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夏日说荷
文士明
我等小地方出生成长的人,当年很难欣赏到那些名贵的花卉。一年到头,除了可以看得到山间旷野四时的各色野花,以及庄稼地里常常具有较大规模者如油菜花、紫云英花及各种瓜菜花的花开以外,能够值得一谈的上档次花事就那么寥寥数种,即春天的桃花、李花和杜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与菊花;还有冬天的腊梅花(数量较少,实不多见)。在这些花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漫山遍岭的杜鹃花(映山红,我家乡称为艳山花)。而最受到我喜爱的则是荷花,这可能是出于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荷花的生长具有比较集中的特点,开起花来也就显得相当有规模,一开便是很集中的一大片,相当有气势,常常令人产生出辽阔浩荡的美感;而且便于观赏,只要走近它,那美丽灿烂的画面就跃现眼前,一览无余。既可一一品味欣赏每株单个的花争奇斗艳、别具一格的神韵,又可充分观赏体会它作为群体所辉映出来的浑然天成、恣肆深远之壮美。
二是荷花总是生长在水中,一生与水为伴,便注定它的天生丽质中具有水的澄澈、水的清纯、水的风韵、水的柔情。它身上的一切,从枝叶、茎杆、花、果实,到深藏于淤泥中的根茎,都仿佛是水的气质风情凝聚而成,那样清亮、纯净、澄明。其时年少的我,还没有很好地阅读过古人赞美荷花的优美诗词,但也能直觉地感受到荷花那种纯净的美,超凡脱俗的美,而且还觉得荷花是那么的耐看,也就禁不住特别地想看,特别地想要尽情观赏。
三是荷花开放时正当炎热的夏日季节,甚至酷暑难耐,可是当人走近荷花,便会觉得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令你浑身的烦热立消,特别地凉爽惬意,这既表现为身体上一种很实在的直感,又分明来自于心灵上一番很幽美的恬然与宁静。在大自然中,荷花与水固然不离不弃,其实风与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水的地方往往就有风。而有水的风才更宜人,有风的水才最生动,所以风水学中便有“风生水起”之谓,民间则有“水动风凉”的说法。密集的荷花一大片,蓊蓊郁郁,幽深清逸,使覆盖的水面倍显清凉,其所产生的“荷风”(出处见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吹来,自然让人感到特别的清爽舒适。这种感觉在古人的诗词中多有描述,如骆宾王(唐)《晚泊》中的“荷香销晚夏”,欧阳修(宋)《和圣俞百花洲》中的“荷深水风阔”;金代蔡松年的《鹧鸪天·赏荷》:“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则说得更为明确,那荷花足可“分付西风此夜凉”,该是何等的奇妙啊。另一方面,荷亭亭玉立在清澈的碧水之中,那翠绿欲滴的荷叶,那粉红(最常见,也有大红、白色及黄色的)而绚丽无比的花蕾花朵,同身下的碧水融合在一起,是如此的相得益彰,和谐一体。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之际,还特别感到荷的艳丽最有冷的色调,但又分明表现出一番毫无矫饰、特别真诚的友善与热情。就像一群衣着亮丽、气质高雅的淑女安静地伫立在面前,她们的素雅、娴静,似乎具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能够令白花花的日头淫威顿减,令火辣辣的灼热之气急速消遁,而使你那颗烦热、狂躁的心立刻受到感染,平静下来,从而处于一种安然的恬静状态。便应了“心静自然凉”的那句民间俗语,你顿时就会从心底里产生出凉爽舒适的快意。或许,正是这种同荷相处时能够从内心至体表都感受到的凉爽舒适的快意,成为了包括我在内的众人极其喜欢荷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过,少时的我欣赏荷花也是比较有限的。所居住的小镇尽管有许多池塘,但是长有荷花的却不多,依稀记得只有两处的荷花开得颇具规模,各自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都处在小镇唯一一所中学的校园附近。一处在学校后门外不远,荷塘中间有一口水井,是镇人及中学师生的饮用水井之一,于是,这处荷塘便顺理成章地成了镇人尤其是中学师生们观赏荷花的最佳去处,我更是这儿的常客,若是荷花盛开时前来挑水,没有盘桓上个把小时是不会返回家的。另一处是位于学校大门对面田垅之中的一个大荷塘,由于水面较为宽阔,荷花开放时显得特别有气势,特别壮观。但又因为处在旷野中间,比较荒僻,通常赏花的人不是太多,倒是我和一些小伙伴时常冒着炎热前往,围绕着荷塘转悠半晌,尽情地进行观赏;有时还会跳下去游一阵泳,同荷花作零距离接触,甚至在浓密的荷丛中捉迷藏。
此外,距中学校园后门较远处的另一口饮水井附近的一处屋堂前面,还有一个面积较小的荷塘。长方形的池塘中只有一头长着荷花,数量不多,笼罩在树木大片的浓荫之下,显得比较幽暗,好像不太惹人注目,通常少有人光顾。但此处荷花可能是经过人们的刻意培育,长得特别整齐、精神,同别处的荷相比,荷叶更大更绿,开放的花似乎也更大更显丰腴,色彩亦更为艳丽。况且此处极其阴凉,堪称一个小型消暑胜地,所以便成为我赏荷之处的首选,常常携带一壶凉茶独自前来,向住户主人借一方凳子,端坐在池塘边,悠闲地细细欣赏着,觉得确是夏日里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也正是在这儿,我开始阅读起一些与荷相关的文章,及一些古人咏荷的诗词,使我对荷的认识渐渐发生了些许从感性上升到理想的变化,自然就越来越加深了我对荷花的喜爱。
好像冥冥之中常会出现巧合的事,我这喜爱荷花的习性似乎使我同它有了某种程度的不解之缘,当我后来迁移到外地一个城市读中学时,我的初中母校解放前名叫“爱莲中学”,就因为进入学校大门后,有一个被亭榭(建国后改建为现代建筑的办公用房)长廊分隔为四个小池的大荷塘,名唤“爱莲池”,池边垂柳依依,绿草如茵,池中鲜荷盛开,游鱼戏水,无论是读书,还是消闲,都是一个上佳的去处。三年求学期间,除了假期回家外,爱莲池边几乎没有一天没留下过我的身影,特别在荷花盛开时节,我与我的一些同学连吃饭也会端着饭钵子前来,似乎荷的清香能够下饭。我们还把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读了个不亦乐乎!只是至今尚觉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我们皆为一般贫寒子弟,谁都不具有拍摄条件,竟然没能留下过一张照片。
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到农村,碰巧我插队落户的大队又有一个方圆十数里内人皆闻其名的大荷塘,其水面足足有一二十来亩,满满一池莲荷,令人产生出很辽阔浩渺的感觉;当荷花开放之际,更是让人感到那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惊人气势和醉人风貌。这确实令我喜出望外、喜不自胜,想不到在苦难深重的知青生活中也能经常同荷花作近距离的接触,了我从小养成的喜爱荷花欣赏荷花的夙愿,这自然成了我漫长知青生涯中的一个特别的亮点。即便每年荷花开放正是一年中劳动强度最大的农忙季节,我也会经常抽出时间前往观赏,置别人不能理解的闲言碎语于不顾。我还在荷塘中采摘过莲蓬,在寒冬同社员们一道挖过莲藕,以更特别的方式同心仪的荷亲密接触。
离开农村后,我上大学,毕业后又在高校任教,直到退休。我所长年居住的校园里虽然没有荷花,但多处小水池中都生长着与荷花同一个属科的睡莲,欣赏这些睡莲便成了我对所钟爱的荷花的一种最好的寄托。同时,我还利用外出公干或讲学授课的机会,去过一些全国有名的荷花胜地,见识了更美更壮观的荷花盛景,使我爱荷赏荷的意愿与实践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达到了更雅致更高级的一种境界。我先后碰巧赶上机会欣赏到了杭州西湖的荷花,武汉东湖的荷花,苏州拙政园的荷花,北京颐和园的荷花。我还早就听说过泉城济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赞誉,可去过济南两次,都是寒冬腊月时节,没有机缘看到为泉城增光添彩不少的北国荷花之别样的美,感到很是遗憾。
荷花是属于夏天的花,因而我国民间还把农历六月称为“荷月”,而古人吟咏夏日的诗歌都总是或多或少要诉说到荷。
荷花又是古老的花。它又名莲花,古称“芙蕖”或“芙蓉”,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古老的植物。我们中国是荷花的故乡,根据地球上最古老的无字史书—化石分析,揭示出了远在1.45亿年以前,其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恐龙,我国所属的地域范围内就生长着荷花。恐怕这也就是世界上的荷花,形成了一个总共只有中国、美国、中美杂交三个莲系的局面之古老原因吧。而我们的祖先自从发现荷花之后,便与它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据说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对荷花进行种植培育,使中国莲系自成一家。并深深渗透和浸染于中国文化之中。在《诗经》里就出现了“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通‘花’)”的诗句,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的《齐民要术》中还专门论述了栽培藕(荷的地下茎)的方法。
作为一种非常秀丽娇艳的大型花卉,荷花在很早的古时候就得到我们的先人的深深爱赏。在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时代的莲鹤铜壶上,就铸有荷花的形象,至汉代,在建筑物的藻井上大多画的是荷花。而到了南北朝以后,佛教在我国广泛流传,佛教艺术中荷花图案更是极度盛行,按佛教的解释,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因而实际上莲花已成为佛教的象征。所以菩萨要垫以莲花为座。不过佛教中的莲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莲的不同种类。只有大乘佛教的佛像座专用荷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在客观上加强了人们对荷花的喜爱,大大促进了荷花的种植,并在荷花种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不少种荷育荷赏荷的名胜之地,还陆续产生出一些著名的荷花品种,如百子莲、碧台莲、锦边莲等。
荷花以其独有的优雅风姿神韵和君子般的品质,更是倍受历代名士文人的钟爱与赞赏,喻它为“翠盖佳人”、“花中仙子”,将它写之于文赋,咏之以诗词,绘之成画幅,异口同声地诵唱着夸赞“荷文化”之歌。譬如,爱国诗人屈原遭人诬陷而被流放时,就曾披发泽畔放歌高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而为裳。”三国时曹植作《洛神赋》,则以“返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比喻洛神美如芙蓉。而唐代诗人几乎都有吟咏荷花的篇章,诸如,李白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至剡中》);杜甫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风含翠筿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狂夫》);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王维的“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李颀的“从来不著水,清净本无心”(《粲公院各赋一物得荷花》);刘长卿的“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高蟾的“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上高侍郎》),等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文字虽然很短,却是一篇赞颂荷花的鼎佳妙文,被人们千古传诵。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千百年来便成为人们赞赏荷花的常用名句。而近代散文学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更是令人百读不厌,他形容月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篇的优雅描述使人似乎进入了月下荷塘那种禅的意境之中,超脱凡俗,淡泊宁静地去领略人生、品味人生的真谛。
荷花的美,也令历代的画家所倾倒,所钟爱,在那些工于花卉、花鸟的画家笔下,荷花的风姿美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较多地留存到了祖国的艺术宝库。著名的便有《池塘秋晚图》(宋·赵佶);《出水芙蓉图》、《荷花图》、《荷塘鹡鸰图》、《荷蟹图》、《疏荷沙鸟图》、《荷塘飞燕图》(以上均为南宋·佚名);《荷花图》(明·王问);《莲石图》(明·陈洪绶);《荷花鸬鹚图》(明·魏学濂);《荷塘聚禽图》(明·佚名);《荷花图》(清·李鱓);《荷花鸳鸯图》(清·华喦),等等。清代画荷花的名家特别多,著名的便有石涛(原济、苦瓜和尚)、朱耷(八大山人)、吴振武、吴应贞、王震、刘詧、候远、郎世宁诸人,所有这些画荷的名家都各有千秋,所画的荷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如明代王问画荷好用恣肆之笔,所画出的荷花清雅脱俗,令人肃然;而明代徐渭画的荷花冰清玉洁,花蕊竖起,令人不可亵玩;清代名画家石涛、朱耷所画的荷,表现出一种朦胧之美;而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与张大千所画的荷则别具一格,落落大方,超凡脱俗,还很有动态的美感。
荷花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花卉植物,她生长在溪流湖泊、池塘水沼中的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天然风韵自不用说,就连吟咏在诗词里,绘制在画图中,亦令人觉得鲜艳夺目,丽质迷人,精美绝伦,美不胜收,令人生发出很浓烈很深厚的美感。这种艺术层面的高雅享受,或许又正是荷花为人类奉献出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的作用。
也因为如此,赏荷便成为了我国民间一个很古老的习俗。据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的生日,古人将这天定为“观莲节”。每年到了这一天,不同地方的人们会采用自家惯常的传统方式进行欢度或纪念,只是当今好像不太时兴了。据说苏州一带,依然很盛行,届时人们会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观赏着荷花;至于对莲花最为尊崇的佛教徒们,自然绝对不会淡忘赏荷爱荷的。应当说,作为一种传统的爱好与习惯,不管世道如何发展变化,人们爱荷赏荷的兴趣肯定不会消退。相反,有的地方还会闹出很大的动静来。就拿所谓的“全国十大赏荷胜地”来说吧,由于赏荷处所实在太多,而且又的确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竟然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1)、杭州西湖;2)、北京颐和园;3)、南京玄武湖;4)、苏州拙政园;5)、扬州瘦西湖;6)、武汉东湖;7)、山东微山湖;8)、河北白洋淀;9)、岳阳莲湖;10)、四川新都桂湖。这好像传统一点,比较靠谱些!而且笔者曾经有机会看过其中的西湖、颐和园、拙政园和东湖的荷,果然名不虚传!
另一种说法是:1)、济南大明湖;2)、杭州西湖;3)、武汉东湖;4)、湖北洪湖;5)、湖北孝感城西莲花湖;6)、北京昆明湖;7)、河北白洋淀;8)、山东微山湖;9)、北京北海公园;10)、广西贵港。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吧,这里边有好几个地方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也真诚地认为它们一定各具特色,具有够得上“赏荷胜地”的充足理由,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假如不够标准肯定是上不了这样一个公之于全国的“明星榜”的!
譬如大明湖,笔者虽然曾去过两次而都没碰上赏荷的季节,但是那“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赞誉却已“如雷贯耳”过好多年了,想那荷花开放时的盛景一定会非同小可、不同凡响。况且,济南在1986年将荷花定为“市花”后,更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例如一年一度的大型荷花展;例如每年两次的大明湖荷花节,一在农历六月廿四日,即俗称荷花生日那天,举办“迎荷花神节”;一在农历七月三十日,旧俗是要举办盂兰盆会的,现在则改为举办“送荷花神节”,这样的锦上添花之举,使其“赏荷胜地”之称号必然是实至名归的。
又譬如白洋淀的荷花,早就很有名气,何况还有白洋淀人民英勇的抗战史及文学史上以孙犁为主要代表的“白洋淀派”(又叫“荷花淀派”)让它更加大名鼎鼎。不用说,白洋淀的荷花一定特别壮观,气势非凡,再加上当地近年来还建立了“荷花大观园”,集中外名荷于一地,供游人欣赏品味;还创设出了大型的欣赏荷花的主题活动:白洋淀荷花文化节。每年7月23日至9月23日在保定新安县的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举办,为期两个月,文化节期间,白洋淀的十万亩荷花竞相开放,吸引数万游人前来观赏参与荷花节盛会。白洋淀荷花节有三大主题内容:“出水芙蓉”、“百里荷香”和“荷塘月色”。期间,将同时开展垂钓比赛、书画摄影作品展、十八弯水路生态游、白洋淀旅游码头赏月活动等,还同时举办“白洋淀之秋”文艺汇演、水乡民俗风情故事会和白洋淀荷花节征文评奖活动。7月主题是“出水芙蓉”,8月主题是“百里荷香”,9月主题是“荷塘月色”。仅凭以上这么三个引人入胜的名目,就足以使人感觉到这一赏荷胜地的别有风味了。
而那个贵港,虽然一直名不见经传,但据闻它有个全国“荷花之乡”的称呼,自然也就能肯定非同一般。除了这些名列全国赏荷胜地之“明星榜”中的去处外,称得上“赏荷胜地”的地方还有许多,例如湖南洞庭湖、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都是。这并不奇怪,中国乃荷花的故乡,且有数千年种植培育荷花的悠久历史,荷花遍布疆域辽阔的全国各地,赏荷的好去处自然比比皆是,不可胜数,只怕还有很多至今尚“养在深闺人未识”呢!这实在是我国人民的福气,也是国(境)外游客的福分。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外出旅游成为常事,希望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赏荷的季节,多去赏荷胜地饱饱眼福哟!
在佛家的眼中,赏荷则独具一种更高的境界,纯洁无暇、神圣端庄的莲花(荷花)被尊奉为佛教的圣物。作为一种崇高象征,莲花在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中经常被提到和能见到。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像一片莲叶,她的脸儿像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而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成双成对,男耕女织,特别羡慕,以至于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于是人们便把亮丽幽香的荷花看作是女性的风采,自古以来就有喜爱用荷花为女孩起名的习惯。
至于在文人笔下,用荷花为题材编织出来的美妙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即如蒲松龄文章中的那一个个花妖,冰清玉洁,出污泥而不染,便都有着荷花的风骨,所以令人觉着特别可爱;他的那篇《荷花三娘子》,故事的情节尤其感人,令人读来无不动容。而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了芙蓉仙子,当时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曾这样说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其实,大家都知道,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再说,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因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荷花品种丰富多彩,真的是“荷(和)而不同”,但它们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亦真的是“荷(和)为贵”。所以,笔者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扬和平文化、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显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上,荷花因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而大得美名。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赞美莲花自身具有高洁的品性,它美丽芬芳,洁身自爱,既不媚俗,也不避世,它象征着清白、高洁,代表了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随波逐流,不矫情任性,在尘世之中保持自身的美好本性。文章可谓写尽了莲花的精神,张扬了莲花的高贵品格,也成为君子人格的写照。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将莲花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也因为莲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莲花是花中品格高尚的花。誉之为花中君子。
宋代《词话》载诗人曾端伯以十种花,各题名目,称为十友,并辑得十友诗(各选一首)。其中就有莲花,被称为净友,所配的诗云:“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唐·孔颖达)荷花除了是印度、越南和马拉维的国花外,也是中国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河南许昌市,广东肇庆市,江西九江市等7市的市花。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决定澳门的区旗和区徽也用莲花为图案,表达了当地人民特别崇尚莲花,以象征纯洁和高贵。而由于荷花是花卉王国里的名门望族,在1987年5月,它经国人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并授名为“水中芙蓉”。1989年还在北京专门成立了中国荷花协会,以促进它在中华大地上碧波万顷,香飘无涯。
最后,还必须着重指出,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与食文化中,荷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换言之,荷既能说成是食用植物,又可称作为药用植物。荷的组成部可细分为:莲的柄名荷梗,叶名荷叶及荷叶蒂。荷花蕊名莲须,果壳名莲蓬;果实为莲肉或莲子,其中的胚芽名莲心,莲的地根茎名藕。其中,有的部分可作食用,有的部分可作药用,或者二者兼之。而在事实上,大都属于二者兼之。
(一)、用作食物:
1)、莲子,异名莲实、藕实、水芝丹、泽芝、莲蓬。莲子性味甘涩、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一直被当成一种高级食材,或作滋补用品,过去在平常人家的膳食中是很难见到它的身影的,如今倒是成为餐桌上的平常之物,还成了人们日常煲汤、熬粥所用食材中的新宠。莲子具有极佳的滋补品作用,对于病人、产妇或老年体虚者,更是营养佳品。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经常食用,可以健脑,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莲子的食用方法:可以用来煲汤、煲糖水、煲粥和泡茶,还可以用莲子炖肉、炖鸡或蒸肉、蒸鸡,味美宜人。
2)、藕,异名莲藕、荷藕,是一种水生类蔬菜,可以生吃,更宜熟食。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苏省、浙江省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它的根茎粗壮,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人们均爱食它。 藕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含糖量也很高,味道甜美,作为蔬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居家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藕适宜炖、煮或煲汤,也可以清蒸、煎炒、醋溜,适合于多种烹调方式,而且其性味温和,可与其他多种荤、素食材搭配。
3)、荷叶,荷叶本身不是食材,但可用来泡茶饮用,对身体有益。同时由于它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民间习惯用它来包裹食物,用荷叶包装酱菜、卤菜等食品,其味道不变,且不怕水浸和油污。“荷叶粉蒸肉”、“荷叶鸡”还是色香味美的佳肴。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食家笔记》一文中专门有一段谈到荷叶的文字,叫“荷叶的滋味”,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吃过的“荷叶排骨”,“荷叶粿”等用荷叶包装的食品,觉得那荷叶的扑鼻清香实在令人难忘。还感叹说:“广东馆子用荷叶包糯米团,糯米中可有各种变化,咸者可以包肉,甜的可以包芝麻或豆沙,不管做什么,都非常鲜美,真是把荷叶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荷叶的滋味甚好,使人想起中国菜实是中国文化的表现。荷叶固可以入诗入画,同时也能入菜,入菜非但不会使荷叶俗去,反而提高了一道菜的境界,只是想到荷叶难求,心中未免怏怏。”
(二)、用作药物(或作食疗):
荷全身都是宝,均可入药。荷花清热祛暑,活血化瘀,调经美容;荷叶泡茶饮用也可清热解暑,祛病健身;莲须清心固肾,涩精止血;莲子芯清心安神,降血压;莲子肉养心补肾,健脾固肠,为滋补佳品;藕亦可作药用,被李时珍称为“灵根”,并受到诗人如此赞美:“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其中,莲子与藕的药用特别受到人们重视。
莲子: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具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之功效。中医常用于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腰痛、脚弱、耳目不聪、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胃虚不欲饮食等病症。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这一切,构成了莲子的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莲子所含非结晶形生物碱N-9有降血压作用;莲子中所含的棉子糖,是老少皆宜的滋补品,对于久病、产后或老年体虚者,更是常用的营养佳品。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经常食用,可以健脑,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莲子中的蛋白质钙、铁磷和钾含量非常丰富,还含有其他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荷叶碱、金丝草甙等物质,除可以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外,还有促进凝血,使某些酶活化,维持神经传导性,镇静神经,维持肌肉的伸缩性和心跳的节律等作用。丰富的磷是细胞核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机体进行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并维持酸碱平衡,对精子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藕: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含糖量也很高,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有消食、止渴、生肌的功效。具体来说,藕的食疗作用表现在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藕性温、味甘,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功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烦躁口渴、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及各种血证。
1、清热凉血:莲藕生用性寒,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莲藕味甘多液、对热病口渴、衄血、咯血、下血者尤为有益。
2、通便止泻、健脾开胃: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健中,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3、益血生肌: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4、止血散瘀:藕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有收缩血管作用,可用来止血。藕还能凉血,散血,中医认为其止血而不留瘀,是热病血症的食疗佳品。
荷,无疑是很美丽的,又是非常圣洁的。在炎炎夏日的酷热里说起它来,便觉得仿佛有阵阵宜人的和风入怀,令身心感到特别清爽舒适,信笔写来,便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好像也应当止笔了。最后,就以笔者近旬两首吟咏荷花的诗词拙作作为本文的结束吧。诗曰:
(一)七律.咏荷 芙蕖仙女立娉婷,俏影摇波碧水中。碧叶嫣花消暑气,幽香蜜蕊润蜂情。身生泞淖心何净,志远凡尘质本清。自得濂溪高赞后,世传君子美声名。
(二)五排.荷颂 蝉鸣盛夏长,酷热苦煎熬。花草多枯萎,芙蓉独媚娇。迎风鲜绿展,映日艳红飘。珠露叶中荡,俏姿水下摇。清香迷蝶舞,甜蜜惹蜂朝。幽美傲然立,问谁若我妖。(2022.7.5)
来生愿做一朵莲(魏新雨).mp3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链接-文士明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搏命梅山女》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dǎng委主要负责人。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