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劳模杨长诗他为党旗添风采中国乡村作家:胡绍阳
重庆市潼南区向阳路87号居住着一位深受当地干群所敬仰的建国初期的全国劳模----杨长诗,老人今年已满93岁高龄,但老人头不晕,眼不花,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走起路来步履矫健,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近日,笔者在潼南区采访时见到了满脸慈祥、笑容可亲的名人杨长诗,当问及他个人的先进事迹时,老人笑了笑“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脱离苦海 遇党得救
1929年12月,杨长诗出生在四川省达县市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代因家境贫寒,兄弟姊妹较多,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12岁时的他为求生存,他就当了一名放牛娃。15岁那年,渠县遭天灾,天旱无雨,庄稼地里颗粒无收。到处是一片饥荒,成群结队的逃荒的大军涌向大城市,他在逃难途中与亲人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来到了山城重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杨长诗在沙坪坝区小龙坎当上了一名泥瓦匠。泥瓦匠就是从事砌砖、盖瓦、桥梁、铁路、公路的建筑工人。据杨长诗介绍,泥瓦匠是一种眼水活路,眼睛就是师傅,要求工作较严,砌砖、抹墙必须是横平竖直。由于杨长诗从农村来的娃,肯吃苦耐劳,天生聪明好学,很是受到师傅们的赏识。很快他就由打杂的小工变成了砌砖、抹墙的掌门师傅。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在响亮的军号声中,重庆山城得以解放。1950年初,在党的关怀下,有一技之长的杨长诗被招工至重庆二建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从此,杨长诗过上了安稳舒适的生活。
发明专利 为党争光
1953年,杨长诗发现工友们在砌砖操作和铺灰分工中忙闲不均,劳动效率比较低,他开始思考新的操作方式。经过一次次操作试验,最终他创造性地使用铺灰机单人操作的新砌砖法,提高了施工效率。在随后的工作中,杨长诗还相继发明创造了“活动升线架”、“撮瓢铺灰机”等当时先进的砌砖工具。当工友们采用杨长诗发明的砌砖工艺和工具后,一名工人每天最高可砌砖3500块,比以前的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一时之间,以“杨长诗砌砖法”率先在重庆推广,而后在全国建筑业中都得到普及。杨长诗也因此先后获评省级、国家级劳动模范,成为全国最早获评劳模的榜样人物之一。1958年国家建设部门还专门编绘出版了一套以杨长诗为主人公,讲述他生平故事、工作经历、发明创造的连环画,以此鼓舞全国建筑工业者。

图为:每天早晨,93岁的杨长诗都要到附近公园去散步。

图为:93岁的重庆名人杨长诗又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老顽童”。杨老只要一有空时间,他都要打开智能手机看看重庆市城市、乡村的发展变化。他为了方便看手机新闻,他还专门花钱买回一个微型放大镜。

图为:杨长诗已满93岁,他的最大爱好还是悠闲静座小板凳,每天都要独自思考重庆市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
隐功埋名 回报党恩
杨老一生把功名利禄看的很淡薄,他先后多次被四川省、重庆市表彰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53年4月他被表彰为“四川省劳模”;1953年4月他被表彰为全国劳模;1957年4月他被表彰为“全国劳模”。1984年12月依依不舍离开了心爱的建筑工作岗位,随着年龄的增大,养老金也越来越高了,目前,杨长诗每月退休工资可领5000多元,从2004年起,他每年可享受国家津贴20000元。
杨长诗退休后,退而不休,从不居功自傲,开始几年他居住在沙坪坝小龙坎。由于他曾经获得过许多荣耀。杨老的家中经常会有一些党政领导前来看望、拜访他,报社、电视台记者也时常登门采访。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杨老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随侄儿郑继在潼南区居住,潼南区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家乡,又是四A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长诗一家人看好商机,大胆地在潼南区向阳路87号开了一家火锅店。杨老对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国家级“一级厨师”郑继的亲自主厨下,杨老家的“愚厨江湖”生意也越来越火爆。特别是一道拿手好菜“鲍鱼山珍鸡汤”。时令游客、食客吃后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杨长诗隐功埋名,退休后他仍在共谋重庆市的发展,1984年他为重庆市设计出城市建设市容的幕墙蓝图。重庆市采纳了他的幕墙颜色方案,并推广给了全国许多城市。 杨长诗把一生精力全放在了建筑事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2016年,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亲临潼南区,来到杨长诗的家中,黄市长把党和人民的温暖送给了杨老,为老人送去1000元慰问金。如今,杨长诗已经年满93岁高龄了,但老人在党的政策惠民下,越活越精神,头不晕眼不花,背不砣,不胖不瘦,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每天还抽时间练习打坐功。并常常到老人娱乐场所义务为大家献上一首“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杨老越老头脑越清醒,一点都不糊涂。尽管他身在潼南,但他的心却在重庆。他满脑子都装的是“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动物园等建筑”。他一月至少要抽时去2次重庆,每月总有那么二天时间。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欺骗家人,老是夸奖重庆市区的感冒冲剂特别好、特励害,只要一吃就管用,其实他是偷偷地到朝天门、解放碑、磁器口、石门大桥、山峡广场等地去找回忆。去走走、去看看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图为:杨长诗在回味他走过的人生路。1953年他当选为四川省劳模;1953年他当选国家劳模;1957年他当选为国家劳模。

作者:胡绍阳,男,现年58岁,国家机关干部。中国乡村作家,清风书苑宣传部长。代表作“仪陇一位黄继光战友的故事、川北奇人张大学、光雾山红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