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五十 六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三)借鉴孔子的“为学”之道3. “为学”鉴古举要二则(2)谈颜渊为何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人及其对今人的启示
(2)谈颜渊为何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人及其对今人的启示
在《论语》中颜渊共出现21次,除4章对其死表哀痛之情外,其余各章均是记述他的德才、志向、师友对他的态度和评价。从表面看这17章并没有回答“颜渊为何缺乏创造力”这一问题,但仔细分析还是可以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的。
第一,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使他如进神坛:在(五)25章颜渊曾自述“愿无伐善,无施劳”,即他不愿自夸优点和功劳,这说明他自视优点、功劳还是不少的,只是不想自吹自擂。对别人的吹擂他持什么态度呢?是喜欢默认,还是反感批驳?这直接关系颜渊的走向。(五)8章中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何敢望回”,连孔子也说:“吾与女弗如也”。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两位师友的一次共同评价。在(六)9章先生又说颜回能做到“箪食、瓢饮、陋居”,是个特级“贤人”,是名师亲手把“安贫乐道”的高帽戴到颜回头上的。在(十一)2章师生更明确把他排在“德行科之首”。在《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孔子还曾说颜回有“王者之相”。在整部《论语》中颜回对这些不切实际的评价一次都没有反驳过。我以为正是这“何敢望”、“弗如”、“安贫乐道”、“德之首”、“王者之相”五块金砖垒起的神坛,囚禁了颜回。“捧”成为他走向惨败(无创造力)的客观条件。

第二,主观“志笃”不足,性格缺陷,更使他举步维艰:从部分章中可以看出,颜渊是个有上进心却不够“志笃”的人,而且有性格缺陷。孔子办学进行的是精英教育,以“学而优则仕”为主要培养目标。颜渊对此不会不了解。但在整部《论语》中,他只在(十五)10章问过一次如何“为邦”(治理国家),而其他同学却多次问相关问题。这表明他主观上有出仕、为政思想,但“志不笃”,信心、冲劲都不足,连多问都羞于启齿。为何如此?这与他的性格缺陷有关。他是内向型性格,但他的内向不同于别人,其中潜藏他对父亲动不动就“求诸人”的抵制,而倾向“君子求诸己,这样才与他被戴上的“安贫乐道”高帽相匹配。这种心理形成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不敢公开、过多表现出对求仕的积极态度,唯恐有人指责他不再安贫乐道,唯恐有人说他是个追求富贵的伪君子。“安贫乐道”有如紧箍咒,咒得他走不下神坛半步。“捧”作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了作用。
第三,师生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是颜回没有养成创造力的重要外因。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是孔子等人把颜回捧得太高,在不自觉中真的让同学们觉得他就是大家的偶像,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结果等于把颜回孤立起来了。谁都觉得他这么好,用不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帮。从颜回死后,同学们主动厚葬他,可以看出颜回人缘很好,大家对他的热情是真诚的。可是,正是这样的真诚之情使他们万万想不到,当初的颜回会在“开拓能力”上希望得到自己的帮助。这是由于同学意识不到需要他们帮助而造成的“失职”。

二是孔子对颜渊无人录用,同情慰问多于激励;对颜渊在养成“创造力”方面的不足,埋怨多于指导;对颜渊“创造力”显现的节点,没有抓住时机具体帮助,造成颜渊不断失去受教育、受磨炼的机会,最终与创造力绝缘。比如(七)10章,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就是对他无人用的廉价同情和安慰,如在此时激励他去闯,别跟我老头子比,效果会更好。再如(十一)3章孔子发觉颜回从不质疑问难,只说这样对老师提高不利,就没从对颜回“创造力”培养也不利方面说,这是不能适时力导,属失职。又如(九)21章孔子对颜回“苗而不秀不实”,反复感叹,但仍没下决心引导他去开花结果。再如(十五)10章颜回问如何“为邦”,这正是他出仕要求最强的节点,如在此时不只回答问题本身,同时指导他如何去求仕、督促他去试试,甚至大力去推荐,使他放弃思想包袱,也许颜回的结果就不是后来的样子。还有(十一)21章所写出游时,颜回与老师遇难走散,颜回以自己的力量找到老师,这是小试“创造力”的一次胜利,如适时多鼓励、使用他,出游中事情多多,机会多多,多让他去实践,颜渊也许就真的“走出去”了。此外,回国时,已38岁的颜渊,还不赶他出去闯一闯,还总把这个看着顺眼、说话听着顺耳的宝贝放在身边陪着自己,真的是老师溺爱害了他。《论语钩沉》作者董楚平先生对此也曾大发议论:“孔子和子贡只给颜回说话,戴高帽,不给实际支援。经过周游列国,孔子归鲁当国老,他的优秀生个个出仕当官,子贡不但当了大官,还发了大财,只有颜回这个‘闻一知十’、可为‘王者之相’的头名高材生、模范生,回陋巷喝西北风。孔子与子贡怎么不伸伸援手,给他一个‘用之则行’的机会!”(《论语钩沉》109页)
对颜渊没有创造力原因的剖析,促使今人深思,当今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问题。让我们不要再把颜渊式“没有创造力”的学生“抬”出校门了!要让每个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堂堂正正走出校门。




