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久违的好友赵继勇和他的同事胡美荣、孟晋荣受职业中学领导的委托来找我。继勇说:“职业中学准备编写校史了,你是原职业中学校长,你就写写在职业中学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吧,同时也提供一些编纂校史的资料”。
我在职业中学第一副校长、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七个春秋,这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曾经为之恪尽职守,付出过艰辛,也享受过成功喜悦的生命历程。
作为这块热土上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七年中的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对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受,有责任,有义务,也心甘情愿地作出回忆,于是我欣然允诺。就这样,我穿越时空又走进了过去职业中学的岁月中。
依稀记得是1984年9月的一天,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尹士尧大哥对我说:“县委郭文斌书记让你今天下午去一下他办公室”。郭书记找我有什么事呢?带着疑惑我去了郭书记办公室。
郭书记给我的印象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文质彬彬,和我谈话就象和老朋友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其实我并不认识郭书记。
他说:“李生财啊,咱们县里新建起个职业中学,常委会研究决定让你去任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如果你同意,回去把一完小的工作交待一下,明天就上任吧,职业中学是新的工作,你要努力把学校办好”。
我说:“郭书记啊,我参加教育工作也有几年了,怎么从没听说过哪里有个职业中学?我对职业技术教育一无所知,恐怕弄不好,还是让别人去吧”。
郭书记说:“决定让你去是基于对你的了解,你在一完小任校长期间工作做得还不错,去吧,不懂慢慢学”。
话说到这里我已无话可说,是命运造化?还是天道酬勤?我怎么忽然由小学校长变成了中学校长?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下一页是什么,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往后翻。
郭书记谈话后,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就走马上任了。
1984年9月4日,在职业中学校院召开了开学典礼,会议由时任教育局局长的武建华同志主持,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孟湖同志致辞,农业局局长胡昌、宣传部副部长尹士尧及师生代表讲了话,参加会议的还有职业中学全体师生。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简略回顾一下职业中学的历史,以免数典忘祖。
职业中学校址位于井坪北,大沙沟南岸,距井坪约五华里处。建校初共有平房48间,教职工18名,学生两个班,一个叫农牧班学生18名;一个叫师范班学生59名。
副县长孟湖同志兼任职业中学名誉校长,我是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戎占怀同志为党支部书记,王取玺、王焕为副校长,张日华同志为教导主任。

作者与同事在一起
文化课教师共9人,清一色的小青年,大部分是雁北师院毕业生。职业中学是他们工作的第一驿站,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着知识青年的活力和智慧。
后勤人员年龄偏大,但他们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忠于职守,克已奉公,勤劳俭朴,象王希歧、李金花、吴承贵等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后勤保障。
去职业中学的路值得写上一笔,坡很长很陡,特别是一到严寒的冬天,路上冻满了黑脸冰凌,骑车走在满是冰凌很长的下坡路上,那可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上心惊肉跳生怕跌倒,我和我的老师们像当年的红军长征一样,到1990年9月就累计行程近30000里。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第一代职业中学人就这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20多里,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酷暑,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艰苦创业。时至今日,我对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不能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中学究竟该怎么办?我们曾先后去了省教委职教处,去了雁北行署教育局向同仁们请教;同时还去省内外职业中学参观、学习;也找了有关文件、资料学习研讨。
在不断学习、探索、实践中,我们联系本县的实际情况,找到的第一条路:那就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只有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产销对路”、“培养与使用”衔接。
从1984年至1990年,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先后设置了十多个专业,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0多人。
1984年,根据初级中学对英语教师的需求,设置了英语专业,重点培养初中英语教师,经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英语师资。

英语专业毕业典礼合影留念
这个班的学生胡美荣,1986年至1994年期间在窝窝会中学任英语教师,她所代班的英语单科成绩连续五年获得全区中考第一,被破格转为公办教师,成为全区英语名师。被省教育厅授予骨干教师,市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等称号,并被评为高级讲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任职业中学资助办副主任。
这个班的贾志刚现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副院长;
唐兴平是朔州市一中火箭班的英语名师;赵丕生是李林中学的英语名师;据不完全统计,像这个班现任平鲁二中教导主任的郭永亮等24人,通过不同途经,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都成为区直中小学在编的优秀英语教师,有的甚至成为学校领导。
学生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人们不会忘记英语教师薛振彪和班主任刘海等老师们,他们功不可没。
1985年,设置了财会专业,象学生贺生玉等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做到了自食其力。
1985年,根据县里筹建陶瓷厂对陶瓷工艺人才的需求,我们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和陶瓷厂签订了用人合同,他们成了这个厂有一技之长的生力军。
根据卫生系统对妇幼医务人员的需求,1987年,我们设立了妇幼医务专业。学生毕业后有的做了乡镇计划生育助理员,有的做了各级各类医院的护士,有的成了乡村两级的医生。
有的靠自已的一技之长大胆创新,办起了珍所。象李俊、韓瑞荣等,他们活跃在社会上,为人们就医提供了极大方便,大医院能做到的,他们有许多做不到;同样他们能做到的,有的大医院也做不到。
从1985年开始,我们根据乡镇煤矿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设置了有关专业。

采煤专业一班毕业典礼合影留念

采煤专业二班毕业典礼合影留念

煤炭测绘专业毕业典礼合V影留念

农业专业毕业典礼合影留念
经过几年时间培养出了一批煤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像刘保国、孟君业、杨义等都成为各级各类煤矿的技术骨干,至今仍活跃在煤炭战线上。
学生曹建新,利用一技之长,大胆创新,奋力开拓,先后在内蒙等地建起了煤矿和铁矿,成了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
人们不会忘记煤炭专业课教师赵勇、孙波、赵伟、李世平、侯润、崔启、徐平等。他们放弃了待遇优厚煤炭行业的工作,甘愿到职业中学这个办学条件很艰苦的地方任教,这本身已经是一种高尚的奉献了,我为他们记上厚重的一笔。
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依靠自已的一技之长,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大胆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有许多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像学生许卫东、杨博文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就怕没两下子,只要具备了一项本领,就不愁没有自已存在的市场,只要把人和事都做好了,走遍天下都是过硬的王牌,全世界都会为你喝彩、让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我们探索到的第二条路就是:必须走联合办学旳道路。
联合办学是探索、是机遇、是升华、是第一次。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时候第一次也带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国家的烙印。
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专业课师资、办学经费、实习基地、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仅靠学校一家唱独角戏,闭门办学是不成的,必须争取社会各部门的支持,走联合办学的路子。
我们先后与煤管局、计生委、陶瓷厂、农业局等联办了所需专业。联办单位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帮助解决了办学经费、专业课师资、实习基地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走的第三条路就是: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种在职人员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平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煤,但乡镇煤矿矿长和在岗的技术人员大都没有上岗资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平鲁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和“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联办了“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
这样平鲁职业中学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又挂了一个新的牌子,即“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负责培训朔州市乡镇煤矿矿长和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代表省培训中心颁发“合格证”。
1989年5月25日,由时任平鲁区区长的梅金山同志主持,在区委会议厅隆重召开了“山西省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市分校”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省煤炭厅机关党委书记李丕权,朔州市政府秘书长雷功,市教委主任李尧同志到会讲话,参加培训的矿长、平鲁区有关领导和全体师生参加了会议。

山西煤炭职工培训中心朔州分校开学典礼
从1985年开始到1990年9月,先后举办了全市乡镇煤矿矿长培训班3期,培训矿长122人;培训乡镇煤矿各类在职技术人员600多人。

朔州市乡镇煤矿第一期矿长培训班开学典礼

朔州市乡镇煤矿第二期矿长培训班开学典礼
你刻意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但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全力支持下,经过职业中学人的艰苦努力,我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渐入佳境,得到社会和人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许,当时的许多工作时至今日仍值得回忆,其中不少对今天与明天不无借鉴作用。
1986年10月,雁北行署副专员高葆珍同志在王玉兰副县长的陪同下,视察了职业中学。高专员对我校的评价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联合办学的经验值得在雁北十三县推广。

雁北行署副专员高葆珍等视察平鲁职业中学
1987年10月,经省教委检查验收,我校成为“山西省首批重点合格职业中学”。省教委对我校的评价是:办学指导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办学形式对头。

山西省重点合格职中校长会议合影留念
1988年9月平鲁职业中学被雁北地委、行暑授予“教育改革红旗单位”。
1989年《山西教育》杂志第三、四期,分别以《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和《联合办学路宽广》为题介绍了我校的经验。
1989年12月,我校被授予“1987一1989年度山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
1990年在原市教委主任(后朔州市副市长)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李尧同志的鼎力支持下,朔州市第一家电子印刷厂在平鲁职业中学落户了。
1990年5月10日原平鲁区委书记霍凤歧同志在职业中学主持召开了《职业中学现场办公会议》,会后形成了《纪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纪要》精神未能落实,无论如何,我都会为霍书记记上一笔。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职业中学所以能被社会认可,都是靠职业中学人的一种精神,走过了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道路赢得的。
不仅专业课教师,而且象文化课教师张日华、高君成、王平、杨占斌、贾志和、计振华、刘海、赵继勇、计常青等时至今曰我仍对他们心存感激。
1990年9月,时任平鲁区委书记的梅金山同志找我谈话,让我去李林中学(平鲁一中)任校长,从此我离开了职业中学。

作者与李林中学师生在一起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我离开职业中学时至今日,时间的年轮已经走过了二十九个春秋了。
当年职业中学的校址已经成为废墟,她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但这段铭肌镂骨的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直至永远,永远……。
曾经的平鲁职业中学在第一代职业中学人心中是一块净土,它在平鲁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代职业中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今天显得犹为弥足珍贵,愿这种精神永远得到传承和发扬!
谨以此文献给第一代职业中学人,献给那一时期对职业中学热情关心,鼎力相助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献给职业中学的优秀学子们!
沒有职业中学人的艰苦奋斗,我将一事无成;没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我将一事无成;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物转星移,几度秋,当年为职业中学竭尽全力,艰苦奋斗的人们,有的已经垂垂老矣;有的已渐进暮年;
有的还没有等到我这个位卑职小的校长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就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毕路蓝缕,春燕衔泥,白马悲风,以如椽巨笔书写了努力和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我将永远铭记着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部分照片由高君成老师和杨博文同学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你/二零一九年三月于井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