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大部分的土地是荒芜
但先天与后天却截然不同
前者是厚德载物——
充满生机 丰盛与巨大潜力
后者是断井残垣——
破败凄凉 令人悲怆不安:
天!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果被开垦的土地
也变成了一片荒漠
请不要责怪疾驰而过的长风
与路边丛莽的野草
让孩子们兀自生长
埋葬了一切过往与变迁
他们才是生命的延续。
——2022.7.5诗经笔记《国风•齐风•甫田》
原文《国风•齐风•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注释】
⑴无田〔diàn〕:不要耕种,后同。田,同“佃”,耕作。
⑵甫田〔tián〕:大田。
⑶维:举手语气词,无实义。
⑷莠〔yǒu〕:俗称“狗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似谷。后多作为杂草、恶草的代称。
⑸骄骄:草盛且高貌。
⑹劳心:忧心。
⑺忉忉〔dāo dāo〕:忧思貌。
⑻桀桀:草盛而高貌。
⑼怛怛〔dá dá〕:忧伤貌。
⑽娈〔luán〕:美好。
⑾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常指代少年儿童时代。
⑿丱〔guàn〕:形容总角上翘之状。
⒀未几:不久,很快。
⒁突:突然,一说突起。
⒂弁〔biàn〕: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
【译文】
不要耕种宽广大田,野草高高长势旺盛。不要思念远方之人,忧心忡忡惆怅不断。
不要耕种宽广大田,野草长长生得茂密。不要思念远方之人,忧心忡忡哀愁难绝。
风姿婉然而又美好,两只总角向上翘起。没过多久再见面时,突然加冠已经成年。
【题记】
关于此诗,以《毛诗序》为代表的讽刺说,认为是齐国大夫对齐襄公“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的讽刺。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警戒说,认为“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近现代学者亦有多种观点,如“耕作祈祷”说、“劝慰离人”说、“少女思念恋人”说、“妻子思念征夫”说等等,如下:
《毛诗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陈奂疏:襄公于鲁桓公十五年即位,会艾定许,始有主盟之志。於后杀郑子亹,纳卫惠公,迁纪围郕。见于《春秋》经传者,皆其求诸侯之事也。(齐桓公的霸业,齐襄公打基础。)
朱子云:未见其为襄公之诗。
方玉润:未详(姚辞方从)。此诗词义极浅,尽人能识。惟意旨所在,则不可知。
傅斯年:大夫行役在外,其妻思之。(极陋!)
沈泽宜:这首诗用种大田力所不及来比喻思远人的无可奈何。诗的卒章折入内心,是女主人公对婚前感受的回顾。(胡思乱想。)
理雅各:The folly of pursuing objects beyond one's strength. (志大才疏。)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Don't try to cultivate fields too large; The weeds will only grow luxuriantly. (勿耕大田,杂草很高。)
余按:劝诫之诗也。量力而行,顺其自然。
有一种说法是,齐襄公与妹子文姜私通。鲁桓公死于非命之后,夫人文姜写信要求兄长齐襄公为外甥举行弱冠礼。
【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前两章运用复沓结构,后一章相对独立。首、次两章或许是兼兴兼赋,通过无人耕种、中杂草丛生的大田,渲染了一种荒芜颓败的氛围。而后诗人直抒其意,口上说着“无思远人”,实在是已经劳心伤神、“忉忉怛怛”而说的反语罢了。第三章却镜头一转,描绘出一个扎着总角的可爱孩童形象,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诗人回忆中的“远人”或“远人”之子,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完全虚设的形象。虽然只是“未几”再见,然而“婉娈”童子已经加冠成人,翘起的总角变为头戴的“弁“帽,通过童子成长之快,映衬出岁月流逝的迅速。
本诗前两章一、三句和二、四句交错押韵,第三章四句皆押“富韵”,使得此诗读来朗朗上口。此外,或赋或兴、或虚或实的艺术手法,也给本诗留下了很大的探讨和想象空间,令人在品读之余回味无穷。

后记:诗经名篇的作者们大多数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些时代精英在上古权力角逐博弈中,大多是公认的胜出者。按常理,他们的圣旨、语录、成功学厚黑学更该计胜一筹——但编篡者却选择了他们最不起眼处的真情流露……那些至情至性,假里透着真,真里透着痴,一股血性、义气与刚烈——平凡人情结。也许他们有过错误甚至罪孽,也许还不得善终——却因一句美丽小诗被人们铭记,令人扼腕叹息,又荡气回肠……只因那是人人都有的梦,人人会犯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