.4万元。
②增产增收:机插秧具有宽行浅栽、插深一致、穴株距均匀的特点,与手插秧相比,能有效保证基本苗,通风透光性好,秧苗有效分蘖多,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一般亩可增产稻谷25公斤以上,示范基地可增产稻谷3.25万公斤,按市场平均价2.2元/kg计算,示范基地可增加收益7.15万元。通过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实施,使晚稻栽插面积逐年增加,不仅增加了单位有效面积的复种指数,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稻谷机械化烘干应用,对比减少稻谷干燥环节霉烂等综合损失,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2)社会效益
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增加了农民收入。
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劳作模式,节约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特别是有效解决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紧张、资源缺乏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真正体现。同时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为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保障了粮食安全,加快了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促进作用。
(3)生态效益
水稻工厂化育秧,减少了农膜的使用量,降低了白色污染,机插秧通风透光性好,减少了水稻病虫害发生,加上机械化高效植保,使农药用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农药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机械化作业可有效实现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改善了土壤理性,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项目内容
建立13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项目以东流红叶土地流转合作社为主建设。通过作业补贴、购买服务、农资购置、培训指导等方式,鼓励引导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示范区域的农机作业任务,使示范片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同时,进一步提高植保、烘干和秸秆机械化处理水平。
以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短板,以作物品种、栽培模式、农机装备为重点,开展技术融合攻关研究。围绕水稻机械化种植全过程,促进育插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凝练出区域性适应、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
基地开展水田耕整机械化、水稻工厂化育秧、水稻机插秧与同步侧深施肥、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植保、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离)田、稻谷烘干机械化等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技术。同时开展水稻机收减损对比试验、开展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试验、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等技术试验示范,在总结示范基地经验的基础上,集成稻虾连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包括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作业规范、服务方式、机具配套方案等),辐射带动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促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第二阶段,全体参会人员来到基地观看了机插秧现场,对机插秧的效果非常肯定,这也是首次农机农技的融合,今后将沿着这个思路开展工作,为“两强一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