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香港作家沈西城在社交网站上表示,著名作家倪匡已离世。随后,香港媒体报道了倪匡过世的消息。
沈西城与倪匡私交甚笃,曾著有《妙人倪匡》《金庸与倪匡》《我看倪匡科幻》等书。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他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1957年倪匡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倪匡的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 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天龙八部》连载。上世纪60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72年曾参与香港嘉禾功夫片《精武门》的编剧工作,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陈真”这一经典形象。2012年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满三十岁的蔡澜,替邵氏在日本担任办公室经理一职。那会儿,香港的电影还没有彩色冲印,一切片子都要送到日本印刷。一部电影大概要印一百来个拷贝,蔡澜也就要检查一百遍。如此一来,蔡澜虽人未在港,却对邵氏出品的每个电影都熟悉得很。据蔡澜回忆,当时几乎每部电影的编剧一栏,写的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我并不认识他,那人名叫:倪匡。《唐山大兄》无疑是倪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部作品。1970年,罗维导演突然找到倪匡,让其为刚从美国归来的李小龙写一个剧本。此时倪匡已是邵氏的“金牌编剧”,与邵氏有合约在先,不能私下为他人撰写剧本。倪匡迫于朋友的面子,以不挂名的形式,把一个本子交给了罗维。这也就是《唐山大兄》的剧本,当时还叫《华侨英雄》。倪匡心想,反正也是“小喽啰”去演,拍出来没人看的几率很大。当时,邵氏的头牌女星郑佩佩,(也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嘉禾趁机派出罗维的太太刘亮华去游说,结果没有成功。所以,即便罗维签下李小龙后,也并没有把他太当回事。而是,派了一个老掉牙的导演吴家骧,带着倪匡不挂名的本子,连同李小龙,一起到泰国拍《唐山大兄》去了。《唐山大兄》一下卖出了三百多万,李小龙成了超级巨星。倪匡后来回忆道,这部电影竟然打破了我编剧《独臂刀》的百万票房记录,且差距相当大。而张彻,这个“百万票房”的缔造者,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大感惊讶。张彻晚年在回忆此事时曾写道:我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人,从未懊悔与李小龙失之交臂。因为那时,我手下仍有两个“超级巨星”:姜大卫和狄龙,他们依旧很红。在《唐山大兄》上映的第二年,罗维又顺势推出了《精武门》。一脚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以一人之力独闯日本空手道武馆,林正英、洪金宝、成龙、元奎…这些“空手道高手”被一一踢翻在地。将这些情节,安在华侨李小龙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相较于倪匡以前,为张彻写的“个人仇、兄弟仇”的武侠剧本。据倪匡回忆,《精武门》当年的火爆程度,的确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安排在中环皇后戏院的首映式,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戏院,不得不调集警力来维持秩序。下面的观众近乎疯狂得大吵大闹,以致于电影无法正常开映。这种场面,让刚出道的李小龙十分紧张,战战兢兢地问倪匡:“倪匡,你说我该怎么办?”倪匡笑道,你现在走出去,像领导一样举起手,大家就会乖乖坐下了。
不过,张彻倒也真的是天才,坐在导演椅上,看着小说,拿笔随手一划,就是第一个镜头,再一划,第二个镜头也出来了。倪匡编剧,“武侠片鼻祖”张彻执导,华语影坛武侠巨星王羽主演。王羽那会儿还是邵氏实验班的学员,张彻当时在邵氏都不敢拍电影,怕被老板烧掉,跟演员开会,都要借用倪匡的家。张彻自此一飞冲天,成为香港影坛首部票房过百万的导演。为以后创作出三百多部武侠电影剧本,提供了必要条件。《独臂刀》的成功,不仅改变了香港“阴盛阳衰”的影坛面貌,也开启了影响至今的香港武侠片的先河。当时这两人并不被看好,甚至有一位朋友对张彻讲:“如果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爬到尖沙咀!”为争一口气,张彻找到倪匡,让其为两人量身定做一个剧本。电影《报仇》在亚洲影展喜得两项大奖,一项是最佳导演奖:张彻。直到亲手拿到奖杯时,姜大卫才慨然道:“这下什么仇都报了!”其中就有一位女初中生,迷关小楼(姜大卫饰)迷到不行。后来,这位女生还写了本以“小楼”为主角名字的小说,
论香港“武侠片鼻祖”张彻的巅峰之作,非《刺马》莫属。倪匡曾说过,所有语焉不详的历史,都是编故事的最佳题材。《刺马》的剧本依旧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讲的是兄弟情仇。经倪匡之手,加入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的矛盾后,故事才变得精彩起来了。拍《刺马》时,姜大卫和狄龙已是张彻手下最红的两位明星,另外还有一个新秀,陈观泰。当时还很传统,尤其对小生而言,谁都不愿意演不讨好的反派角色。狄龙见陈观泰没有表示,姜大卫更是不会,于是主动请缨,要演马新贻,这个为了女人出卖兄弟“凡是阻挡我去路的人,我都要一脚把他踢开”的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让狄龙在亚洲影展首次展露头角,拿下了优异演技奖。导演陈可辛为致敬《刺马》,恶作剧般在电影里安排了三位老奸巨猾的大人:据大导演李翰祥讲,《十三太保》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古。在邵氏,张彻有个对头,名叫程刚,也就是香港著名导演,程小东的父亲。当时,程刚拍了一部名叫《十二金牌》的电影,大卖150多万,破了张彻的票房记录。说来也怪,《十三太保》上映后,果然又让张彻夺回了票房冠军的宝座。(此事还有后续:程刚见此,也不服了,又筹拍新作,硬取名《十四女英豪》。这种传统对后来的影片也大有影响,如《少林三十六房》、《七十二家房客》…)电影《十三太保》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处,张彻把古代酷刑“五马分尸”真实还原的场景。没想到,竟惹来当地村民的不满,说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一时间百十个村民手持锄头来论,龙虎武师们个个年轻气盛,自然不服,拿着未开刃的片D对峙。《十三太保》虽然最后票房大卖,却因场面太过残酷,张彻从此被定性成了番茄酱导演。倪匡得知后,在《明报》专栏中为给张彻打抱不平,写道:有人称,张彻故意将现实中的暴力夸大。现实中的暴力,如果原封不动,搬上银幕,会直接把人看晕过去。1972年,楚原首次以粤语对白执导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打破了票房记录后,香港人对“本土意识”日趋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倪匡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从广东武术界一些口述流传的故事,以及民间故事中取材。如《少林寺》《黄飞鸿》《方世玉与胡惠乾》,当中最著名的还要属这部《方世玉与洪熙官》。影片中对“洪拳”这一南派拳法的演绎可谓是淋漓尽致。张彻特意在正片前加了短片《洪拳三路》,分别由陈观泰演出“工字伏虎拳”、傅声演出“虎鹤双形拳”、戚冠军演出“十形拳”,将洪拳真正的面貌搬上银幕,这在香港电影史上还是头一回。傅声是张家班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也是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为张彻打江山的主要干将。刘家良本是张彻的武术指导,两人在台因为王羽的事情,闹得很不开心。只一下午,倪匡就说了三个剧本出来,有《神打》《陆阿采与黄飞鸿》《的士》。从制片那出来,有两个制片跟在刘家良的后面,说道:“师傅,你要开机,就应该先找演员。”“这很容易,我不需要明星”刘家良自信道,一转头,看见还是武师的汪禹正在片场D钱,“就是他了,他就是主演。”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汪禹来讲,就好像仰头打哈欠,突然有一个肉包子掉进嘴里一样。转头对曾志伟这些小弟讲:“你们这帮家伙,以后要小心点了…”没想到,邵逸夫看到刘家良后,第一句就是“我们之前也没见过面,哎呀,你拍的真是好啊!”《茅山僵尸拳》是《神打》的姊妹篇,仍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拍《茅山僵尸拳》时,刘家良的刘家班在香港影坛已名噪一时。刘家班的王牌双生,汪禹、刘家辉也已是家喻户晓的武打新星。《茅山僵尸拳》走的依旧是《神打》的路数,集动作与喜剧于一身。但因倪匡在故事里首次加入了“僵尸”题材,又非谈不可。僵尸片在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是邵氏影片《七金尸》。而第一只身穿清朝官服,出现在银幕上的僵尸,普遍认为是洪金宝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鬼打鬼》。不过,这种说法却有待商榷,除非加上“新浪潮以后”五个字的时间限定。因为在《茅山僵尸拳》中,刘家辉扮演的僵尸,已然是身着清朝官服。不仅穿清朝官服,倪匡还给僵尸制定了一套特有的拳法,如,僵尸还魂、僵尸拜月、僵尸抬脚、僵尸出洞僵尸进棺…《少林三十六房》由倪匡编剧,刘家良执导,新人刘家辉主演。后来倪匡谈及此事时,说道,所谓的“三十六房”都是参考“少林七十二绝技”虚构出来的。《少林三十六房》的剧本,是倪匡编剧生涯最后的几年的作品。所以,这个故事里,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少林寺本来只有三十五房,主角去后,经过数年的苦练,终成一代武僧,从而自创了第三十六房。鼓励新人在学习前辈经验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开创新路。


351807691@qq.com
微 信:banbo1984
微 博:诗人琉璃姬_瓶盖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