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书橱中,珍藏着一本散文集。书已经有点泛黄了,可文字仍在发着光。
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军旅作家——魏巍。书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军旅作家魏巍(1920年——2008年),河南郑州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前方战地记者团”。

1939年离开了延安,奔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此,他写下了《雁宿崖战斗小景》、《黄土岭战斗日记》、《滹沱河》等文章。
1944年到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发表了《平原雷火》、《攻克独流镇》等作品。
1945年秋,随军到达冀西北,参加了解放张家口的战斗。在此,写下了《寄张家口》、《塞北晚歌》等诗歌。
1949年4月,奉命调19兵团骑兵团任政委,率部参加解放大西北战斗。期间,创作了《开上前线》、《好兄弟歌》等作品。
1950年,他作为解放军总政治部派往朝鲜的记者,到前线采访。在朝鲜深入到战士中间,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场面。
1953年3月回国后,根据朝鲜的见闻和感受,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11篇战地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写好后,他交给了当时《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之的看后激动地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邓拓看后说:“好几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文章了。它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志愿军战士最崇高的奖赏。”于是,他破例将这篇通讯放在《人民日报》头条上,1954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刊出。

毛主席看到这篇文章后,做出批示:“印发全军”。朱德总司令看了说:“写得好!很好!”周总理在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当面对魏巍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入到了中学课本。

在那个年代,上到共和国的领袖下到全国学校的学生,无不为这篇文章所感动。
我珍藏的这本散文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次再版,1973年第22次印刷的版本。从多次再版和印刷的次数,就足以看出这本书在当时的影响力了。书的第52页,就是这篇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在中学。从那时,便知道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了有一位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作家——魏巍。以后,我还读过他写得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人们从中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文章以史诗般的感染力,使人们永远铭记着“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已成为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战争是残酷而又悲壮的,在战争中英勇献出自己生命的那些留下姓名与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士是伟大的。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作家魏巍赴朝采访,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用笔记录下了那可歌可泣的英雄场面,用笔抒发着对人民军队和人民战士的情感,同样也赢得了人民的敬重和喜爱。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是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确实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影响了好几代人,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时代中鲜活、生动的历史性壮举。
他从朝鲜回国后,并没有停下笔来,仍然不断地深入生活,辛勤写作。先后用20年的时间写下了三部巨作,《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这些作品并荣获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他把对国家、民族和时代命运的关注,对文学的执着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凝集在了一部部文学著作中。
魏巍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旅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反映时代风云的不朽之作。

我们说,作品当应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主流倾向,歌颂正义和光明,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而有一些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或不讲作品内涵,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的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是极端不利的。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思潮,离开一定历史环境,离开一定时代背景,去评判那些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贡献的作家,还有的借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名,将颂扬人民英雄业绩的、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从课本中刪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名篇,也不例外。所有此举,实在令人深思。
我们说,作家当属时代,作家所描述的生活和讴歌的英雄都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应记住过去,记住过去那些曾经点亮过多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爱情和真、善、美的年轻人心灵的作家们,记住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作家用笔反映不同时代的伟大与崇高,是永远值得称颂的。人生不朽是文章,他们的作品,会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具有穿越时间和征服人心的力量。
2008年9月,写于主楼518室。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