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胶河源头》纪实
宋连富
同学介绍,胶州几位朋友四月中旬要来铁橛山寻源胶河源头,因疫情原因未能成行。胶河寻源,从前有几位高密朋友曾来过铁橛山,他们称,胶河在高密流域面积大,流径河长,是高密人民的母亲河。据胶南市志:胶河,山东半岛南部胶莱河的最大支流,古称胶水,发源于黄岛区铁橛山北麓六汪镇孙家沟,北流经诸城市、胶州市、流入高密市境,又蜿蜒北流注入胶莱河,河长106公里,流域面积603平方公里。看来,各有说辞,但都是缘于对母亲河的挚爱。
疫情趋缓,同学介绍的事宜,汇报了六汪镇政府文旅办逄主任和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张存民。逄主任说:他们来是好事,宣传胶河,宣传我们六汪,咱该欢迎。张主席说:我们六汪文联大都是土生土长的胶河人,喝着胶河水长大的,咱大都是有点文化的人,尤其年长的会员,胶河的历史渊源知道的多些,应积极配合,很好回忆和挖掘胶河相关的地理、人文故事等。

5月6日,胶州朋友由胶州弘道传媒牵头,一行4人来到铁橛山。依张主席安排,六汪文联的宋连富、单宝新、樊兆斌三位副主席和他们对接相关事宜。对接会在青岛铁橛山风景区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创作基地进行。在了解了寻源胶河的初衷和意图后,宋连富作了介绍:胶河源头主流是黄岛区六汪镇铁橛山北麓孙家沟南岭,沟上头有处塘坝,长年不涸。另有鲁山脚下的法家庄河、塔桥河、孔家庄河;峰台顶下的宋家庄河、找字庄河、六汪西河;望荡山的柳杭河、六汪南河;高城岘西和西北的墨得水河、屯里集、立柱河、胶河村东汇入柏乡河,从埠上兰河入诸城边界入胶州。胶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单宝新副主席动情地说:史传胶州知府,周于智曾有诗若:“一片晶光映碧流,长川夜色尽橙秋。浮槎从此凌波去,定到清虚府里游。”可谓文脉源远流长。
胶州朋友,文旅局副局长初斌说:为什么胶河水“水色如胶”。樊兆斌若有所思的回忆小时候在河里洗澡,粘在身上的“花皮脸子”(当地方言)。应该是与流域内有发光发亮的矿物质有关,如六汪周边有很多石英、长石、云母、绿帘石、光晶石、铁石等,经多年蚀变风化和水流冲刷,沉积到河里细沙中发光发亮的微小晶体,加上月光映照出现“水色如胶”样。
对接会上,大家意味深长讲述了相关六汪胶河的人文史传、民间故事和我们身为胶河人的荣耀,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情怀满满。 对接会结束后,我们一同驱车去下庵村,实地考察了明末清初的遗址“阁子殿”,考察了铁橛山大致情况,考察中,曾在胶州铺集镇任书记的李述献深有感触地问:这山,为什么是“铁橛”山?青岛铁橛山风景区经理宋连富介绍说:铁橛山位于黄岛区境内,主峰595.1米,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是青岛西海岸第二高山,是胶河、白马河、风河三河之源。铁橛山本名胶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铁,橛石众立之得名。其中有一处地标性橛石高6米,矗立在群峰环绕的主峰下端,是众多橛石的代表。古胶州之镇山,《齐记》作里黔艾山,《水经注》作柜艾山,《山东通志》谓之五弩山,《齐乘》作铁橛山。铁橛山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14公里,宽7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 来到源头孙家沟南岭(野潴村北岭)最高处,神奇发现,北流水经孙家沟、六汪河注汇入胶河,南流水经野潴村、店子西河汇入白马河,东流水经山周村,劝里河注入铁山水库流汇入风河。

接下来驱车来到鲁山支流塔桥河畔的塔桥村,采访了依山傍水做“羊生意”的塔桥烤全羊带头人栾炳刚。摄影师拍完产品后,媒体人采访:栾炳刚深情的回忆了祖祖辈辈与胶河为邻,世世代代做“羊生意”的艰辛历程。养羊、收羊、屠宰、烹制、餐饮、销售,现在发展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远近闻名。独特的风味,不但青岛市区市民,甚至潍坊、日照的客人都被烤全羊香味引来一饱口福。如今栾炳刚被黄岛区誉为塔桥烤全羊非遗传承人。3月14日,弘道传媒一行4人,5时许从胶州出发再次来铁橛山实地拍摄,搜集原始资料和视频制作,在前一次来的基础上,这次他们准备的更充分,更具专业性。携带登山行囊和航拍设备、长焦距摄像机等。6时30分车至下庵村。知道他们要来,前天下午即联系下庵村代书记:胶河寻源来几位客人。从胶州过来,想拍下铁橛悬泉,看看这个千古传奇的仙境,了解一下同样是古胶州八景之一的“胶河澄月”和“铁橛悬泉”有何渊源。代书记说:他们从外地来,当前防疫防火形势是重中之重,这个你是知道的;这些日子政府正在对“悬泉和银杏树”进行保护性建设项目施工中,不方便接待客人。他话锋一转说:正好党委李书记在这里视察工程项目进度,我请示一下,不多时传回消息:代书记说:李书记同意,说弘扬胶河文化,传承胶河故事,宣传胶河,宣传六汪,也宣传西海岸,我们支持。但要在检查站进行防疫防火登记备案,注意登山安全,最好你亲自陪同他们一起上山。我愉快的答应着。并高兴地说:感谢书记的大力支持和对我们工作厚爱。9时许,他们一行4人又驱车来到风景区,实拍了铁橛山全貌,重点拍了主峰和高6米标志性橛石。

几天下来,经积极沟通协调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较好完成寻源胶河事宜,而就在这天,风景区事务特别繁忙,未能亲自全程陪同前往,很是遗憾。家乡的胶河、家乡的六汪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情结和美好回忆,随笔写下此文,以飨读者,以示情怀。
2022年6月
作者简介
宋连富,六汪文联副主席,西海岸新区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山东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青岛诗词学会会员,子衿诗社会员。喜欢阅读,爱好文学。曾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山东工人报》,《外经外贸》,《青岛西海岸报》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