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流水为动力的清江浦双摆渡
何永年
在里运河市区段,首座船过闸人过河的桥便是清江大闸,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所建,为活动闸板,船过则开,船离则合,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后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由漕督松椿建了座松公桥,但于1942年毁坏。1936年底民国政府又建了座北门桥。这三座桥均为活动桥面,故老百姓称之为“洋桥”。那时里运河水十分湍急,船上下闸要花费好长时间,且有危险。那些等待过河的人特别是有急事的人,急不可耐,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摆渡船应运而生。
在清江大闸上下游、水门、北门、淮阴烟厂河岸边等处设立了数座渡口,方便了行人,缓解了闸、桥两边交通堵塞情况。其中双摆渡尤为突出,可谓名闻遐迩,直至现在,虽然渡口没有了,渡船不见了,还常有人提起它,想到它。双摆渡位于清江大闸上游,按现在位置说,它在御码头桥与常盈桥之间略偏向东,南面直对现尚存在的南北向的环城东路(2012年建成使用的新的淮安市工人文化宫东隔壁),北面直对西长街录事巷。录事巷已于1958年拓宽河北路时消失,笔者老家就在录事巷东边。按现位置,直对大运河文化广场北侧标志性建筑――船帆模型的偏东方向。
它是在清朝末年,由住在里运河北岸的杨得高家筹办,是一只能载近百人的木质渡船,全家五口人以此赚钱糊口。后来因来往过客日渐增多,又增添了一只小木质渡船,由儿子杨建安撑摆,每遇清江大闸拉闸板,等待过河的人多时,父子二人就双船对摆,后来便被称之为双摆渡。随着时光流逝,杨家老一辈相继去世,孙子杨玉书和重孙杨长富接过渡船,继续营生。
前后四代同行,四代同撑一对船,生活相当悠然自得。随着清江浦的繁华,来往客商、过往行人逐渐增多,络绎不绝,河北岸等船人多了,当地有一位李奶奶看到是个好机会,在河堤岸上(俗称河堆)盖了座小茶楼,让人们一面候船,一面喝茶不着急。后来卖茶生意兴隆,应接不暇,她在堤岸下坡码头边又搭了个简易小茶棚。客商越多,岸上堆下卖茶生意越好。当时有一位老茶客顾三多送了副对联,贴在小茶楼门前,上联是:“双摆渡两只舫舟”,下联是:“品泉茶三口白水”。这副对联使录市巷渡口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候船人都会品味、议论一番。其他做小生意的诸如卖花生、萝卜,剃头、擦皮鞋的也都接踵而来,渡口十分热闹。
杨家开始单摆渡时收过河钱,后成双摆渡时则不收过河费。系杨家与周边商家协商,征得他们同意,按一个季度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节日上门向他们收钱,以店铺大小一次收取3—5块银元。遇有船只维修,均由当地商会负担费用,这样做既方便了群众,省却了过河钱,尤其是做小本生意的穷人,也解决了杨家生活,两全其美。这大大增加了杨家双摆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939年3月,日寇入侵盘踞清江城。有时新四军夜间派侦探人员进城,或派人购买急用物资,大都由双摆渡渡过河设法进入城内,还帮助他们运送军事物资,分文不取。若遇特殊危急情况,会把侦探人员藏在船舱里,保护他们安全完成任务。这都需要冒着很大风险,但他们不顾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特别是在解放清江城时,大部队围城,杨家在深更半夜将小股部队悄悄渡河送到城墙边设法进城。在炮火连天、攻城战役白热化的时候,杨家又一趟一趟的将伤兵员运送北岸。全城解放后,在城南公园召开的祝捷大会上,杨家受到部队领导表扬。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前夕,我部队动员组织十吨以上船只随军服务,他们又自动抽一只渡船一齐南下,为大军渡江战斗服务,为消灭蒋家王朝作了很大贡献。
该双摆渡船在里运河渡到河对岸的过程中,既不摇橹划浆,更不用毛竹篙撑船,这里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利用水流为动力让摆渡船自行航行向对岸。原来是渡船主人在船的下面系上了一根经久耐用、长度适中的缆索,其下端赘上一块重物,如大石块或铁块,沉入河中央河床中,起到固定作用。当年里运河水湍急,水流推动船只游向下游,因船只被缆索固定住,不能向前推进,在船尾部舵手的掌控下,于是渡船沿着弧线形流到对岸,这样省却了渡船的人力,只需一人轻松掌舵,快到对岸时,舵手便到船首将船稳住,用绳索固定在岸边木桩上,搭好跳板,渡船人顺利上岸。这说明弄船人的聪明才智,利用水的动力学,双摆渡只需二个人操作就能完成两条船的同时摆渡任务。
(2013年6月2日刊载于《淮海晚报》,2014年刊载于第9期《淮安新闻》)
何永年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