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13)
诗║李耀文
第五章~第十八节
北魏孝文帝
迂回迁都城


淝水之战后,前秦便分崩。
南北朝时期,即时已形成;
北方鲜卑族,势力日强盛。
首领拓跋圭,善战又骁勇;
公元三八六,建立魏朝廷。
史上称北魏,中原把帝称;
公元四七一,魏帝又变更。
拓跋宏即位,新君把基登。
是为孝文帝,时年只五龄;
公元四九零,孝文帝亲政。
帝有雄才略,文武样样能。
为了固国政,改革即推行:
吸中原文化,弃鲜卑旧风。
重用汉人才,卑汉把婚通。
朝堂讲汉语,胡语被废停;
文帝执政时,魏都在平城。
土地极贫瘠,运输路不通。
自建都城起,人口太集中。
物资极匮乏,粮食不够用。
又离边境近,敌扰不安宁。
各地频造反,朝廷难稳定;
文帝下决心,迁都洛阳城。
贵族定反对,文帝心里明。
采取迂回策,暗中去实行;
帝要攻齐朝,众臣反出征。
反对最甚者,任城拓跋澄。
文帝排众议,坚持要出征。
众臣退朝后,留下拓跋澄。
迁都之计划,全盘都讲明。
澄服帝远见,举双手赞成;
公元四九三,文帝亲出征。
率兵三十万,南下洛阳城。
赶上连绵雨,道路很泥泞。
文帝戴盔甲,一马当先行。
众臣皆疲惫,劝帝暂且停。
帝对众臣讲,如此说不通。
兴师又动众,大军向南征。
如果半途废,天下留笑柄。
实在不想走,迁都洛阳城。
众臣听此言,帝意方才明。
拓跋澄表态,拥护迁都城。
群臣默无语,文帝即下令。
魏都迁洛阳,迂回计谋成;
迁入新都后,颁布改革令。
鲜卑穿汉服,胡姓改汉姓。
民族大融合,政治亦稳定。
经济得发展,国力达鼎盛。
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