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五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3.“为学”鉴古举要二则:(1)有扬弃地继承孔子的四条教育思想
(1)有扬弃地继承孔子的四条教育思想
第一,弘扬“有教无类”,搞好九年义务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主张应大力弘扬,要继续搞好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受到初等教育。要特别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有学上、有书读。针对农村小学缩编、并停的现实,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要以法规形式优先解决相关村镇孩子上学问题。孔子以面授生为小先生,向不能听面授课的学生“传述"的教学方式,可以试行,作为师资不足或幼儿上学有困难地区的辅助教学形式。对穿汉服、下跪、点朱痣、走状元桥等入学礼应剔除,不搞复古倒退。
第二,批判继承“学而优则仕”,倡导重产业之风。
由于对“学而优则仕”的认识偏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在影响着不少人,不能多元化择业。有关部门应群策群力,改变只重“仕进”旧弊,倡导行行出状元,大树重“产业”新风。 古今事实都说明是“学而优则仕”造就出“高分低能”的人。我们要通过改革选人制度防止“低能”弊端,为选出高素质官员、技工创造条件。如果能让一线坚持生产的“高级工”成为令人羡慕的“金牌工人”,不仅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解决后继乏人,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也将有重大影响。2014年7月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出台了“实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国家把现有1200所高校的一半转型为职业教育。形象地说,就是我国将用“立交桥”取代仕进的“独木桥”。无疑,这有力于产业后继有人,能够确保产业发展。大力办好“技能型”学校,是我们的期待。
第三、坚持“德育第一”的原则,狠抓道德建设,树立革命人生观。
孔子“德育第一”的教育思想,应继续坚持不动摇,努力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明确个人、家长、学校、社会责任,对症下药加以根治。
第四,纠正偏科现象,实现文、理均衡发展。
孔子在课程构建上虽注意到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如安排射御礼乐书数,但孔子所教的大部内容是人文学术,重文、轻理工、轻经济是不争的事实。鲁国君臣感到财力不足提出请教,师生拿不出有效办法,只是虚言搪塞,见(十二)9章点评。有的学生提出如何种田、种菜,孔子视之为“小人”,见(十三)4章及(十五)3章点评。有的学生对实用“小道”感兴趣,孔子警告别当“小人儒”,见(十五)31章点评。有的国君问“陈”,孔子感到话不投机,第二天就离开了该国,见(十五)1章点评。当时最时髦的既可强兵又可利农的铁器的应用,孔子一个字也没有提过。重文轻理工、经济,使孔子成为空头政治家,不被各国所重视、所使用。今人应汲取孔子的教训,纠正偏科,做到既重文,又不轻理工、轻经济,两条腿走路,两腿都要硬。
有人认为,“目前我们的文化成就与经济成就还不匹配”,并认为要通过“激活传统文化”来解决不匹配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尹韵公在座谈习主席山东考察时的发言)。应着重在改进文科教学上去实现激活,不要在过多加大传统文化量上求效率,以利减轻学生负担;而理工科教学,则更应突出实践能力,落实精英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底气。改变孔子重文轻理工、经济及轻生存能力的教育思想,是目前知识大爆炸、世界性经济竞争形势的需要,是实现富国、强国民族振兴梦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