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篮嫂的故事
文║刘爱英
在群山环绕的江西大余县池江镇西北角,有个叫彭坑的地方。村里有一位长相清瘦,个子高挑的女子。她就是闻名赣粤边区赫赫有名的女英雄——篮嫂。
篮嫂的名字,还是陈毅同志给起的。那时,山里的女人都没有名字,她在家排行第三,一出生,人们叫她三娣,她姓周,就叫她周三娣。
1936年端午节,天下着大雨。篮嫂在家做粽子,她想:“老百姓在家过节吃粽子,游击队在山上过节吃什么呢?”篮嫂冒着大雨,将一竹篮热气腾腾的粽子送到陈毅和游击队员住地,游击队队员都很感激。
这时,陈毅问篮嫂:“大嫂,你叫什么名字?”
她害羞地答道:“山里的女人没名字。”
于是,陈毅就说:“就取大嫂你手里提的这个竹篮的‘篮’音,叫周篮吧。“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山里女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后来,游击队队员们亲切地叫她周篮嫂。再后来,人们习惯叫她篮嫂。
篮嫂非常聪明,还用自己家的大黄狗为红军游击队送情报。她把情报藏在大黄狗肚子浓密的毛发中,神不知,鬼不觉,通过敌人一道道关卡。
篮嫂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购买粮食、电池、胶鞋等生活物资。有一次,篮嫂以烤火的火笼作掩护,一下子就为游击队购买了六对电池,受到了陈毅的表扬。
篮嫂、刘汉光夫妇都是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夫妇经常为游击队送东西、送情报,时间久了,引起国民党的怀疑。他们将篮嫂夫妇抓起来严刑拷打,点火焚烧篮嫂长长的头发,十指被打“地雷公”成了残疾,但篮嫂始终守口如瓶,不吐露游击队的半点消息。敌人把篮嫂丈夫刘汉光,押到池江杨柳坑残酷折磨,篮嫂将奄奄一息的丈夫赎出,抬回家中,不久刘汉光就去世了。
篮嫂、刘汉光夫妇在为游击队送饭、送情报、送粮食、送蔬菜的同时,还主动承担照顾红军伤病员。
1936年6月陈毅腿部伤病复发,那是1934年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的重伤。由于当时环境恶劣,陈毅的伤口始终无法痊愈。这次,大腿肿得像个冬瓜,疼痛难忍。因为山上草棚简陋又潮湿,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就把陈毅安置在山下篮嫂家里养伤。篮嫂一家把陈毅安顿在存放粮食和农具的楼上,对他精心照顾。
那时,游击队医疗物资匮乏。碘酒、红汞都难以找到,更谈不上作用抗生素了。蓝嫂就用土办法,从山上、田埂上采集草药制作了药饼,每天给陈毅熏洗包扎伤口。
经过几次治疗,伤口慢慢愈合,陈毅按捺不住感激之情:“篮嫂,你没有用一滴红汞,一块沙布 ,就把我的腿伤治好了,你成了一位高明的医生 !”
篮嫂笑着回答:“其实,我也是试着干的。”
有一天黄昏,陈毅在屋后的油桐树下看书 ,正在洗衣服的篮嫂突然发现几十个国民党士兵快到自家门口了,情况万分危急,要通知陈毅转移已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她便向门前一头猪喊起来:“死猪,还不快走,士兵老爷来了,一枪打死你!”
陈毅闻讯后,迅速脱险。事后,陈毅高兴地夸奖篮嫂:“你真有法子,当得一个诸葛亮哟!”
为了感激篮嫂的救命之恩,2017年9月陈毅小儿子陈小鲁、儿媳粟慧宁专程从北京来到彭坑,看望篮嫂后代。
篮嫂的儿子1995年从县检察院退休后,拒绝家人的请求,不留县城,而是回到老家,继承母亲为革命事业默默无闻的精神,守护“陈毅故居”,每天为来往参观者,免费解说陈毅当年打游击的故事。

陈毅喜欢下棋,有一次篮嫂端饭给陈毅等游击队员。正在下象棋的陈毅高兴地说:“吃完‘老蒋’再开饭!”他教育篮嫂:“别看我们蹲山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一定能打倒蒋介石。人民拥护共产党,我们一定会胜利!”
后来,陈毅的后代来彭坑看望乡情们时,还专门到当年爷爷下棋的地方坐坐,亲切地与乡情们唠家常。
陈毅说的一点没有错!因为人民拥护共产党,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十几年后,毛泽东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篮嫂,现在的彭坑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参观学习时,遇到了很多中小学生也在参观。
环境幽静的小山村村背,山坡上的竹林里树立的几个红色大字,“革命人民的故乡!—— 陈毅”,格外引人注目 ,人们纷纷留影拍照。
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千千万万像篮嫂的大嫂,为革命留下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