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读者谈话摘要
张爱兰
【五十七中党务干部】

4月30日,《天津日报》刊登报告文学《播种希望的人》的当天,我们学校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电话从四面八方打来,询问报上登的李寿康的事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少老师回到家 ,邻居来问,亲戚来问,同学朋友来问,叙说看完《播种希望的人》后的感想。
4月30日晚上,教高三的黄积云老师辅导完晚自习回家,一骑车发现车胎瘪了,他推着车一直走到五马路才见到一个修车的。补胎的时候,修车师傅听说他是57中的老师,就说:“哎呀,你就是57中的,今天我们全家都念了报纸,太感动人了,你们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真叫棒!你们学校的老师一定都很好。你看你也这么晚才回家,今天我给您补胎不要钱了!”黄老师说你付出了劳动,不要钱哪行!修车师傅说:“我说不要就不要,这算我对57中老师的一份尊敬!”
我们学校的陈副校长,天天早上在建昌道一家早点铺买烧饼,“五一”假期再去买,早点铺 的女掌柜的说:“你们学校有李老师这么好的老师,说明你们领导得好,家长们都得谢谢你们。我有好多心里话想说。您以后吃烧饼就来拿,我不收钱!”

李宝琴老师的爱人在海洋仪器厂工作,下班一回家就告诉她,车间的工人读着这篇报告文学 就哭了,一个个争着看,说要是这样的老师多点多好!我们一位女老师正在家休产假,她爱人把《天津日报》拿回家给她看;还有一个女同学一回家,他爸爸就让她看报纸,看完报纸她就给李老师写信,一直写到半夜一点。她表示她将来也要做一名像李老师这样的人民教师。
音乐学院一个应届毕业生,由她母亲领着找到我们学校,说看了报告文学《播种希望的人》 认识了57中。她介绍自己的女儿各方面条件都好,希望能到57中这个环境工作,到李寿康老师这样的榜样身边工作。
5月5日,放完春假第一天上课,全校师生利用校会时间,以班为单位朗读学习《播种希望的 人》,班班读得动情,个个听得落泪。数学组老师自发地坐在一起讨论,回忆李寿康担任数学组长以来的巨大变化。学校召开了向李寿康老师学习的动员大会,老师们在座谈时说,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自觉找差距,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么世辑
【河北区教育局宣传科长】

5月6日(星期二)是全区第一个学习日,各校都通篇学习《播种希望的人》,在万名教师中产 生了强烈反响。35中学的每个班主任手里都有一份《天津日报》。二中心小学的团支部书记王昭说,他是在姨家看的报纸。
他说,我们团支部是师德先进集体,我们觉得做得很不错了 ,看了《播种希望的人》才感到我们没法和李寿康老师比,我们的差距太大了。李老师的经 历可以说概括了这一代人的坎坷和追求.他们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对同志充满了诚心,对群 众充满了善心,对教育事业充满了忠心。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多关心中老年教师,多给他们提 供优惠的政策。我们年轻人时间还长,还有机会。我们青年得到的已经不少了。

建昌道小学教师徐蕊芬说,读了《播种希望的人》对我们触动很大,感到任务重大,要培养 跨世纪人才,又感到任务艰巨,独生子女不好管。老教师李旭说:“只要功夫下到,独生子 女也能教好。李老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育婴里小学李紫玲说:”从平凡小事做起,平 凡的事要做实,普通的事要做好。”
向李寿康老师学习的活动刚刚开始,河北区教育局决定发出正式文件,把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部分读者的来信
编辑同志:您好!
我含着激动、兴奋的泪水读了《播种希望的人》,三十年前支边新疆的往事浮现在眼前,历 历在目。我回忆着为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统战工作奋斗的那段经历。
我和李寿康在伊犁师范学院学习哈萨克语,在一个班学了三年,然后我们一个分到天山牧场,一个分到那拉提草原。

1976年我调回伊宁市在伊犁地委工作,又和她住得很近,经常来往。我们为了边疆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踏踏实实地工作,贡献了青春,在我们同学当中李寿康做得更出色,是典范,是榜样,大家是公认的。
您文章里提到的每件事都是确确实实的,许多事我是知道的。聂市长率团访问伊犁,接见天津青年代表时我也去了。李寿康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丈夫成了模范丈夫做家务 ,两个女儿从小培养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她没有时间给女儿看病,以致失去了女儿,这些 都是确确实实的事实。想起津律我就伤心。在李寿康面前一切个人的困难都阻挡不住她,她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记得我从牧区调到伊宁工作,儿子学习差,李寿康把他收到自己 班,当时数学才30分,三年后孩子品学兼优,考上了新疆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数学考了10 5分。后来这孩子上二年级时寒假返家途中车祸身亡,当年我父母又接连去世,接着丈夫又 外遇闹离婚。1984年我被迫离婚提前退休回天津定居。
今年“五一”同学来我家聚会。大家都是李寿康在伊犁师院的同班同学。他们从深圳、塘沽 、天津各区聚在一起,提到李寿康的事迹上了报,大家很激动很兴奋地说:“我们这些曾经 被遗忘的角落,今天正在被社会承认。”大家为李寿康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感到光荣 。大家表示:“她为我们争了光,我们要向她学习,在祖国各地的不同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 。”

李宗萍
1997.5.5
编辑同志
4月30日《天津日报》发表的报告文学《播种希望的人》中的主人公李寿康老师是我的邻居 。过去我们没有什么接触,只知道她前几年从新疆调回来,是57中的老师,每天都早出晚归 ,见了人总是面带微笑。
她那鲜为人知的事迹还是从报纸上看到的,这篇报告文学我一口气将它读完,热泪模糊了自 己的双眼,心在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她热情、诚恳、朴实无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这位崇高的女 性,现时代的活雷锋就在我身边。

回想起第一次登门拜访她,还是寒假后我上高三的儿子刚考完,数学成绩不好,全家人心急如火,我硬着头皮找到李老师家,开门见山地说:“您一定帮帮忙啊!抽您的空儿每周给我们开一次‘小灶’,算是请家教,按社会上的课时价,”她笑着说:“孩子有不会的地方尽管来找我,这样吧!我只有周六晚上有时间,每周给他重点辅导一次,但给学生补课我从不收费。”话这样说了,从3月份开始,李老师除了自己的紧张工作,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有一天,等到晚上八点半了还没见她来。我出门迎候,等了一会儿,才见她骑着车刚从学校回来。她抱歉地说:“真对不起,今天下晚自习后还有许多同学围着我问问题,让你们等了 ,我吃了饭马上就去。”我连忙说:“您太累了。时间也晚了,今天算了吧。”她急忙推着车子往家跑,望着她那疲惫的身影,我的心真过意不去,她为了什么呢?二十分钟过后,李老师拿着课本来到我家继续给孩子上课。

在一次闲聊中我说:“现在的老师干家教,钱挣得也不少,你为什么不收费?让家长心里多不落忍。”她说:“钱是身外之物,够吃够花就行了,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当时国家拿钱培养教育了我们,有了本领还要奉献给人民,讲奉献就应从个人平凡的事业做起,奉献就意味着多给予少索取,学生家长并不富裕。教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一席话深深地打动着我, 使我肃然起敬.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前不久,她的弟弟因车祸不幸去世了,整个家庭处于无限的悲痛之中,家里的负担更重了。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身体有病需照顾。她女儿刚生完小孩子,其丈夫又出差在外,经常一个人带孩子,有时饭都吃不上,多么希望妈妈来帮帮忙呀!李老师只能在电话里给予安慰 ,让女儿理解当妈妈的正带着毕业班,现正到了关键时刻,学生们更需要她。……即使这样她仍然咬着牙,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在讲台上。
她不但教书,更重育人。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艰苦奋斗,鼓励他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的道路上 勇攀高峰。李老师的先进事迹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谱写了新的篇章。

天津大学党委组织部

邢敏
1997.5.1
编辑同志
我含着眼泪连读了三遍王道生写的报告文学《播种希望的人》。我和李老师是同一代人,是 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家庭也在“文革”期间有过相同遭遇,也曾在北大荒度过了十年。读了这篇报告文学,感到与李老师似曾相识。但比起李老师来,我自愧不如。
李老师的事迹是普普通通人的事,但它又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我觉得人不论贫富,只 有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李老师的人格是伟大的,感人的。从李老师的 照片上我读出了她所经历的磨难.看出了她的善良和慈祥。

我感谢《天津日报》的编辑,感谢报告文学的作者,在重钱轻情的世风下,能为平民百姓说 话,能为普通教师”宣传”,能弘扬正气,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人所有 的老师都像李老师那样,但有李老师作为榜样,大家都去学,都去做,社会才会更美好,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好,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同时,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多关心李老师,解决李老师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李老师是个好人, 她给那么多家庭带来希望,她应该得到幸福,应该在天津有一个安定幸福的家庭。
我们祝愿李老师健康长寿。祝愿李老师在人生路上一路平安。

核理化工程研究院〓房兰
1997.5.1
李老师:您好
今天我一到家,爸爸就让我赶紧看《天津日报》。看了报告文学——《播种希望的人》,我 很受感动,想了很多,就决定给您写这封信。您让我看到了“教师”这两个字所包含的精神 所在……我敬重您,因为您有崇高的教师风范;我佩服您,因为您敢于同命运作斗争.永不 服输;我喜欢您,因为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更欣赏您那种执著的“敬业”精神……
在您的教导下,我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我不再追求“穿着”,因为华丽的外表再漂亮,那 也只是外表,而知识丰富的人,却有内在的修养。我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现 在已是深夜一点了,但我丝毫没有困意。因为我从您身上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动力,李老师 请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有朝一日,我要像您一样,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 师,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马丽君

1997•5•11
校长先生

您好
从四月三十日《天津日报》刊登的《播种希望的人》一文中看到李寿康老师的事迹,我很受感动,祝贺五十七中有一位好老师,祝贺您有这样一位好部下,孩子们有一位好师长。从李 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国家的希望,但愿我们国家多一些优秀的教师。金钱是 有价的,可是人才是无价的.何况又是一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的人才呢?
对于优秀人才,我想宣传他(她)们的事迹是一个方面,作为上级在他(她)们无私奉献的时候 ,也应该想到更多地关心他(她)们,我想校长先生一定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吧!
因为只有更关心他们,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继续服务于社会,我建议校长 先生在百忙中将这封信转给市教育局领导。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看了报纸后我落泪了,从李老师的事迹里,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如果 教师都像李老师一样,孩子何愁无望,国家何愁无望。

塘沽天津碱厂劳动服务公司

王士印
《天津日报》

编辑部
拜读了贵报四月三十日《播种希望的人——李寿康所给予社会的》报告文学。从中看到了一 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社会的崇高品德。它宣扬了社会的主旋律,向我们展示了李 寿康老师以忘我的精神贡献于社会,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高度的责任感。
她以慈母的爱心 去关心每一个学生;以高尚人格的力量去感召、影响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能力.为国家培养 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材。真是既教书又育人的典范。

由此,我们想到: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李老师那样为人师表 、兢兢业业、甘于清贫、体恤下情.对社会、对人民多一些爱心,少一些贪心;多一些朴实 无华,少一些排场应酬,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为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多出一份力, 多尽一些责,何愁我们的社会不发展,我们的世风不改变。
我们的时代太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李寿康这样的共产党员了。我们的舆论太应该宣传像李寿康 这样的“小人物”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了。



王道生
1940年生
作家•高级记者
《天津日报》
报告文学版主编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3年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在中学任教
1980年调入
《天津日报》社
2000年退休后
先后在《今晚报》
《天津老年时报》
创办并主编报告文学专版
和纪实文学专版
中学时代创作了长篇小说
《在高中的日子里》
(38万字)
由春风文艺出版社
列入出版计划
【 文革 】
中因此受冲击达12年
1978年落实政策后
先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长篇小说
《 园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
《 魂曲 》
1986年至2009年
主编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专版500余期
陆续出版报告文学集
《五彩世界》
《爱河长流》
《播种希望》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人间正道》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夕阳如血》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总策划
总编撰大型系列
报告文学
《人间正道》
并担任制片人
《人民日报》
文艺部
《光明日报》
文艺部
《文艺报》
《中流》
联合在北京举办
该片观摩座谈会
称该片是
当代中国的正气歌
从业40多年
只求事•不求官

获奖作品主要有
长篇小说
《魂曲》
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
短篇小说
《满月照人间》
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
广播剧
《这里的路向远方》
获全国二等奖
报告文学
《播种希望的人》
获全国银奖
报告文学
《好人倒下了!》
《平凡的故事》
《黄山事件》
电视报告文学
《人间正道》
等获天津市一等奖
《希望》
《只要肯登攀》
获天津市特别奖
1994年被评为
天津市十佳编辑
1997年被评为全国
百佳新闻作者
2004年获
中华之魂
百名优秀人物称号





【 编辑心语 】

近日偶然在群中看到
【盛世時空能量画创始人】
中国天津
军旅资深画家
王华臣先生
分享的天津媒体
资深作家高级记者
王道生先生篆写
我的迂见
《社会呼唤李寿康》
一文
拜读学习后感慨万千
深深的被李寿康老师的
事迹和来自社会各界发自
肺腑的颂扬之声而感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師
——
人民教师
的工作关系着为
国家培养
国之重器
栋梁之才的使命
举足轻重
全社会呼唤李寿康
人民教师楷模典范
势在必行之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我们天津有如此
优秀的人民教师
感到无比欣喜和自豪
不仅仅是天津人的骄傲
更是华夏儿女的荣光
由衷的期待在
中华民族的国土上
有更多的李寿康式的
人民教师拥现
如碧海蓝天
璀璨夺目星光
耀我大中华
锦绣前程

【 编辑制作 】


姓名:王秀榮
性别:女
生于:1946.10.29
籍贯:天津市
于1963年被中央
國防軍委择优
经中央培训奔赴
祖國内地
中央隶属國
防绝密軍工
与軍为伍三十载
就职于全面貭量管理處
在职期间是本企业
特邀通讯员
暮年
退休重返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